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無法成功養成一個習慣,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想要做「大」的改變,當改變不大的時候,就乾脆放棄。這也是我們常常失敗的主要原因,我個人過往也有不少類似的經驗,例如在年初時想說要開始來每天寫日記,也去買了自己喜歡的日記本跟筆,然後就開始寫。前面幾天動機很高,也會將每天的想法、工作的心得都如實的寫下,自己也覺得滿意。過了幾天,可能遇到晚上剛好跟朋友有聚會,喝了點小酒,回家後也忘記了要寫日記這件事情。再過兩天,剛好有遇到公司加班,回到家已經深夜,身體疲憊;然後是家庭一起出外去旅遊,也沒有單獨的時間來寫日記⋯然後,寫日記這一項行為不知道何時就自然從我的生活中自動消失了。看著過去幾年曾經買過的日記本,大多只寫了一月,少數寫到二月,其中有一本有寫到三月,不過其中二月只寫了10篇,三月則剩下2篇...為什麼會這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在《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作者BJ Fogg先用「行為群集(設計改變的行為)」工具讓我們發揮創意,透過腦力激盪的方式,找出各式各樣有助於我們想要進行改變的志向或結果的行為。接著再以「焦點地圖(用焦點地圖找出黃金行為)」,透過對改變的志向(或結果)的影響程度,與自己是否容易執行的兩個維度,進而找到改變的「黃金行為」。
接下了,Fogg認為要我們把可行的「黃金行為」分解變小,小到不需要有動機也能做到。原因是當我們想要持續某個習慣,就必須調整行為改變「B=MAP(如何排除行為改變過程中的問題)」公式裡最可靠的變數:能力(A)。也就是當某個行為很困難,就把它變得容易做。通常我們養成新習慣的動機會隨時間變的越來越低,但我們的能力會越做越強,隨著能力會幫助我們讓習慣扎根。
當我們考慮能力時,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診斷:
.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做這項行為?
.我們有沒有足夠的金錢來做這項行為?
.我們有沒有足夠的體力做這項行為?
.這項行為是否需要許多創意或腦力?
.這項行為能否融入我們目前的慣例、或需要我們做出調整?
在此,Fogg教授將以上的幾個跟能力相關的問題,以「能力鏈」來做出比喻,上述的時間、體力、金錢、慣例、創意或腦力等條件,都是能力鏈中的一環,而能力鏈強度等同於「最弱」的能力環節。
透過找出我們能力鏈中最弱的環節,然後針對此環節加以解決,這就是能力鏈的作用。Fogg教授指出一旦強化了最弱的能力因子,我們就能重複這項行為,進而培養出習慣。只要走出第一步,接下來就簡單多了,只要我們將行為分解變小,都能讓事情變得容易做到。在一次又一次重複做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掌握技巧,然後能力隨之提升,因此行為習慣的養成重點是「重複」,不斷重複的做。
就以一開始我無法持續每天寫日記的行為而言,我自己的分析是:當我要寫完整的日記,需要有適當的時間與環境,這就是我能力鏈最弱的地方。後來我就依據Fogg教授的原則,改成在每天早上吃早餐前,用一到兩句話寫下我昨天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以及想要感恩的人或事。我也不寫在日記本,而是寫在手機上備忘錄中。這樣的作法,克服了我能力鍊最弱的時間與環境問題,雖然只有記下幾句話,但卻能夠持續,這樣的習慣已經維持兩年多。後來學了Notion,就設計了簡單的模板,把每天的體重與一些習慣是否執行也紀錄,擴大了範圍,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
Fogg教授提醒我們,小習慣的心態有個重點:不要貿然提高標準,不要急著把行為變大。將標準放低,就能讓習慣繼續,無論動機高低,要先確保一定做得到。關鍵在於不要提高標準,因此,對於小習慣而言,重點是持續的做到,而非要做到很好。當然,小習慣並非一直就只是小習慣,小習慣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成長茁壯。這兩年我一直在練習用小習慣的方式來建立新的行為,效果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