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憤世忌俗嗎 ? 哲學本來就是,否則就不是智慧之學習了。
作者化身為小說中12歲的天才少女 ~ 芭洛溤,以寫兩本日記( 一本有關心靈,一本有關人體 ) 的構思,展開對人事物觀察的哲學思考。
有關心靈的日記 ~「深刻的思想」共16章,特別的是作者用了「最後一章」來取代天才少女書寫心靈日記的第16章,為什麼不直接以數字連貫章節序號 ? 是因為已經設定好13歲生日那天要死去,所以已經沒甚麼好想了,而已最後一章就是最後了的概念嗎 ?。( 我好糾結數字序列啊… )
有關人體的日記 ~「世界動態日記」共七章,同時也已第七章作結。然而這時候的第七章,在天才少女的世界動態日記裡,為什麼不稱作最後一章 ? 是不是不管我們是誰,這世界依然以它的節奏舞動著,沒有最後 ?
天才少女從一名橄欖球員如天將神力似的往前奔跑畫面,發現到這世間的靜止的動作,覺得這也許值得讓她繼續活下去,卻說服力仍不太足夠的理由。但至少有關動作的觀念,是天才少女對這個世界的新發現,這才是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吧。
作者也化身為小說中54歲的門房 ~ 荷妮,一個擁有極度敏感優雅靈魂的庸俗冒充者。一個門房的菜籃裡為何會有哲學書 ? 她要這種書幹啥呢 ?
似乎只要身為人,博學便足以優雅;而優雅與社經地位無關。
小說內容引用文學家、哲學家、藝術家、思想家、音樂家…舉凡個人身分背景、著作、言論…之多,全化為小說角色的生活日常,讀起來即便感受到作者對法國菁英階層、微上流的諷刺,卻又藉著深刻的思想(腦袋想的 )和世界動態日記(眼睛看的 ),心智圖騰般詮釋屬於法國人的優雅,哪怕是虛偽以及浮誇。
讀這本書的時候,不知怎地讓我想到年輕帥氣的現任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許多女人稱頌他與年齡大他25歲高中老師的婚姻,同時也非常羨慕總統夫人,甚至覺得能夠共同克服世人的眼光,那才是真愛。可是,我總覺得,只要牽涉到政治或商業這潭水,再單純的情愛,都會蒙上一層衡量利害關係的薄霧,看似浪漫,其實沒那麼真。
書中的天才少女為賦新辭強說愁,第一次立志就口是心非。活得不耐煩地打算13歲生日那天放火燒公寓然後自殺死去,卻在門房荷妮的菜籃被撞翻後,瞥見一本書跟著跌出來的同時,請求命運賞賜一個能超越自己,看到其他事物,並能認識他人的機會。如此,就必須要繼續活著,看到其他人事物就是新發現,而這世界和一般人有限的認知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