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陀世界下來,經過台3線新中豐公路,前面就是關西小鎮,「關西」舊稱「鹹菜甕」,因三面環山,鳳山溪由西側流出,地形上好像一個陶甕,且本地多屬客籍移民,擅長醃製鹹菜,故稱之,後轉音為「咸菜硼」或「啣彩鳳」等名;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由於「鹹菜」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相近,而改稱「關西」,一個日本味很濃的地名!
其實對關西並不陌生,早年當兵時湖口、新豐、新埔、芎林、竹北、關西、楊梅這個區域是我們下基地營測驗,甚或旅對抗的區域,時光荏苒回憶往事就像客家庄的鹹菜一樣,淡淡的香味令人回味無窮!
在關西小鎮上有許多古蹟及老街,值得慢慢欣賞,沿中山東路前行,很快的來到「東安古橋」,從橋面上看不出特別之處,走到橋下「牛欄河親水公園」才能看出它的古味!
「東安古橋」原先是座木造便橋,經常被洪水沖毀,遂於日據時期昭和8年(1933年)興建「東安古橋」,昭和10年(1935年)8月通車,聯絡街區與三墩地區(今東安里上三屯),五孔石造拱橋,造型雄偉,2010年列為新竹縣定古蹟!
隨著都市發展,車輛流量倍增,2003年在古橋北側(牛欄河上游)興建仿古橋造型的「東安新橋」,兩橋並立相互輝映!
「牛欄河」係鳳山溪支流,因從前農家在河邊設欄牧牛而得名,親水公園風景優美,昔時被列為「關西八景」--「南橋踏月」!
先從中山路騎過去,來到中興路口這棟二樓日洋混合水泥建築,是陳雲芳醫師於1936年興建的「樹德診所」,關西第一棟鋼筋水泥建築,也是關西唯一的住院醫院,日式黑瓦切角屋頂,乳黃色洗石子牆面,正面為八角窗及圓柱等構造,看起來古樸典雅,2009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參考導覽資料)
經過正義路口就看到左前方兩大棟「台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紅磚建築,這是日據時期昭和12年(1937年)關西羅氏家族成立的「臺灣紅茶株式會社」,以製造、收購各種茶葉,經精製、拼堆、包裝等程序直接大量銷往海外市場,早年名列台灣十大貿易出口商,現在規劃轉型成為「台紅茶葉文化館」,除自產自銷外,可入內參觀各種製茶歷史文物,2006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因騎車關係只能掠過!
前方是「關西國小」,創立於民國前13年名為「咸菜硼公學校」,民國10年改稱「關西公學校」,36年改稱「關西國民學校」,民國51年遷到現址,57年改稱「關西國民小學」,迄今已有126年,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牆邊那棵巨大老樟樹,樹型優美,聽說已有68年,伴隨國小一起成長,是關西學子共同的記憶!
不遠處有座「孔子銅像」的三樓建築,一、二樓是「關西鎮圖書館」、頂樓為「關西文昌祠」,這裡有一段故事,昔時「關西文昌祠」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後因年久失修,先將文昌帝君牌位寄放在太和宮,民國82年(1993年)圖書館(三樓)文昌祠重建完成,想將文昌帝君牌位迎回,當時太和宮一位管理員不同意,於是另立文昌帝君,因此關西鎮有二處供奉文昌帝君的處所,關西圖書館文昌祠,每年教師節,都會舉辦祭孔大典,從清朝光緒年間迄今從未中斷!
站在文昌祠可俯瞰下方南門崁下、上南片及鳳山溪優美景色,遠方是「馬武連峰」,此地也是關西八景--「文祠遠眺」所在!
原路返回到達「台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旁的惠愛路,穿過關西零售市場就看到右側的「關西第一戲院」,想當年這裡非常熱鬧,這家戲院創立於西元1940年,關西第一家戲院,是由製碗窯改建而成,開始時放映無聲影片,至1961年經營易手後改以國片或客家大戲演出為主,後來因不敵電視、錄影帶等影響,1981年5月23日起歇業關閉,現在已人去樓空,留下戲院供人緬懷!
沿道路往下走,這條原是關西老街通往南門崁下的百年石板路,整建後變成一般石板路,但路旁仍遺留幾條通往崁上老街的石頭小路,供人使用!
到達山下南門社區,往右轉是前往南門崁下的產業道路,據稱清乾隆年間墾戶衛阿貴建「公館」於老街(約關西國小附近),並於四週遍植刺竹以防番襲,南門應該在惠愛路附近,而位於南門河階崖下方的這片聚落,就被稱為「南門崁下」,聚落內有一處「南山泉源」,這是一口年代久遠的自然湧泉,水質清澈沁涼可洗衣、戲水,附近居民常在此洗衣話家常,也是一處洗衫坑!
到達時正好兩位阿姨在使用,一位在洗衫,一位在清洗柚子葉,她說用柚子葉襯底蒸出來的「菜包」最香最好吃,旁邊還擺放許多洗衣盆及敲桿,她們表示這都是私人的,但大家都可以使用,我問不會被偷嗎?她們說:都是厝邊隔壁,不會啦!鄉下人真純樸!
回到南門崁下產業道路往前騎,就看到一大片還未耕作的稻田,左側這塊「仙草一分田」尚未豋場,左前方是有名的「南山金城武樹」(鳳凰木),旁邊還有一座休憩涼亭,休養中的農田準備春耕的來臨!
經過鳳山溪上的南山大橋,就進入「上南片」的範圍,對面橋頭有棵「百年老茄苳」,這棵茄苳樹是新竹縣政府列管珍貴老樹之一,編號第16號,樹齡約200多年,高14.5公尺!
相傳是上南片羅家先人,於兩百年前所種植的,早期開庄時,常有外人入侵,為了保衛村莊,村民在茄苳樹上搭架子作為瞭望台,由年輕壯丁輪流守衛,因此此茄苳樹的存在就像一個隘口和防禦據點,村民對它有著深厚的情感!(參考導覽資料)
這個區域稱為「上南片」,「南片」意指「南邊」,此地位於鳳山溪南岸曲流凸岸平坦之地,又因處於鳳山溪較上游的位置,故稱「上南片」(下游南和國小附近叫下南片) ,聚落約形成於嘉慶初年,關西最具規模單姓聚落「羅屋」也在此處!
二期水稻收割完,期間輪種大芥菜,現在正值採收製作鹹菜的季節,趁著好天氣拿出來曝曬,道路護欄上曬滿鹹菜乾,形成另類的田園風光!
從南山大橋到「羅屋書院」約250公尺,早期稱「河背大樹下新屋」,前面是通往「羅屋書院」第一道門,上南片唯一的門樓!
羅屋書院與關西太和宮、羅氏宗祠為同時期同批匠師所建,建於日據時期明治34年(1901年),大正2年(1913年)竣工,是座一堂四橫屋的百年三合院建築,細雕慢琢,十二年後才完工,起造人是羅家大家長羅碧玉先生,宅第建成後,曾有許多羅家子弟在此讀書習字,因此地方人士稱其為「羅屋書院」,2011年登記為歷史建築!(參考導覽資料)
旁邊這座白色「得月樓」,為關西傳奇人物羅碧玉先生所建,碧玉公一生敬重讀書人,對自家子弟的栽培更是重視,聘請知名的教師來擔任教席,為了讓老師安心授課,於1906年興建兩層樓的八角屋,做為老師的宿舍,八角屋後來被藍秀才提名為「得月樓」,可能因樓高兩層,視野較廣,而取「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之寓意!(參考導覽資料)
原路折回前方為「南山老茄苳」下的「南山福德祠」,廟旁小路可到「南山社區發展協會」,也是昔時「渡南古道」(渡船頭橋→南山大橋)的終點,沿鳳山溪畔山腰而行,雖然只短短的600公尺,但屬山路無法騎車只好作罷,等一下經過南山大橋後再從「南山金城武樹」旁的河堤騎過去!
到達「南山老茄苳」從對面水泥道路騎進去,前往有名的「南山水車」看看,在竹林旁有五架高約三公尺的水車。「水車」是農業時代利用水流的動力,將水從低處運送到高處進行灌溉的重要工具,早期南山里有超過二十架的水車,據說同時運轉景象非常壯觀,由於竹製不易保存,今改成金屬製作,保留五架水車持續灌溉工作,在這裡依舊可以看見前人的農業智慧,值得後人觀摩學習!(參考導覽資料)
騎上南山大橋,橋下鳳山溪攔河堰使鳳山溪在此形成一處深潭,並將溪水引到上南片灌溉溝渠,有人說這裡就是關西八景--「澄潭垂釣」的地方!
「渡南古道」就從鳳山溪左岸山腰延伸到上游的渡船頭橋,昔日尚未建造這二座大橋時,這條古道是上南片羅氏居民進出關西的主要道路!
過橋後從「南山金城武樹」涼亭旁長堤騎過去,到達上游的「渡船頭大橋」,算是另類的渡南步道吧!
這條鳳山溪右岸長堤,從南山大橋到渡船頭大橋,全長約600公尺,兩側遍植山櫻花,是關西的櫻花大道!
從林隙看過去,右前方那座就是「渡船頭橋」,它位於鳳山溪與牛欄河交會處,原是一處渡口,到了1940年代改建簡易木板橋、石橋,現在所見是民國84年12月所建的「渡船頭橋」!
位於「渡船頭橋」南端東側橋下的「渡船頭福德祠」,早期先民由上南片經過「渡南古道」到關西街上,必須從這裡搭渡船過去,昔稱「鹹菜甕渡」,此渡口約設於道光年間(1840年左右),後來才建木板橋、石橋及水泥橋!
站在「渡船頭橋」往東看,遠方是位於中豐路旁的「潮音禪寺」,「關西八景」中的「潮音聽鐘」很有名,這座看起來像泰國的佛寺興建於大正2年(1913年),民國82年重建,雖然少了古味,但河畔景致還是令人欣賞!
沿中正路往北騎很快就看到「石店尾碑」,表示已經到了「關西老街」,因早期這條中正路有幾家打石店,故又稱「石店子老街」;另有一說因該段街道屬於斜坡,以「以石為墊」,應作「石墊仔」,其諧音為「石店子」!
這裡是老街的尾端,當地人稱「石店尾」,這條街道號稱全台最狹窄、最短的中正路,目前還保有不少日據時期建築風格的店舖,往上走可以慢慢欣賞!
百年前「石店子老街」是行走飛鳳古道的商旅必經之路,舊時商店林立,熱鬧繁華,近年來文創產業進駐,為老屋注入新活力!
走上崎頂,這裡屬老街南段,保有早期一樓閩南式街屋建築形式,百年紅磚拱廊、長條木板門,雖然有些殘破,但仍不失其往日風華!
到達博愛路口,看到關西最具代表性的古蹟--「舊關西分駐所」,後方是警察宿舍群,它是新竹縣內唯一警察衙署的縣定古蹟,也是唯一保留完整的警察聚落,建於1920年,此地原為「太和宮」舊址,分駐所大門頂端三角形山牆,四角列柱,兩側有西洋幾何圖案浮雕,長條形八角窗,底層條石砌牆,整體建築古樸莊嚴,2009年列為新竹縣定古蹟!
續往北走進入老街北段,兩側均為兩樓建築,這些街屋屬較近期所興建,顯見這裡要比石店尾繁榮熱鬧!西側有三棟相連的二樓街屋,列柱利用紅磚和洗石子,做出紅白相間橫帶,三根主柱洗石子牆面還貼上彩繪磁磚,左右兩棟一、二樓正面均有兩隻紅白相間裝飾柱,中間那棟為洗石子拜占庭圓柱,非常特別,一樓並有穿堂通道後方零售市場!
接著右轉來到大同路上的「太和宮」,「太和宮」又稱為「三界廟」,興建於清嘉慶17年(1812年),原位於「舊關西分駐所」的位置,1895年遭焚毀,1929年遷至現址重建,二殿二廊二橫屋格局,主祀三官大帝,是客家人十分普遍的信仰,「太和宮」為關西居民信仰中心,與關西墾拓史息息相關,其建築本體之木雕、彩繪、泥塑精美,深具文化藝術價值,2006年7月24日列為縣定古蹟!
「所長宿舍」位於太和宮對面大同路的巷子裡,為日據時期警務建築之官舍,日式木造建築有前庭後院格局,屬判任官舍甲種類型,2017年完成修復,為活化空間利用,現在由「Posuo Coffee Studio 婆娑」進駐經營,我沒進去只在門口看看!
這裡算是廟口夜市有許多攤販,「文人巷」就位在所長宿舍旁的巷弄裡,不小心很容易錯過。日據時期太和宮是很重要的陶社基地,陳望回老先生是陶社長老,常在自宅辦詩會,關西分駐所旁的小巷是通往太和宮的捷徑,所以詩人們常走此巷去參加陶社客家詩創作語吟唱,非常有詩意,東興社區美化後稱此巷為「文人巷」!(參考導覽資料)
此巷位於日本時代警察宿舍群後面,巷弄狹窄有百年土磚屋、警察宿舍及所長宿舍,走在其中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從文人巷穿出來剛好接上博愛路,這條路位於關西分駐所後面,過去曾是木匠聚集之處,又名「木匠街」,民國三、四十年代東興里木工業非常發達,博愛路的木匠店就有數十家,牆上還張貼一幅「關西木匠街的故事」,敘述日本時代木匠師傅阿番師至台北從日本師父學建築木作的故事,看了令人佩服!
離開老街沿正義路往北騎,到達北平路時,看到一棟日洋混合風格的二樓建築,這是關西鎮第四屆老鎮長,也是第三任省議員陳興盛先生的家,當地人稱「老鎮長故宅」或「陳興盛故居」,興建於民國42年(1953年),建築風格與「樹德醫院」相似,但規模較小,日式黑瓦切角屋頂、洗石子牆面、八角窗及圓柱等構造外,一樓大門旁有橢圓形窗戶,二樓立面牛眼窗及拱窗,在關西鎮上比較少見;現在租給商家經營麵館,早期旁邊是關西第一銀行,故稱「一銀麵」,堪稱關西最美的麵館,能在此消費一定很過癮!
最後一站來到118縣道正義路與竹27光明路交叉口的「關西天主堂」,這座教堂於民國45年4月15日落成,距今已有68年歷史,高聳尖塔和巨大十字架是進入關西鎮最明顯的地標,尖拱窗、牛眼窗、大型彩色玻璃及灰、白相間的洗石子外牆,充滿哥德式建築色彩!
早年在新竹地區實施基地訓練時,看到這座天主堂表示關西到了,準備往北經過六福村從新埔回新豐,或者往南經芎林、竹北回新豐,每次看到它總令人想起往日部隊訓練的點點滴滴,很辛苦、很難忘也很懷念!
後記:
從上午十點半進入關西鎮(1038、62.89K),繞了一圈現在是下午一點(1255、69.92K),也使用二個半小時,非假日遊客稀少,許多店家關閉,不過這樣也好落個清閒,休息後決定往北騎竹27鄉道回去,經過六福村→龍潭大池→市道113→台3乙→員樹林→桃64線→大溪栗子園→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鶯歌→樹林→新月橋→大漢溪右岸自行車道→中和,下午四點回到家(1608-129.66K),今天總共騎了130公里,有些累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