1.這篇文章是刊登在2006年商業周刊的一篇文章,時至今日18年過了,這個公司仍然屹立不搖,且依舊強大,到今年第一季貝萊德集團管理資產規模創高,總市值衝上10.5兆美元。
2.貝萊德集團除了是世界最大資產管理公司外,更是全球規模最大ETF發行人,我們常看到的ishares安碩系列ETF就是貝萊德集團旗下的ETF部門。
3.擁有如此強大的背景但專注在台股的投資人應該比較少人知道這個公司,幾使這幾年台灣的ETF發行規模也一直再創新高,但還是鮮少為人知,簡單比較一下國內外ETF發行規模,目前台灣的ETF規模大概在4兆台幣左右,而美國的ETF規模在8.5兆美元(272兆台幣,佔全球發行70%),而全球掛牌交易的ETF資產總規模達到12.13兆美元(約台幣388兆)。
3.所以就美國ETF發行規模來說大概是台股規模的70倍以上,長遠來說台股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在資產管與資產配置的這個領域,因為台股的投資人組成結構散戶還是佔了一半以上,相對來說籌碼也會較不穩定散亂些。
4.證交所統計,今年第1季自然人占集中市場總成交值比重為55.24%,外資為32.36%,國內法人則為12.40%,相較於去年第4季,自然人、外資成交比重都略為下滑,國內法人成交比重增加逾1個百分點。由於投信第1季募集ETF,大量資金進場,應是國內法人成交占比增加的原因之一。
5.而散戶的55%佔比中竟然又有34.6%是當沖交易,這也是多年來當沖交易稅減半措施實施後的一個結果,讓政府每年的稅收履創新高,但相對也苦了散戶投資人,當沖盛行,波動大,籌碼也比較輕浮、散亂更影響了投資的難度。
貝萊德集團( BlackRock),美股代號BLK,目前市值1115億美元,管理資產總裁兼行長芬克( Laurence D.Fink),美股代號BLK。
他,是美國最大上市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兼執行長,他主導了與美林資產管理合併,又以天價刷新美國房產交易紀錄,震撼全球。_2026/11/6商業周刊第989期_撰文林正峰、劉哲綸
紐約曼哈頓區知名義大利餐館 San Pietrop的靠窗圆桌上,放著一張立牌:「保留給勞倫斯·芬克先生」,每位餐廳侍者都知道,這是貝萊德集團( BlackRock)總裁兼行長芬克( Laurence D. Fink)最愛的位子。
這裡,會經涎生許多華爾街傳奇。
其中,今年剛發生一件,芬克與美林證券( Merrill Lynch)執行長歐尼爾( Stanley O'Neal),就是在這裡,談成兩家公司的世紀合併案。
貝萊德與美林資產管理(美林證券旗下的資產管理部門)於2006/9/29日完成合供,資產管理規模加起來超過一兆美元(約合新台幣33.2兆元),這個數字是台灣政府去年總預算規模的25倍、是台 灣目前外匯存底的3.9倍,也讓貝萊德集團晉身美國第一大股票上市資產管理公司。
十八天後,十月十七日,貝萊德集團又宣布,與合作夥件鐵獅門( Tishman),以五十四億美元(約合新 台幣一千七百九十二億元),買下占地達八十英畝的紐約曼哈頓區公寓住宅,這筆天價交易刷新美國房市成交紀錄,讓一路「唱衰」美國房市的投資者為之一驚。
芬克大學念政治研究所專攻房地產,出社會後卻是在債券市場一舉成名。二十八歲已經是老東家-第一波士頓銀行的首席債券交易員,並成公司最年輕的合夥人。因敢衝、眼光精準,三十四歲自行創業,三十五歲被《華爾街日報》選「商界明日之星」。
在他的帶領下,貝萊德集團一九九九年股票上市,七年間,股價飊漲十倍(至十月三十日),十八年前公司創立時管理資產規模僅十億美元,如今已膨脹一千倍。而管理資產規模能快速翻倍,合併美林是關鍵。
但是,能赢得美林青睞,芬克可是克服了三大難题。
第一難是公司資歷太短,雖然芬克在華爾街享有「債券先生」封號,但貝萊德成立迄今不過十八年,如何能吞下高齡九十二歲的美林證券資產管理部門。
第二是雙方資產規模接近,貝萊德並無「大魚」優势,甚至貝萊德只在美國享有聲譽不像美林林已是跨國性的知名品牌。
第三難是貝萊德擅長的域域在法人客户與債券投資,美林資產管理強項卻在散户舆股票投资。芬克必須能說服重振美林聲威的傑出經理人歌尼爾,相信他不會搞砸美林客户的資產。
最後,芬克赢了!勝出關鍵在於芬克為貝萊德「建立了嚴格的投資紀律」,並透過科技分析創造出一套獨特的風險管理平台。這個平台不僅適用於債券市場,在投資風險更高的股市,更顯重要。但為了學會這一課,芬克花了十年,甚至一度幾乎毁掉他的銀行家生涯。
「過去,我是很狂野的!」將椅子側轉,手靠在椅背上,戴著眼鏡的芬克,放下銀行家的拘謹身段,輕鬆接受訪談,時光彷彿倒轉三十年,讓我們重新看到當年那位衝勁十足的債券交易員。
出生於陽光加州的芬克,不像保守的華爾街銀行家,反而像是横越原野到西部的淘金客,充滿熟情舆開拓的活力。
父親是鞋店老闆,所以芬克從小在與客人應對中,就學到優秀的溝通技巧,研究所畢業後,他接受恩師建議,放棄原本主修的房地產,在一九七六年加入當時華爾街老牌的第一波士頓銀行,從冷門的房地產抵押券交易員做起。
回想當年,房地產抵押债券(mortgage)剛誕生,芬克說:「那個時候市場很小!」說罷,還用手指比了比。
不過,由於保險公司和銀行不斷找方法,想要减少手中持有的抵押權,一九八三年,芬克的團隊發明房地產抵押貸款債權憑證(CMO),透過「證券化分割抵押權」,開放給投資人交易。這項新產品當時不僅創造現金流,更締造了一個嶄新而充满活力的市場。
房地產抵押債券市場在他的推動下,從無到有不到三十年,今日的市場規模已經高達六兆美元,更是美國公債市場的一倍半,如今不但全美最大宗的債券商品,交易標的更從美國、歐洲的抵押債券,一路向亞洲延伸。芬克带領貝萊德,在此一蓬勃發展的市場,創下年平均獲利增長21.5%的優異成績。
「他是在幕後推動華爾街的巨輪」《華爾街日報》記者蘇珊普蓮(Susan Pulliam)如此形容這位充滿創造力的債券教父。
因貼近市場需求,創造出新產品CMO,將債券的本金與利息拆解後重組,形成更多樣化、流動性更佳的債券商品,刚好契合退休基金經理人的投資需要,芬克的名號跟著在華爾街打開。
不過,「當你很成功時,小心高風險跟著伴隨而來。」一九八六年春天,剛度完假的芬克,得知他領導的值債券部門,在一椿高風除交易中壓大注,結果慘賠一億美元,這次失敗,痛擊一帆風順的芬克,才不過一年前,他領軍的部門,還是銀行裡最賺錢的單位。
敢衝,讓芬克迅速成功,也带来幾近毁减性的重創。
但是,懂得不斷檢討失敗的原因,卻讓芬克在跌倒後,能夠重新站起來。「貝萊德集團之所以創立,就是因那次失敗,刺激我决定用科技研究徹底了解投资風險。」芬克說。
三十四,他離開第一波士頓,自行創業。和七位夥伴加入黑石集團(Blackstone)成立資產管理部門,一九九二年部門改貝萊德,並與黑石分家。
自行創業後,芬克以失敗師,開始在公司内嚴格要求貫徹投資紀律與風險管理,他强調,不論債券、股票或其他投資工具,最偉大的投資人,都是最有紀律的人,「譬如巴菲特。」
「你活該賠錢,因你太貪心」芬克如此描述那段挫折舆經歷,所以現在「我甚至會「開除」最賺錢的基金,因為它不管風險。」
但芬克不是開玩笑,他真的貫徹此一信念,貝萊德旗下的組合基金,曾經投資於操作天然氣與能源的亞瑪倫 (Amaranth)對冲基金,因這家公司自稱是年賺12%的多重策略基金(multi-strategy fund),同時兼利潤與風險的平衡。
但事實上,亞瑪倫平均年度績效卻可高達50%以上,一般投資人無不喜出望外,甚至加碼,但芬克卻在一年半前,因「賺太多」,將這家基金從投資組合中剔除。因爲「你嘴巴說是多重策略基金,實際上卻是月賺8%的高能源基金」、「你不能說一套,做一套」芬克解釋將這檔基金除名的原因。
今年九月,亞瑪倫基金突然宜布基金淨值重挫65%,慘賠近新台幣兩千億元,因而宣告清算解散,華爾街知名券商,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均遭波及。貝萊德集團卻因芬克對投資紀律的堅持,毫髮無傷。
芬克直言,他教導員工學習紀律,注重風險管理,沒有什麼秘訣,就是踏踏實實,透過失敗累積的教訓,轉化爲管理流程(Process),再透過流程的建立,建立貝萊德的紀律。
「賺錢倚靠的就是紀律,不是貪心」他要求貝萊德的員工面對困難時,「準備好且有紀律Be Prepared, be disciplined.)」,而且高階主管要以身作則,「就像爸爸如果要小孩不要碰酒,自己卻拿著啤酒喝,怎能服人?」
芬克戲稱,他管公司就是用這套「親子學」,「透過例子不断repeat、repeat、再repeat,從錯中學, 」讓年輕人自己做決定,嘗到失敗的痛苦,「就像教小孩骑腳踏車,剛開始他一定會跌倒,跌幾次後,才能鍛鍊出好的平衡感。」
芬克注重紀律與風險管理的另一根企業文化支柱,來自「分享與團隊合作」,因團隊合作帶來的多樣性意見,足以趨避個别明星員工下大注所帶來的風險。
如果員工自以是明星,不願分享舆合作,『我就炒他魷魚」芬克毫不遇疑的說。
芬克重「風風管理」舆「團隊合作」,不僅赢得美林證券高層的青睞,也得到基層員工的信任,『這次與美林合併,員工滿意度竟然高達92%,連執行調查的企管顧問公司,都訝異於道個前所未有的數字。」台灣貝萊德美林資產管理董事張凌雲說。
從債券市場跨向股市,芬克對未來充满信心,因他不只懂得管理風險,嚴守投資紀律,創新的功夫同樣一流,「企業要創新,就得不斷给年輕人機會!」就像這回的曼哈頓天價交易,他就是善用年輕人創意,搭配自己的人脈和經驗,成就一筆震撼市場的交易。
《CMO小典》
房地產抵押貸款權憑證(CMO)1983年才問世,不過3年時間,就成房貸债券市場的主流商品。CMO是集合普通房貸債券,投入一個信托基金,道些債券,甚至可以將不同房貸的本金與利息予以拆解,再重新組合,讓投資人認購,而此基金的交易憑證就是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