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時代裡,我們該如何討論?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社群時代裡,我們該如何討論?〉2023-09-17


  在這個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往往活在各自的同溫層。並且,隨著爆炸般越來越多的資訊、越來越少完整的個人時間,搭配長年以來不鼓勵人們批判思考的考試教育。即便我們處在一個相對民主與多元的時代,卻往往沒有辦法進行太多有效與積極的討論。


  當人們遇到一個議題時,更常做的事情是佔據特定的立場,用重複的口號、跳針的說詞、以及一定程度的人身攻擊,來想辦法讓自己在氣勢上看起來像是正確的一方。


  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各種立場的基本教義派或帶有其他目的蓄意挑起爭執的人身上。而是出現在絕大多數,雙方都相信自己理直氣壯的「對話」之中。之所以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受到的教育並未好好地教我們如何進行有效的討論。



  在這個「上帝已死」乃至於「後事實」的時代,許多人都經常地將「現實世界沒有標準答案」掛在嘴邊。這一方面讓我們稍稍脫離了傳統考試教育的窠臼,但另一方面,卻成了許多人不去認真考慮事實的一種藉口。


  「由於沒有正確答案,所以我想相信什麼,就能相信什麼」成為了背後的潛台詞。而人們持續在做的事情,則還是像過去一樣相信特定的權威或主流聲音,只是這些說法不見得來自學校老師,而是來自於任何可能的意見領袖、甚至是難以追朔來源但被廣傳的社群群組訊息。


  由於長期浸染在差不多的、且幾乎沒有「競品」的這些思想中,我們非常容易不假思索地將相似與相關的想法與資料來源全盤接收。於是一旦接觸到同溫層之外的其他觀點,在我們去試著權衡兩者之前,由不理解帶來的牴觸情緒往往已經升起。


  同時,為了博取更多的流量,這些資訊往往被用更能挑起情緒與衝突的方式包裝。我們直接將與我們不同圈子的人視為不可理喻之人,有些人選擇激憤的攻擊,另一些人,則同意以一種「即使你說1+1=5,你也是對的」的態度,選擇無視,避免自己認真。



  然而,事情並非只能這樣看待。現實世界裡的一件事情雖然可能沒有正確答案,但往往會有錯誤答案。同時,不同的立場也不僅僅是不同的選擇,選擇的背後應該要有理由。


  在我們所處的社會裡,人們並未被鼓勵提出見解。教育的過程中,也沒有太多機會一點點學會如何自行查找資料、進行論證或對不同觀點進行核實。當人們看到一段發言時,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不是去看這段話有沒有道理,而是先去看對方和自己是否處於同一陣營。但這是無助於討論的。


  我們應該要能夠透過表述理由與論證,去說明自己的觀點,並在這個過程中與對方交換意見,來讓所有人(包括旁觀者)擁有對相關議題更多的認識跟進一步的、結合兩方長處的新觀點。


  人的確會有立場,也完全無須要假裝自己中立,但唯有先去回到理由、梳理理由,去思考自己為什麼如此相信、對方為什麼如此相信之後,立場才會有意義。我們才有機會真正進行討論、真正去在討論之中,讓每一個人都對這些事情有更多的認識、對不同觀點的人有更多的理解,乃至於有機會提供更好的實踐指引。而不僅僅是滿足一次或兩次爭辯的表面勝利。





延伸閱讀:

〈非暴力溝通:從與親近的人互動到公共討論〉

〈公共討論空間變小了嗎?--從Cheap「被抄家」爭議談「部落化」現象〉

〈如何說服/或如何不去說服〉

〈面對「硬凹人」的應用哲學(二):「訴諸人身」的謬誤〉

〈「好好說話」與對更好社會的想像力:關於苗博雅與統神的對談〉

〈我們必然無知,所以需要溝通再溝通〉

40會員
528Content count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件事情絕對不是只發生這麼一次,孩子的能動性或許會在一次又一次這樣的相處模式中愈降愈低,她可能會愈來愈不願意和家長表達她的希望,甚至,在想法剛浮現出來時,就在心中自己將它熄滅。但對沒有去察覺孩子內心的父母而言,她或許看起來愈來愈乖、愈來愈聽話了。
  在那些必須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表達的情況中,我們才會一下子意識到原來說話是多麼困難的事情。在表達的過程裡,我們彷彿要一直尋找那最適合的詞彙,並在壓力之下不得不用自己想到的那個相對靠近的意思。有需要寄英文信件或寫英文履歷的人,也或多或少能明白,不能「我手寫我口」的狀態與平時自在的言說有多麼大的差異。
  在這個版本裡面,孩子遭遇的困難都是他需要自己去排解、自己去轉念、自己去努力克服的。往好的說,這意味著他們期望孩子有更好的自立自強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就是他們並不認為,原來版本裡的那些互相幫助與互相照顧是他們想要鼓勵孩子擁有的特質。
  大方向上,姜峯楠強調的是創造與表達中「人」的要素之重要性。譬如作家在每一句話的用字遣詞上有意無意做的無數選擇、或一名孩童寄給奧運選手的粉絲信上的真誠激動。他認為這些不是當前的生成式AI能提供的,而且,這不是因為當前的AI還不夠好,而是因為,當前的這種生成式AI,本性上是一種「去人類化」工具。
  「時間流逝」,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扣除睡眠、扣除上班、扣除吃飯盥洗通勤,能夠自己控制的時間所剩無幾。這可能是一個現代世界中的「客觀事實」,然而「時間」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這是唯一的一種理解方式嗎?
  在社群媒體時代(尤其是TikTok時代)長大,剛成為青少年的孩子,她們幾乎不得不欣羨並嚮往成為抖音網紅。我們會在這些短影音上,看到非常多外貌順眼的孩子,她們學習那些展示樣貌與身體的動作、練習討好演算法的表情,搭配最俗濫與缺乏自身品味的洗腦音樂,去追求那或許能帶來名利、又或者稍縱即逝的關注眼光。
  這件事情絕對不是只發生這麼一次,孩子的能動性或許會在一次又一次這樣的相處模式中愈降愈低,她可能會愈來愈不願意和家長表達她的希望,甚至,在想法剛浮現出來時,就在心中自己將它熄滅。但對沒有去察覺孩子內心的父母而言,她或許看起來愈來愈乖、愈來愈聽話了。
  在那些必須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表達的情況中,我們才會一下子意識到原來說話是多麼困難的事情。在表達的過程裡,我們彷彿要一直尋找那最適合的詞彙,並在壓力之下不得不用自己想到的那個相對靠近的意思。有需要寄英文信件或寫英文履歷的人,也或多或少能明白,不能「我手寫我口」的狀態與平時自在的言說有多麼大的差異。
  在這個版本裡面,孩子遭遇的困難都是他需要自己去排解、自己去轉念、自己去努力克服的。往好的說,這意味著他們期望孩子有更好的自立自強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就是他們並不認為,原來版本裡的那些互相幫助與互相照顧是他們想要鼓勵孩子擁有的特質。
  大方向上,姜峯楠強調的是創造與表達中「人」的要素之重要性。譬如作家在每一句話的用字遣詞上有意無意做的無數選擇、或一名孩童寄給奧運選手的粉絲信上的真誠激動。他認為這些不是當前的生成式AI能提供的,而且,這不是因為當前的AI還不夠好,而是因為,當前的這種生成式AI,本性上是一種「去人類化」工具。
  「時間流逝」,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扣除睡眠、扣除上班、扣除吃飯盥洗通勤,能夠自己控制的時間所剩無幾。這可能是一個現代世界中的「客觀事實」,然而「時間」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這是唯一的一種理解方式嗎?
  在社群媒體時代(尤其是TikTok時代)長大,剛成為青少年的孩子,她們幾乎不得不欣羨並嚮往成為抖音網紅。我們會在這些短影音上,看到非常多外貌順眼的孩子,她們學習那些展示樣貌與身體的動作、練習討好演算法的表情,搭配最俗濫與缺乏自身品味的洗腦音樂,去追求那或許能帶來名利、又或者稍縱即逝的關注眼光。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s_cepHpyk完整podcast收聽連結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吧?」 「你本來應該就知道的吧?」 在關係裡、在職場中、在網路上,多少衝突源於這個概念? 由這個觀點出發,每次的爭論,我們究竟在爭的是什麼? 是磨合事
Thumbnail
看著社會上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怪罪某些人沒有把事情做對,然後認為解法就是某些人應該做些什麼「對的事情」。但實質的改變不會發生在表層,而表層,就是政治的舞台。
那日誌充滿矛盾,應該...
Thumbnail
這些人每每面對到紛爭,分明有更好的選擇,就是不選,偏挑那種最糟糕的處理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意見地圖在特定議題上,透過不同想法、觀點的呈現,幫助成員了解不同的立場與想法,擴展對不同觀點的省思與對話。
Thumbnail
工作、生活、感情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會遇到意見分歧時,就會遇到辯論戲碼,因為要一個雙方認同的結論,得先各自表述,再進行對方的論述反攻,最後再將較不易攻破方的論述做總結執行,但,通常是在雙方極為理性,且共識是在雙贏,結果才能趨於圓滿。所以重點不在事本身,其實還是在人心。 以往學佛聽師父講經提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s_cepHpyk完整podcast收聽連結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吧?」 「你本來應該就知道的吧?」 在關係裡、在職場中、在網路上,多少衝突源於這個概念? 由這個觀點出發,每次的爭論,我們究竟在爭的是什麼? 是磨合事
Thumbnail
看著社會上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怪罪某些人沒有把事情做對,然後認為解法就是某些人應該做些什麼「對的事情」。但實質的改變不會發生在表層,而表層,就是政治的舞台。
那日誌充滿矛盾,應該...
Thumbnail
這些人每每面對到紛爭,分明有更好的選擇,就是不選,偏挑那種最糟糕的處理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意見地圖在特定議題上,透過不同想法、觀點的呈現,幫助成員了解不同的立場與想法,擴展對不同觀點的省思與對話。
Thumbnail
工作、生活、感情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會遇到意見分歧時,就會遇到辯論戲碼,因為要一個雙方認同的結論,得先各自表述,再進行對方的論述反攻,最後再將較不易攻破方的論述做總結執行,但,通常是在雙方極為理性,且共識是在雙贏,結果才能趨於圓滿。所以重點不在事本身,其實還是在人心。 以往學佛聽師父講經提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