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六歲以下的兒童其實不應該以學習為主要任務,而應該以玩耍為主。然而,許多家長對此存在複雜的情緒反應。部分家長認為玩耍是不必要的,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甚至視之為一種堕落。他們認為孩子應該多學習,而不是浪費時間在玩耍上。另一些家長則把玩耍設計成一種休息或獎勵,認為“學習要認真,玩要盡情”,把玩耍當作調節情緒的方法。
這兩種觀點其實都混淆了兒童的玩耍與成人的娛樂活動。對於成人來說,旅遊、看電影、打麻將或唱卡拉OK等活動的確是放鬆和消遣的方式,但對於兒童而言,玩耍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玩耍不僅能促進學習,更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
有些家長可能會質疑,玩耍沒有明確的目的,而學習則需要刻意的練習。如果玩耍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為什麼不直接讓孩子做一些數學題,直接鍛鍊大腦呢?這個問題引出了關於玩耍的深入研究。直到最近,心理學家才開始對玩耍的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艾莉森·高普尼克及其學生通過大量實驗證明,玩耍是兒童學習的自然方式。
六歲以下的兒童在模仿和聽講方面具有極高的水平。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智能的,而且隨時都在潛移默化地進行。兒童的玩耍主要包括與其他孩子玩、玩玩具和假裝遊戲。
例如,一個三歲的小孩用積木搭建房子時,他學習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如平衡和對稱。這種學習是通過玩耍自然發生的,而不是通過刻意的教導。再如,一群四歲的孩子在假裝開醫院的遊戲中分配角色,有的扮演醫生,有的扮演病人。通過這種遊戲,他們不僅學會了醫療知識,還發展了合作和溝通的能力。這些例子都說明了玩耍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玩耍與上課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是一種主動的探索,讓孩子親自面對真正的意外和挑戰。許多才藝學習如吹拉彈唱等,都是按照老師要求進行的,這並不是玩。我們關心的並不是孩子學會了多少技能,而是他們將來能否應對新的環境和挑戰。玩耍是讓孩子在摸爬滾打中積累經驗,雖然過程中可能會有傷痕,但這些都是寶貴的體會。
跟其他孩子打鬧和玩玩具有一個最大的好處:促進大腦發育。腦神經科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大腦的可塑性”。大腦可塑性越高,學習新事物就越容易。小孩子的大腦可塑性非常高,但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人的大腦會變得不可塑,就像硬化了一樣。
孩子在玩耍時,大腦前額葉中負責社交的區域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能讓大腦變得更可塑。這一過程對大腦的發育至關重要,因為它增強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
一項老鼠實驗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第一類老鼠吃喝無虞但沒有玩具;第二類老鼠的籠子裡有各種玩具,如斜坡、球和翻滾裝置,可以自由玩耍。結果顯示,有玩具的老鼠在大腦的各個方面,如腦容量、神經的連接數和前額葉皮層的面積,都遠遠超過了沒有玩具的老鼠。這表明玩耍對大腦發育有著顯著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