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早上看見臉友轉發昨晚的亞東醫院急診事件,文中提到現行醫護困境🤨
來跟大家聊聊裡頭的經濟問題。
先來說說為什麼政府管制醫療產業?
✅政府為了避免醫療成本佔用太多(總)預算,排擠其他項目與功能,所以會實施價格管制。
醫療產業壓低預算的好處很明顯,但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壞處是政府扭曲了正常的供需關係及價格(意思是價格管制隱瞞了部分成本……😳)
想想看,如果你是商業公司,但你的成本沒有被清楚提報,後續的結果會怎麼樣呢?😱
刻意壓低價格的後果,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看:
1. 鼓勵民眾使用更多的商品或服務。
2. 抑制特定商品或服務的生產。
在一般的情況下,購買商品或服務是由需求方支付價格,可是當轉變為第三方(政府)來買單時,難以避免造成浮濫或浪費。(想像一下藥品自費,是不是就抑制我們想掛急診的衝動呢?而健保買單,又有層出不窮的拿藥、逛醫院的新聞啊~~)
⭕️但為什麼會說抑制商品或服務的生產呢?
回到供需法則來說,我們知道商品的價格來自於「供給」與「需求」。當需求增多,可能推升價格,會有更多廠商樂於提供服務。反過來說,價格被管制,獲取利潤的空間變小,就難以吸引新廠商研發或投入再生產。更甚者,造成品質衰退。原因在於,既有生產者維持品質的動機遭到價格管制的削弱。
回想一下,之前提到部分健保藥品退出台灣市場的新聞⋯⋯就來自於價格被管制,獲取利潤的空間變小(邊際效益降低,廠商不做了!)(不做,最大,可能換民眾損失了😭)
賣方之所以維持商品或服務的品質,大多來自不這麼做就會失去顧客。可是,在政府管制下,需求大於提供,既有生產者無須擔心失去顧客,優化的動力也有可能下降。(想像你家客人源源不絕,還需要不斷精進嗎?噓~偷偷說😅)
醫療費用的管制是最顯著的例子:醫生花在病患的時間可能縮短、回診次數變多。
但是,當回診次數增加,又可能排擠其他有緊急需求的患者,拉長較嚴重病症患者的等待時間。
不過醫療產業擁有潛在的稀有性,不會因為政府管制價格或提供免費服務而消失!在那篇臉書貼文裡,直指醫護出走或搶進醫美,都跟這些制度設計有關係(生命會找到出路QQ)
以英國為例,2001年有一萬人以上等待手術的時間超過15個月!
等待時間延長,可能造成病情惡化,又引發可能需要「走後門」的送紅包。
⭕️所有交易都與「權衡」有關,一環扣著一環。我們想要有什麼樣的醫護品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