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服/或如何不去說服

前圖紙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2024/03/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何說服/或如何不去說服〉2024-03-30


  大學的時候,一個朋友問我應該怎麼說服人。我第一反應是我不知道,我告訴他,自己說話的時候沒有想過要去說服別人。然後,我好像就知道了。也許那個關鍵是:不要想著去說服人,而是去說出自己相信的事,並告訴對方自己的理由。


  因為你自己曾被那些理由說服,所以如果對方和你有差距不算太大的價值觀和理解力,他便可能被相同的理由說服。相反地,如果他對那些理由的反對意見令你無法反駁,那麼,也許其實是你應該要被說服。


  這就好像自主推薦和商務推銷間的差別,當我們真的喜歡一個東西,我們會帶著很大的熱情和愉悅去說它有多好、多獨一無二且錯過可惜;但如果僅僅因為工作需求,必須把某項商品賣出去,即便我們做足功課,能從數據上清楚說明出它的優點,但也就只是說出來。如果對方不買,銷售員不會真誠地為對方感到遺憾,而是煩躁自己沒辦法達成業績。



  對我來說議題討論在說出自己看法的環節也大略是這樣。雖然我們可能不會像喜歡一部好作品那麼積極地「喜歡」自己的觀點,但我們還是要拿出那些之所以我們會如此相信的、發自內心的理由去和對方交換,才可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不是某種為了達到業績不得不照本宣科的銷售員,這才把我們在表達上的善意展露出來。


  從這種「非推銷性」、分享理由的角度出發,如果對方提出了他的反對意見。那並不代表你的人格、能力、或信仰被否定。而是,能說服你的理由基於你們過去經歷的差別,尚不能說服他。


  那麼,如果他說的沒有道理,你可以進一步告訴為什麼事情和她說的不一樣,幫助他化解誤解,把你理解的事情更清楚地梳理一遍;如果他說的有道理,那更好,在這一件事情上,你得到了新的收穫,這是你自己一個人時想不到的角度,透過討論,你成了一個對整體世界有更多認識的人。



  也就是說,討論要求的不僅僅是「真誠地說出自己的看法」,還包含了對另一種意見「保持開放的聆聽」。我們可能會注意到,有時人們在討論問題時,過快地表現出某種「我知道你在幹嘛」的「假理解」。


  可能透過發言中的幾個關鍵字、或對此人的第一印象(或甚至在第一印象之前的刻板印象)就快速地將對方定義為某種立場的擁護者,然後粗糙地設定對方擁有某些假想的背景與心理活動,譬如「他一定是支持某某黨」、「他肯定是心懷不滿,或為了達成什麼目的才說這種話」。


  當然,透過第一印象去快速面對處境是一種重要的生存能力,對一些有經驗或較敏銳的人而言,這些印象甚至可能有不低的準確率。然而,這種斷定卻不利於討論。因為如果對面就是一個想法和你相信的善良完全背道而馳的「壞人」、「無腦X粉」,那還怎麼談呢?於是,我們在網路上更常看到的不是討論,而是對罵、互相人身攻擊。



  但那些和我們想法完全不同的人真的就是魔鬼或某種「純粹的惡」的化身嗎?還是那是因為我們就是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考體系中成長,並不斷地累積愈加不同的生命經歷、不斷強化彼此間愈差愈多的基本信念呢?


  對於那些自始至終沒有打算討論、只想發出嘲諷酸言酸語的人,我們不需要耗費能量和心理健康在上面。但在那之外,仍有許多人存在著溝通的可能性。去不首先將對方視為某種無理取鬧者、不首先想要讓他同意你、不首先去認為要在「討論大戰」中贏過對方時,那些通常無法被發生的對話,便可能在友善的環境與適度的詢問梳理中被發生。



  無論是否有誰在這之後些微改變了想法,「討論是可能發生的」、「不同意見的那群人之中有人是可以溝通的」這些幽微的變化都被參與討論的每個人經歷到。只要這個體驗曾經出現,任何本來只相信一種可能性的保守主義者,都會不自覺地讓他的保守性鬆動一點點。


  老實說,現代社會的很多方面都讓我感到悲觀,覺得可能一點解決辦法都沒有。所以假如,有某個全知者偷偷告訴我,這些行為可能造成的改變微乎其微,許多議題都要四五十年之後才會向前推進一點,並在那之後又會經歷一段保守勢力的反撲才繼續前進。我都還是會很高興,因為至少不是真的改變不了對吧。想像如果還未出生,或現在還是嬰兒的那些孩子,能在老的時候看到他們所處的世界一點一點變得更好,不也挺令人感到欣慰?





到粉絲專頁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PreBluePaper/posts/pfbid02A2mt5asgXDUTck2HMkFVbWfUdeTP2HnRuptJaPoWsWJ9qSCwhSppDEyrumgqqrrnl

15會員
244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