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對於這篇文章我個人認為作者提出點都怪怪的。以下是我的見解,請參考一下,謝謝。首先:我知道你想表達的是韓愈明明是推崇古文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卻在文章中用上許多駢文的技巧,而八大家之所以推動古文發展的原因是反對駢文「華而不實」!因為從駢文出來後,大家開始大量地使用典故、華麗的詞藻、聲韻的和諧,導致內容愈發空洞,愈到後期也愈發明顯(不排除有好的駢文)。也因此唐朝開始有人提倡要文之有物,不要純粹堆砌詞藻了。但這不代表古文作者不可以對仗、不可以出現四六句式,這是一種寫作技巧。第二:關於「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這一句的解釋跟其前文是否有衝突?我個人認為是沒有的。因為前兩句的表達是:對方年紀比我大,我可以跟他學習;對方年紀比我小,我可以跟他學習。所以這句話翻譯起來是:不管對方的年紀大小我都可以跟他學習。跟前文並沒有產生衝突,所以我認為您這段似乎有點為了符合自己的論點而說。另外最後一句是以一種延伸的方式,前面說不管年紀都可以當作我學習的對象,那麼身分的差異也不是我選擇學習對象的原因之一。第三:孔子跟其他三人學習這件事,是學習對方擅長的部份,強調的是當對方有一項專業時,求問學習是不可恥的。用來反諷當代世人的恥於下問。最後我想說,身為一位國文學系的學生,我相信不同人讀同一篇章會有不同想法是正常的,但有時候不是為了解釋而解釋,這樣反而會讓自己的想法陷入窠臼。就像上一條回復,觀看解釋文章的想法若是追著一點言語上的漏洞窮追猛打,反而無法理解作者為何這樣寫的功用。畢竟,生動活潑的句型、適當的修辭與典故可以讓文章變得更有文學性。以上是我淺薄的看法,若有不對之處還請指點,謝謝您提出觀點讓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