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絕對是台灣最具人氣的女神,全台灣有將近一千間媽祖廟,各個廟宇舉辦的各種活動,若真要參加,一整年的行事曆都不夠排。
這幾十年來,大甲鎮瀾宮的媽祖往新港的繞境活動,是全台灣最受矚目的民俗節慶,有人甚至跟麥加朝聖、梵諦岡耶誕彌撒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
不過這幾年苗栗白沙屯拱天宮的媽祖進香吸引的隨行信徒數量年年攀升,去年十多萬,今年已達到近二十萬人報名,若加上沒有報名而隨行的民眾,拱天宮的主委推估有近五十萬人參加媽祖進香。白沙屯媽祖進香最特別的地方是只訂出發及回來的日期,至於沿途九天行進的路線完全不確定,這種方式加上隨行的人那麼多,本身就是一則傳奇!
媽祖是真有其人,姓林名默,福建莆田縣湄洲嶼出生,大約是北宋年間的人。許多傳說中,有一說是認為媽祖的肉身遺體埋在媽祖島,後人就地興建媽祖廟,這也是「馬祖」地名的由來。
原本媽祖是保佑漁民的航海神,但是隨著沿海華人的移民,因應著農業拓墾的發展,媽祖的轄區也從海上擴及陸上,成為全能的保護神,而且隨著移民腳步遍及世界各地,到如今可以這麼說,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媽祖廟。
台灣的廟宇之間,常有進香的活動。據學者林美容教授所述,進香,廣義來說,是某廟宇的神明到另一廟宇拜訪,分霑祂的香火;狹義則是指某廟宇的神明,到遠處的、有名的、歷史悠久且香火旺盛的廟宇去朝香,表示對該神明的敬意,並且透過儀式霑取或分割對方香火到己方來,使己方同樣旺盛,而且,「去」進香是為了「回來」,進香回來的媽祖便在境內遶境,獲得更新而旺盛的香火與信徒家中的香火「交香」(交換香),藉此而分霑到信徒家戶。經過香火的更新儀式後,香擔或香爐的香火旺盛,供奉回廟宇之前,有必要在其轄域內讓各戶居民分享其香火,因此進香之後的遶境有香火均霑的儀式意義。
進香是神聖之旅,在傳統社會裡,對民眾而言也是很重要的社交活動。台灣人向來有香火的觀念,香火象徵神明的靈力,也代表信眾的多寡,越有人拜越靈,越靈越有人拜,人氣與香火呈現正向循環的關係。
三月瘋媽祖的隨想
每年農曆三月,國曆四月時,全台灣最夯的事情就是媽祖遶境的活動,上至廟堂大官,下至庶民百姓,人人都爭相隨著媽祖神轎走上一段。
民國六十幾年讀大學時,因為有同學住在大甲,第一次聽說隨大甲媽祖徒步到嘉義北港進香的民俗,後來看到奚淞在民國74年演講時提到曾經採訪大甲媽祖進香團給他的震撼,自此想去大甲的念頭就一直擺在心裏。直到數十年後,才真正付諸於行動。
沒親臨現場的人很難想像,數十萬人,包括年長的阿公阿嬤、年輕的大學生,甚至有不少外國遊客、一同共襄盛舉。鑾轎起駕,四起的鞭炮、煙火、「霹靂啪啦」的震耳欲聾;香煙裊裊中,我看見信眾虔誠的臉,讓我想起奚淞的演講稿:「等到走出大甲鎮,進入黑夜田間的路上,沒有火光,四周靜悄悄的,然而兩萬個人,每人拿著一支香,就好像是夏夜裡無以數計的螢火蟲一樣從路上走過來,我又看呆了。……我也第一次感覺到人原來不是那麼孤絕,也不是那麼虛無,更不是空白而是充了聲光顏色。」
回溯歷史,大甲鎮瀾宮創建於二百多年前的清朝雍正時期。在清朝時大約每十多年就會舉辦到大陸湄洲進香,直到日據時代,禁止台灣船隻對大陸直航,於是進香活動就中止了。到了民國初年,因為大甲鎮瀾宮重修必須辦活動來募款,同時剛好嘉義北港朝天宮大修剛完成,當地商人名流想藉機宣傳,於是就有了「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往北港進香」的活動。到了民國26年起因戰爭停辦,直到37年恢復舉辦,當時參加的民眾才一百多人。但是人數年年增加,陣容也愈來愈大,到了現在已達數十萬人了!
不過鎮瀾宮早在二十多年前已不太用「回娘家」這個說法,改成「進香」這個名詞。後來更改用遶境。
「進香」在廟與廟之間,其實含有下對上的含意。
一般而言,從一個廟(祖廟)請一尊神明(分香)到另一個地方成立另一位新廟(分廟)後,每年或每隔一段時間,由分香的廟回到祖廟來,稱為進香。
至於神明的遶境,通常是指神明帶領所屬兵將在其「轄區」範圍內掃除妖孽,為民除害,基本上是一種上對下的巡視,與進香剛好相反。
因此,從大甲鎮瀾宮從「回娘家」「進香」到「遶境」,似乎也可以看到鎮瀾宮隨著信眾的增加,有意成為全台媽祖信仰中心的企圖。
不過不管那間廟宇能獨領風騷,我的感觸如同奚淞,覺得台灣有很多民俗是我們所不了解的,也難免感慨,即便我們共同在台灣這一塊休戚與共的土地上生活,但是事實上,大家卻好像住在不同星球上一樣,彼此的生活與思考,幾乎是完全沒有交集。有這樣的體認,會讓我們更謙虛,並且嚐試開放自己試著從不同角度看世界,即便做不到,也要提醒自己尊重不同的想法。
畢竟就是眾生不同,世界才顯得多采多姿啊!
為何從進香變成遶境
大甲鎮瀾宮的北港進香活動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不過早期進香的規模小,文獻資料上也少有記戴,不過在這二、三十年裏,隨隊進香的人數不斷成長,到了近年來,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進香團,鎮瀾宮也成為具全國知名度的媽祖廟。
記得學生時代時,這個進香活動大家還通稱為「媽祖回娘家」,據鎮瀾宮本身的說法(為何要到北港朝天宮進香,有多種不同版本的傳說),由於百年前時局動亂,大甲媽祖無法回到大陸湄洲的祖廟進香,而北港的朝天宮建有媽祖的「聖父母殿」,所以改向北港朝天宮進香。
朝天宮建於1694年,在1839年獲得清朝官方頒賜朝天宮之名,奠定了當年在全台灣民眾心目中的首席地位,也成了全台信仰中心。
不過鎮瀾宮在十多年前已不太用「回娘家」這個說法,改成「進香」這個名詞。
「進香」在廟與廟之間,其實含有下對上的含意。
一般而言,從一個廟(祖廟)請一尊神明(分香)到另一個地方成立另一位新廟(分廟)後,每年或每隔一段時間,由分香的廟回到祖廟來,稱為進香,通常會進行割火儀式(神明之間靈火的之求),以增強分香廟神明的靈氣,同時再度確認兩廟香火的淵源。
至於神明的遶境,通常是指神明帶領所屬兵將在其「轄區」範圍內掃除妖孽,為民除害,基本上是一種上對下的巡視,與進香剛好相反。
因此,從大甲鎮瀾宮從「回娘家」「進香」到「遶境」,甚至活動的終點站也從朝天宮改成另一座廟宇「奉天宮」,從這裏似乎也可以看到鎮瀾宮隨著信眾的增加,有意成為全台媽祖信仰中心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