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孩子亞洲第一胖」這是數年前就有的「舊」聞,歐醫師在門診中也越來越常看見突破我腦中資料庫紀錄的數字:
(以上都是用身高去算過BMI之後,落在95百分位再120%以上的極端值個案)最近一次讓我蠻震撼的數字是, 2歲5個月➞ 23.4公斤的小男童 !(可惜的是家長不以為意...)
在談減重前,先認知「健康體重」的定義。每個孩子都有該性別+年齡段+身高換算後得出的「正常BMI值」,可以參考衛福部國健署的「兒童與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這個量表。
簡單來說,「健康體重」是根據「性別」、「年紀」,相對於自己的身高、BMI合理值去算出來的。它不是一個絕對數字,而是有一個範圍。
BMI=體重(公斤)/身高 ^2(公尺^ 2)
透過國健署這個表,例如4歲的男孩如果身高是110公分,可以推算:
過重的兒童有一半長大後成為過重的青少年;過重的青少年8成在長大後還是個過重的人,甚至是肥胖的。有肥胖問題的成人先不說職場歧視/自信問題、衣服不好買/穿搭不好看什麼的,光是健康議題就不少:
小時候胖,就是胖!人體的脂肪細胞在成年以前會不斷隨著生長而增加,因此兒童期的肥胖=身上有較多的脂肪細胞。若是有過重、肥胖問題,等於這些多餘的脂肪細胞會跟著孩子一輩子,成年時的減重也會因此更辛苦呢!
而這一切都是可以有機會在兒童期介入、青春期快速長高前就介入處理的!
「預防重於治療」一直是歐醫師在各種疾病衛教時會提到的觀念,在肥胖症亦然。如果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有專業人士(醫師、營養師等)的協助,給予正確的營養支持生長(為的是正常長高)、適量的運動幫助體能建立(為的還是正常長高)& 增加熱量消耗,其實就算不用花大錢,也能順利「減重」。
兒童期的減重就像打地基一樣,幫助孩子正常發育、減少疾病的威脅,也避免了數年後青春期的尷尬(綽號、長痘痘),以及成年期的肥胖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