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大概是中華民國從長而幼,由老至小,必讀的高中經典選文,時至今日仍為教育部訂十五篇核心古文之一,然而其「落落長」的文言,又放在第一冊,時常讓甫升高一的同學不禁發出一聲「嚇死寶寶」。不過呢?我個人以為這篇文章的邏輯是有問題的!同時,我也會稍微指出本文駢文的影子,對!你沒看錯,以古文復興為己任的韓先生,竟用了駢文寫法。
論說文三要素
論說文強調的無非論點、論證、論據三者,論點是全文的核心,指的是作者所持的觀點,以〈師說〉而言,期勉大家能從師問學,就是韓愈的論點。
論據,指的是所引用的材料是否正確、有效。舉例來說:
A:人類可以活到一萬歲
如果拿A這種不合乎一般常識的謬論,作為佐證「人類壽命較上個世紀延長」的論點,縱使觀點正確,也會因為論據的可笑而不值一哂,有違論據的正確性。
此外,有效性也是考量的重點:
B:經濟學教授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上看2%
C:法律系教授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上看2%
應該不用我解釋你為何比較相信B,而非C吧?這就是論據的有效性,證據必須有讓人確信的效果。
論證,指的是推導的過程,務必符合常理,這是判斷一篇論說文好壞的關鍵。舉例來說:
D:「幫忙買早餐是愛一個人的展現」
E:「小明每天當小美買早餐」
姑且假設DE兩句皆為真,因為D「幫忙買早餐是愛一個人的展現」,而E「小明每天幫小美買早餐」,所以我們可以推導出「小明喜歡小美」。如果我們推導出的結論是「小明討厭小美」似乎就有違常理,不是理想的論證。
另外,如果因為F「小明在早餐偷偷放瀉藥」,而E「小明每天幫小美買早餐」,故推論出「小明討厭小美」。這也是不合理的論證,原因在於一開始只有給DE兩個訊息,我們必須用既有的材料去做合理的推論。
〈師說〉的論證之失
本文的論點牽涉所處時代背景與個人的立場表述,較無疑義(坦白說是有,礙於篇幅,權且當作沒有)。至於論據因為非文章探討核心,故先予以省略。因此,主要針對「邏輯推理」上的論證,提出質疑。
首先,看看第二段: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說明從師問學不在於對方的年紀大小,而在於他身上是否有你想要學習的大道。換言之,道在哪裡,老師就在哪裡。看起來沒問題,但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有問題。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前面這部分通通針對「年齡」闡發,結論「無長、無少」指的是年齡大小,但是「無貴、無賤」指的是「地位」尊卑啊!怎麼用「年紀」推導出「地位」這個結論呢?
其次,本段還有一個詭異的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說明年紀比我大,聽聞大道應該早於我,是故要向他學習。結果後面卻說「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不需要管年紀大小。一下子要管年紀,一下子又說不管年紀,痾...韓先生,你累了嗎?是你自己說年紀大,聽聞大道比自身早,就應該向他學習的......。倘若重點在聞道的先後,那麻煩不要為了製造排比句型,而把年紀提出來(生乎吾前、生乎吾後)。
這裡稍微岔題一下,韓愈雖然是古文運動的提倡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然而其駢文卻寫得異常好,甚至還有「腴墓銘」的八卦,就是替死者說些名不符實的好聽話,藉此賺點稿費。所以,〈師說〉雖然是韓愈用來提倡從師學習古文的文章,然而諷刺的是,有許多駢文的影子,不勝枚舉,除了前述「生乎吾前、生乎吾後」這一組外,個人覺得最經典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師(弟子 ≥老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老師≤弟子)
相信大家數學不錯,A ≥B、B≤A,不是一模一樣?是以,弟子 ≥老師=老師≤弟子,兩句內容相同,單純只為求音樂性的節奏美,與視覺性的對稱美,產生華而不實的駢文式湊字數寫法,這根本不是以豐富度著稱的論說文寫作方式。
由此可知,韓愈並沒有完全拋棄駢文,其實八大家都有這種傾向,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研究。只是平時受到課本「二分法」,這種絕對分類方式,導致對作者的認識有限且偏頗。
好啦!回歸正題,現在回頭看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與「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無長、無少」,意思矛盾,自不待言,韓愈自己反對落入年紀窠臼,結果自己卻掉進年紀的漩渦,相當荒謬。
最後,第六段的結論也很詭異: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聽聞大道的時間有前後之分,技術學業各有專精的研究。然而通篇來看,第一段強調老師的重要性,第二段提出擇師標準(以聞道判斷基準),第三、四、五段批評不從師問學之人的短智,本段舉例說明連孔子也要向他人學習。可見,全文的核心是奠基在「聞道先後」上,結果結論卻莫名跑出「術業有專攻」?
也許你可能會說,三~六段所舉的例子,涵括聖人、愚人、士大夫、士大夫之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精通各項技能的先賢,因此不只可以作為「聞道有先後」的註解,也代表「術業專攻」的詮釋啊!
我的回答是:當然可以,但這就代表這篇論說文結構失敗。
作者第二段只敘述「聞道先後」,完全沒提到「術業專攻」,如果是靠例子說明「術業專攻」,那麼麻煩舉完例證後,要再把它詮釋清楚,否則「聞道先後」有論述,「術業專攻」沒有論陳,文章安排豈不偏頗?另外,「術業專攻」與例子的關係,究竟是作者的本意,還是讀者們腦補的過度解讀?
舉例來說,作文題目「誠實」,開頭說明誠實的重要性,接著舉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故事,結論是誠實跟勇氣都很重要。我們都知道誠實很重要,但為何勇氣重要?相信讀者會覺得困惑與莫名。這是論說文,不是抒情文,不用戛然而止好嗎?再說,也許有人閱讀完故事後,覺得重要的其實是犯錯時間點--童年,小孩本來就有犯錯的權利,重點是要坦誠。如何?是不是每個人對故事的解讀都不一樣呢?所以,老話一句,韓先生,你是在寫論說文,不是寓言故事,把論述過程講清楚好嗎?
結論
我相信〈師說〉論證的缺失不止於這幾處,本文僅嚐鼎一臠,望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去省思。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正是此一道理的展現。平時受制於教科書編輯者的想法,讓我們的思想流於平面,只敢順從,不敢反抗,造就不思考的弊病與過於姑息的人格特質,然而這並非教育的鵠的。我時常對學生說,你要相信真理還是要相信課本!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邊按下愛心支持,並在下方免費按讚,這些支持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