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閒聊端午時節,端午預告著盛夏即將來臨,在5月與6月之間,節氣依序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這四個節氣。6月初因有芒作物開始成熟,此時亦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適當時期,意味著稻已經結實成 「種」,吐穗結實的稻子穀粒上會長出細「芒」,因此將這節氣稱為「芒種」。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說法眾多,較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普遍想到的由來便是祭祀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而來,直至現代吃粽子包粽子變成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端午是華人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宣告著夏天的到來,而蚊蟲迅速的孳生,傳染病也容易發生。
因此在古時候,便將端午節的習俗融入夏令,例如 插艾草菖蒲、戴香包、喝雄黃酒,所以在節日的意義是驅邪避害,先人們為了防疫,在古時候就流傳不少措施。例如春秋時代的《夏小正》就記載,先人們有於五月儲存蘭草沐浴,故此端午節也有「浴蘭節」的別稱,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漢代的《風俗通》就記載當時一些俗諺如「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也認為數字「五」不吉利,因而五月是「惡月」禁忌繁多,忌曬晾床、草蓆等用品和忌蓋屋 等等。
而端午划龍舟,根據傳說是因戰國時代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此習俗考究最早於明朝開始各地盛行。
在臺灣早從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便有龍舟競渡,古稱「鬥船」
故有「五月鑼鼓響半天,阮欲看龍船行河邊!」的典故。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便在道士引領下,划龍舟、打龍鼓至水邊「請水神」,再決定爐主、頭家、龍船會;端午當日選手必須先祭拜龍船,將香火插在船上。競賽結束後,待到農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龍船,期待來年再戰,而官方也會於各地舉行龍舟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