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焦點地圖找出黃金行為

用焦點地圖找出黃金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我們使用「行為群集設計改變的行為」工具,發揮創意找出對應「志向」或「結果」的各式各樣行為後,下一個階段則是要找到行為匹配。BJ Fogg教授表示:這是行為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無論我們想要做到什麼樣的改變,為自己匹配出「對」的行為都是長久改變的關鍵。在行為設計領域裡,把最佳匹配稱為「黃金行為」,。黃金行為有三大標準:

- 這項行為能夠實現所設定的志向或結果(影響)

- 你想要做這項行為(動機)

- 你能夠做到這項行為(能力)

根據Fogg教授的說法,黃金行為可以是單次的動作,例如取消第四台,只要做一次動作就可能讓你少看電視。黃金行為也可以是每天重複的習慣,例如把手機充電地點從床邊改到廚房,以避免睡前一直看手機。 為了找出黃金行為,Fogg教授發展出一個「焦點地圖」的工具,如下圖:


圖片來源:設計你的小習慣

圖片來源:設計你的小習慣

焦點地圖中的縱軸(Y軸)聚焦於該項行為對於實現所設定的志向(或結果)的影響:我們將可以產生高影響的行為放在上面,對於志向(或結果)影響比較低的行為則放在下面。

焦點地圖中的橫軸(X軸)聚焦於你能夠具備足夠能力能做到這項行為,如果可以輕易的讓自己做到這項行為,則放置於右邊,如果對你而言這一個難以執行的行為,就放在左邊。

Fogg教授在<設計你的小習慣>中,舉了一個例子,假設馬克想要達成的志向是「減輕自己的壓力(減壓)」,經過了繪製「行為群集」,並將所有可能減壓的行為寫在一張張的卡上。馬克接著進行「焦點地圖」的繪製:在第一回合,馬克只思考行為的影響力,也就是說這一項行為對於減輕他的壓力幫助有多大,此時不用去考慮每一項行為的可行性。他每翻出一張行為卡,就問自己:這項行為幫助我減壓的效果怎麼樣?舉例:卡片上寫「每天靜坐」,他認為可能對減壓幫助很大時,就先放在上面(反之則放在下面)。每張卡片都持續同樣的步驟,當不確定某個行為的影響是高是低,透過直覺把這張卡片放在適合的地方。

第二回合的重點則聚焦於各項行為的可行性和務實性,我們不再上下移動卡片,而是根據該行為的可行性來做橫向移動。例如當馬克看著「彈吉他」和「提早下班」的這兩張行為卡片時,可以問自己:我可能做的到嗎?這個問題的同時包含動機和能力。

當我們完成這兩個回合之後,基本上就完成焦點地圖,完成後的焦點地圖會如下圖一樣:

圖片來源:設計你的小習慣

圖片來源:設計你的小習慣

例如「每天靜坐」可能落在「高影響行為(對減壓的效果大)」與「不可以(無法讓自己做到這項行為)」的象限中。而「彈吉他」可能會落在「高影響行為」與「可以(我能讓自己做到這項行為)」的象限中,而落在此一象限的行為,最有可能成為Fogg教授所說的「黃金行為」。我們就可以從這一個象限中,選出幾個行為來練習執行。

圖片來源:設計你的小習慣

圖片來源:設計你的小習慣

從「行為群集」到「焦點地圖」,Fogg教授採用了個很簡單的手法,教導我們進行小習慣的行為設計。特別是這一個焦點地圖,我認為用在消費者的行為引導,也非常好用,一定要來試試。



avatar-img
Roger學長的沙龍
22會員
43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
新的年度開始,很多人在設立目標時,都會想要養成一些新的習慣,或是戒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BJ Fogg教授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沒有提示,再多的動機和能力也沒有用。因為人通常受提示才會行動,沒有提示、就沒有行為。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本身是日本女性研究的先驅者也是權威,主持號稱日本最嚴格的「東大上野講座」,教導研究生如何撰寫研究論文。其所著《如何做好研究研論文》一書中歸納出論文的18個步驟,其中所談的的上野流KJ法用在質性研究上,可以快速的將訪談或田野資料進行歸納整理,非常值得想要採用質性方法的研究者
我們常把研究分成量化與質性兩種不同的方法(當然不止這兩種方法),其中量化分析主要在討論變數與變數的關係,而質性分析則在變數間在的互動過程與事件。因此通常在進行質性研究時,我們需要收集大量田野調查或訪談資料。做過訪談的人都知道,訪談後需要反覆的聆聽訪談錄音並將其轉化為訪談逐字稿,這是一個大工程,還好現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
新的年度開始,很多人在設立目標時,都會想要養成一些新的習慣,或是戒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BJ Fogg教授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沒有提示,再多的動機和能力也沒有用。因為人通常受提示才會行動,沒有提示、就沒有行為。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本身是日本女性研究的先驅者也是權威,主持號稱日本最嚴格的「東大上野講座」,教導研究生如何撰寫研究論文。其所著《如何做好研究研論文》一書中歸納出論文的18個步驟,其中所談的的上野流KJ法用在質性研究上,可以快速的將訪談或田野資料進行歸納整理,非常值得想要採用質性方法的研究者
我們常把研究分成量化與質性兩種不同的方法(當然不止這兩種方法),其中量化分析主要在討論變數與變數的關係,而質性分析則在變數間在的互動過程與事件。因此通常在進行質性研究時,我們需要收集大量田野調查或訪談資料。做過訪談的人都知道,訪談後需要反覆的聆聽訪談錄音並將其轉化為訪談逐字稿,這是一個大工程,還好現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