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丁與木匠 #001 - 家長角色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園丁與木匠》是由著名發展心理學家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所著,這本書深入探討了育兒的本質,挑戰了傳統的育兒觀念,並為父母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書中,高普尼克將父母比喻為“園丁”,而不是“木匠”,強調父母應該提供一個安全且富有營養的環境,讓孩子自然地成長和發展,而非按照特定的設計去“打造”孩子。














父母的角色

書的引言部分重新思考了父母角色,指出當今社會對父母角色的誤解和錯誤期待,父母不應該將孩子視為可以通過努力和技巧“製造”的產品。高普尼克批判了“木匠模式”,這種模式將育兒視為一個需要具體操作和技巧的過程,父母試圖按照既定的計劃和目標來塑造孩子。她指出,這種方式不僅無法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可能對孩子和家長都造成負面影響。

相對地,高普尼克引入了“園丁模式”的概念,這一比喻強調父母應該像園丁一樣,提供一個安全、富有營養且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自由探索和成長。這種模式下,孩子能夠自然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而不是被迫遵循一個固定的成長軌跡。

書中還深入探討了童年的本質,強調童年是探索與學習的黃金時期。孩子通過遊戲和探索來了解世界,這種自主學習的過程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高普尼克認為,父母應該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這種自然學習方式,而不是過度干預。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這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遠比具體的育兒技巧重要。她指出,做家長不僅僅是對孩子進行操作,而是建立一種理解、尊重和愛的關係。這種關係的建立需要父母花時間與孩子相處,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興趣,而不是簡單地執行各種育兒技巧。

思考“童年”與“育兒”的本質

傳統上,育兒被視為一種需要精細操作和具體技巧的過程。幾十年前,家長們更關注孩子的基本需求,能夠讓孩子吃飽穿暖快樂長大已經足夠。當時,家長對育兒的焦慮感相對較少。在中國,這種精細化的育兒觀念從八十年代開始興起,而美國的中產階級則更早就開始關注這些問題。此時,育兒被認為是一門需要掌握各種技巧的學問,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育兒指南和專家的建議。

然而,隨著育兒理論的不斷發展,家長們開始意識到過度強調具體操作細節的問題。例如,關於孩子是否應該與家長同睡的問題,不同的育兒專家給出了截然相反的建議。一些專家認為,讓孩子單獨睡可以促進其獨立性,而另一些專家則認為應該與孩子同睡以提供更多的關愛。這些矛盾的建議讓家長感到困惑,並增加了他們的育兒焦慮。

高普尼克指出,過度關注這些細節對孩子的長遠成長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反而可能對家長和孩子都造成負面影響。她認為,很多育兒專家的建議就像民間偏方一樣,缺乏科學依據。例如,孩子小時候是否與家長同睡並不會對其未來的性格和成就產生實質性影響。

高普尼克的研究強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遠比具體的育兒技巧重要。她提出,家長的角色應該像園丁一樣,提供一個安全、富有營養且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自然地探索和成長,而不是像木匠那樣按照特定的設計“打造”孩子。這種園丁模式強調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自然學習和成長方式,支持他們的興趣和需求,而不是過度干預和控制

孩子不是家長的“產品”,家長的任務是像園丁一樣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而不是像木匠一樣製造孩子。

理解“童年”的本質,尊重和支持孩子的自然成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育兒。這種觀念的轉變,不僅能夠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和健康的童年,也能讓家長從育兒的焦慮中解脫出來,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avatar-img
5會員
240內容數
歡迎來到「Will 進步本」!我們將探索計算機科學、商用英文和生成式AI。從基礎到前沿,共同學習和交流,拓展知識視野,啟發創新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 進步本 的其他內容
什麼是標籤? 標籤是一種通過在關鍵詞前加上“#”符號,將特定的關鍵詞插入到筆記中的方式。例如,如果你想給一條筆記打上“工作方法”的標籤,只需在“工作方法”前加一個“#”,變成“#工作方法”,然後將這個標籤插入到筆記的任意位置即可。
精煉筆記內容不僅有助於提高信息調用效率,還能鍛鍊我們的決斷力與思考能力。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記錄實戰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典型問題:熱愛學習卻進步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許多人常常發現自己在做筆記時,僅僅停留在劃線或摘錄有啟發的內容上,這樣的方法雖然方便快捷,但往往無法深入思考和理解所學的內容。我們需要使用"自我提問"來刺激自已的思考,去主動參與和反思所讀的內容,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
5/5好好思考
1978年,法律學者凱瑟琳·麥金侖(Catharine MacKinnon)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職場女性的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這本書改變了人們對性騷擾的看法。
什麼是標籤? 標籤是一種通過在關鍵詞前加上“#”符號,將特定的關鍵詞插入到筆記中的方式。例如,如果你想給一條筆記打上“工作方法”的標籤,只需在“工作方法”前加一個“#”,變成“#工作方法”,然後將這個標籤插入到筆記的任意位置即可。
精煉筆記內容不僅有助於提高信息調用效率,還能鍛鍊我們的決斷力與思考能力。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記錄實戰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典型問題:熱愛學習卻進步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許多人常常發現自己在做筆記時,僅僅停留在劃線或摘錄有啟發的內容上,這樣的方法雖然方便快捷,但往往無法深入思考和理解所學的內容。我們需要使用"自我提問"來刺激自已的思考,去主動參與和反思所讀的內容,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
5/5好好思考
1978年,法律學者凱瑟琳·麥金侖(Catharine MacKinnon)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職場女性的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這本書改變了人們對性騷擾的看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為人父母,是園丁種花,給予他們成長所需要的環境,使孩子長成獨特的自己。 《園丁與木匠》這個書名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書中的核心理念。艾莉森‧戈普尼克教授在書中提出,為人父母的角色更像是園丁,而不是木匠。這個比喻的背後有著深刻的含義
Thumbnail
這本書內容包括自我照顧, 家庭角色和應對親子困境的指南。作者張楊是心理諮詢師和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建議放下理想,讓自己成為家庭C E O。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對於還不清楚如何建立何種教養價值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作者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的教養哲學。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只有生理的發育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理的成長,也就是艾瑞克森談的「發展危機」是否在父母、我、環境的協助下變成「轉機」。否則就會養育出很多生理年齡長大、但心智年齡卻很不成熟的下一代。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學齡前兒童擁有腹肌是合理的事嗎?是健康的身心狀態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世代,還是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家長,並且認為孩子是有意願也覺得想要這麼作。但是孩子的價值觀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因此說是孩子的想法,更該說是家長的個人期待。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為人父母,是園丁種花,給予他們成長所需要的環境,使孩子長成獨特的自己。 《園丁與木匠》這個書名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書中的核心理念。艾莉森‧戈普尼克教授在書中提出,為人父母的角色更像是園丁,而不是木匠。這個比喻的背後有著深刻的含義
Thumbnail
這本書內容包括自我照顧, 家庭角色和應對親子困境的指南。作者張楊是心理諮詢師和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建議放下理想,讓自己成為家庭C E O。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對於還不清楚如何建立何種教養價值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作者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的教養哲學。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只有生理的發育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理的成長,也就是艾瑞克森談的「發展危機」是否在父母、我、環境的協助下變成「轉機」。否則就會養育出很多生理年齡長大、但心智年齡卻很不成熟的下一代。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學齡前兒童擁有腹肌是合理的事嗎?是健康的身心狀態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世代,還是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家長,並且認為孩子是有意願也覺得想要這麼作。但是孩子的價值觀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因此說是孩子的想法,更該說是家長的個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