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錯重點的今古文之爭

2021/11/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一篇放在草稿區,忘了寫。這幾天看到,趕快拿出來補一補,不然都要發霉了)
之前《聯合報》報導指出,108年課綱調整國文科的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有些出版社將收錄數十年的蘇軾〈記承天夜遊〉一文拿掉。對此,有國文老師認為,沒有讀蘇軾此文,靈魂將會乾涸。但如此說法,再度引出古文與白話選文比例的討論。
目前的古文白話選文比例的討論重點,大多數圍繞在「文體類型」、「能否與當代社會接軌」、「詞藻修飾的優美」,以及學生的「國語文素養程度」。但這些討論主要都是從「大人們」的角度出發;那麼,孩子們呢?在這一波討論中,孩子們的想法又是如何呢?孩子們的角度在這一波的討論中似乎缺席了。
前些日子,本人有幸參與教育部的高中生人文社會教育計畫,因而到屏東女中帶著一群高中生閱讀一些社會科學領域裡的著作。
在帶閱讀的過程中,我問了眼前的高中生們對於「今古文之爭」的看法。
我從「喜好」的角度切入。
我問大家比較喜歡讀古文還白話文。
正當我預設她們的答案可能會是後者時,學生卻說,她們比較喜歡讀古文。
咦?跟我的設想不一樣。
於是我問為什麼?白話文不是應該比較好讀嗎?
結果,她們的回答是,白話文很長,又看不懂他想表達什麼;古文比較短,且經解釋後,就很好懂,至少知道他想表達什麼。
我利用中間下課時間借了國文課本翻她們覺得不好讀的白話文內容…
我發現,原來,即便增加了白話文的比例,可這些白話文的內容,卻還是以抒情文居多;而且,有些根本看不懂作者的心境到底為何,完全就是自由心證的抒情文,甚至讓我有在看臉書長廢文(會提醒讀者「文長慎入」的那種文)的錯覺。
所以,在同樣都是「臉書廢文類」的狀況下,我當然會比較喜歡讀那種字數比較少,且文意清楚的文章。
當然,上述狀況,也衍生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今、古文」的選文比例在經過討論後,即使白話文比例增加,可國文課本裡面卻都還是喜歡選錄這些廢文(那種心情記事,發牢騷或表達各種感嘆的文,簡單講就是無病呻吟的抒情文)?
於是,我回顧相關的媒體訊息,我發現,目前檯面上較年輕,「擁今派」的社會賢達們強調的是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跟論述能力,所以期望的文章類型會是「論說文」與「敘事文」;但在討論的過程中,這類文體時不時地跟「白話文」掛在一起。加上,前述討論的內容流到大眾言說市場裡,「論說文」跟「敘事文」被自然地、武斷地認為應該都以「白話文」呈現,因此導致有些言論把「白話文」作為未來教育部在國文科選文的主要訴求。
然後,選文的老師們,由於過往的制式/智識訓練,在文章體裁上較偏好抒情文(或者說,比較知道如何教「抒情文」),因此就選了一堆「白話抒情文」,於是就導致在我眼前的國文課本裡,白話文的比例是增加了,但學生們卻反應這種文不好讀的狀況。因為,不知道在表達三小。
所以,對於今古文之爭,我認為除了爭論何種文字書寫比較能夠切合時宜之外,也要注意一開始的討論爭點與訴求是什麼。
既然一開始的討論是要增強學生的表達與論證能力,那麼無論是古文還是白話文,都有傑出的論說文與敘事文;而在前述基礎下,切合時宜的文字表達是第二訓練順位的話,除了強調表達與論證,文字的今古用法就必須納入考量,那些不知所云的白話抒情文就真的Duck不必了。
65會員
158內容數
總覺得生活很多事情都在「卡」你嗎?總覺得做任何事都覺得很不順嗎? 本專題以現實生活為例,透過講故事的方式與大家分享生活上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面對類似的問題時,可以用甚麼方法或心態去面對。 如果您在生活上有跟我同樣的問題,來!點進本專題,也許可以獲得解決的方法或靈感呢! 別猶豫了,快上船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