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如何從失敗中成長:對事不對人的反饋法則】── 1. 對事不對人 2. 研究中的學習與改進 3. 追求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碩博士生如何從失敗中成長:對事不對人的反饋法則】

── 1. 對事不對人 2. 研究中的學習與改進 3. 追求可持續的學術成就


對於碩士、博士在學學生來說,研究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無論是論文寫作的反覆修改,實驗結果與預期不符,還是投稿後的拒稿信,這些挑戰往往讓人感到沮喪。但若要真正從這些挫折中成長,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而「對事不對人」的反饋方式,就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對事不對人


研究工作,尤其是學術論文的撰寫與發表,充滿了反覆的修正與不確定性。當我們收到指導教授或審稿人的意見時,很容易將批評當作對自己的否定,甚至產生自我懷疑。然而,學會把焦點放在具體的問題上,而不是把反饋視作對自己能力的質疑,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研究成果。


這樣的心態不僅有助於自我調整,也能促進團隊合作。研究項目往往涉及多位合作者,而每個人的意見和貢獻都應該受到重視。當我們學會用「對事不對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我們就能更專注於找出具體的改進方向,而非陷入個人的責任推諉或指責。


▋研究中的學習與改進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充滿了試驗與錯誤的過程。無論是撰寫論文、進行實驗,還是進行理論推導,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失敗是常態,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處理這些失敗。將每次的失敗當作一種「反饋」來看待,而不是純粹的錯誤,這樣才能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經驗,進而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例如,當你發現實驗結果與預期不符,與其責怪自己或同事,不如從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到操作細節等方面,進行全盤檢視。這樣不僅能提高下次實驗的成功率,還能讓你更深入了解研究背後的機制。每一次的修正和調整,都是在為下一步的成功打下基礎。


▋追求可持續的學術成就


在學術研究中,成功並非僅僅是論文發表、通過口試或拿到學位。真正的學術成就,是能夠持續地在研究領域中成長、進步,並作出有價值的貢獻。而這種「可持續的成功」背後,依賴的是我們從每一次失敗中獲得經驗,並逐步完善研究的能力。


當你收到拒稿信時,不要因此氣餒。每篇論文都有它自己的歷程,從誰來審稿,到回應意見的方式,甚至被引用的次數,都充滿了變數。最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回應與修改過程中,找出具體的改進點。成功不會一次性到來,但只要你不斷學習、調整,最終一定會迎來屬於你的成果。


研究中的挑戰,往往讓碩博士生感到壓力重重。然而,成功的學術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在不斷的挫折中反覆嘗試與修正的結果。只要學會「對事不對人」,從每次的失敗中尋找成長的機會,你必然能在學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406會員
1.4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X導致M,M又導致Y,那麼M是X到Y之間一個“中介 Mediator”。」 「X到Y不經過M的效應叫做“直接效應”,經過中介M的效應叫"間接效應"。」 「直接效應,是假設中介M不動,看X對Y剩下的效應是多少。」 「間接效應,是指讓中介M變動不讓X變動。」 這段討論,節錄
選擇來美國念碩士,不僅是學術上的進階,更重要的是為職場鋪路。畢業後能否順利進入理想的行業,關鍵就在於你如何選擇課程、提升相關技能,以及理解業界需求。 這裡有幾個步驟可以幫助你做出更精確的選擇: ▌先了解職場需求 在選擇碩士課程之前,先花時間在 LinkedIn 或相關求職平台上,搜
自從2017年搬到美國,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持續拜訪的好書店。 結果發現,美國的書店體驗與我所熟悉的亞洲文化相去甚遠。 ▋美國書店的困境 初到美國時,我拜訪了連鎖書店 Barnes & Noble,驚訝於那裡的大量小說展示區。 在亞洲,我習慣的是書店裡的書籍類型多元,而不僅僅
當前AI工具,如Perplexity,正逐漸改變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資訊蒐集與內容生成方面。其具備的Citation功能,更是幫助我們快速定位並驗證相關文獻,讓知識的取得變得更簡便且有組織。這些功能不僅加速了知識的吸收,也讓我們能夠專注於創造新內容,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 ▌快速擷取重
1. 過度依賴他人的解法,忽略自身的探索與實踐: - 許多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往往會花大量時間搜尋「最佳解法」或參考前人的經驗。然而,這些解法終究是針對他人的需求與環境設計的,未必完全適用於自己的研究項目或個人情境。過度依賴這些他人的方案,會導致學生在實踐中缺乏主動性與自我探索的精神,
1. 只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忽略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 很多博士生在選定研究主題後,會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像是沉浸在某個狹窄的學術領域中。然而,這樣做很容易讓他們錯過跨學科合作的機會。例如,數學與統計、物理與電機等領域之間的互通性極強,但許多學生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跨學科合作不僅可以拓寬學術
「如果X導致M,M又導致Y,那麼M是X到Y之間一個“中介 Mediator”。」 「X到Y不經過M的效應叫做“直接效應”,經過中介M的效應叫"間接效應"。」 「直接效應,是假設中介M不動,看X對Y剩下的效應是多少。」 「間接效應,是指讓中介M變動不讓X變動。」 這段討論,節錄
選擇來美國念碩士,不僅是學術上的進階,更重要的是為職場鋪路。畢業後能否順利進入理想的行業,關鍵就在於你如何選擇課程、提升相關技能,以及理解業界需求。 這裡有幾個步驟可以幫助你做出更精確的選擇: ▌先了解職場需求 在選擇碩士課程之前,先花時間在 LinkedIn 或相關求職平台上,搜
自從2017年搬到美國,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持續拜訪的好書店。 結果發現,美國的書店體驗與我所熟悉的亞洲文化相去甚遠。 ▋美國書店的困境 初到美國時,我拜訪了連鎖書店 Barnes & Noble,驚訝於那裡的大量小說展示區。 在亞洲,我習慣的是書店裡的書籍類型多元,而不僅僅
當前AI工具,如Perplexity,正逐漸改變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資訊蒐集與內容生成方面。其具備的Citation功能,更是幫助我們快速定位並驗證相關文獻,讓知識的取得變得更簡便且有組織。這些功能不僅加速了知識的吸收,也讓我們能夠專注於創造新內容,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 ▌快速擷取重
1. 過度依賴他人的解法,忽略自身的探索與實踐: - 許多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往往會花大量時間搜尋「最佳解法」或參考前人的經驗。然而,這些解法終究是針對他人的需求與環境設計的,未必完全適用於自己的研究項目或個人情境。過度依賴這些他人的方案,會導致學生在實踐中缺乏主動性與自我探索的精神,
1. 只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忽略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 很多博士生在選定研究主題後,會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像是沉浸在某個狹窄的學術領域中。然而,這樣做很容易讓他們錯過跨學科合作的機會。例如,數學與統計、物理與電機等領域之間的互通性極強,但許多學生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跨學科合作不僅可以拓寬學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1. 認為研究計畫要麼成功,要麼失敗: - 許多研究生在開始一個研究計畫時,常常認為這個計畫只有兩種結果:成功或者失敗。然而,現實情況中,研究計畫的成敗往往不是如此簡單。研究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阻力和挑戰,同時也會有各種誘因和機會出現。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不斷調整和改進,而不是僅僅看重最終結果。
1. 未了解小朋友心中的優先事項 - 每個進入實驗室的後輩心中都有不同的優先事項。有些人只是希望在履歷上多一行實習經驗,他們對研究的投入可能較少。有些人則希望完成一個具體的研究工作,並獲得推薦信,他們會更加專注並投入時間。有些人想藉此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對研究題目的選擇會更加謹慎。而有些人則
1. 不持續重複練習: - 許多研究生往往在學習新技能或開始新項目時,因為初期的困難和挫折而放棄。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重複練習。比如,寫讀書筆記這項技能,需要不斷地記錄和反思,才能逐漸提高。正如投籃一樣,開始時可能很多球都投不進,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逐漸掌握了投籃的技巧,成功率自然也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Thumbnail
投實習失敗,真的是我們這一世代無法避免的感受,自從某幾年開始實習風氣後,就業市場便越來越捲,沒有實習的人未來找正職時,根本就跟其他人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也讓實習從可選的自我成長,變成必選的學生活動,而第一次投實習總是讓人挫折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1. 認為研究計畫要麼成功,要麼失敗: - 許多研究生在開始一個研究計畫時,常常認為這個計畫只有兩種結果:成功或者失敗。然而,現實情況中,研究計畫的成敗往往不是如此簡單。研究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阻力和挑戰,同時也會有各種誘因和機會出現。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不斷調整和改進,而不是僅僅看重最終結果。
1. 未了解小朋友心中的優先事項 - 每個進入實驗室的後輩心中都有不同的優先事項。有些人只是希望在履歷上多一行實習經驗,他們對研究的投入可能較少。有些人則希望完成一個具體的研究工作,並獲得推薦信,他們會更加專注並投入時間。有些人想藉此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對研究題目的選擇會更加謹慎。而有些人則
1. 不持續重複練習: - 許多研究生往往在學習新技能或開始新項目時,因為初期的困難和挫折而放棄。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重複練習。比如,寫讀書筆記這項技能,需要不斷地記錄和反思,才能逐漸提高。正如投籃一樣,開始時可能很多球都投不進,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逐漸掌握了投籃的技巧,成功率自然也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Thumbnail
投實習失敗,真的是我們這一世代無法避免的感受,自從某幾年開始實習風氣後,就業市場便越來越捲,沒有實習的人未來找正職時,根本就跟其他人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也讓實習從可選的自我成長,變成必選的學生活動,而第一次投實習總是讓人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