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殺人犯|岡本茂樹:「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書名:教出殺人犯

作者:岡本茂樹

出版社:遠流


「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反省這件事在東方教育中,重視的程度相當高。我們一直認為,唯有一個深刻、徹底的反省,才可以讓人避免再次走向同樣的錯誤。

小時候做了錯事以後,會被要求道歉、寫悔過書,以各種形式來證明自己曾犯了錯,且確認已經理解自身行為給人帶來困擾與影響,教育在形式上做的很體面,一封能令人聲淚俱下的模範悔過書,能夠打動教師、父母,卻僅僅停留於此,皆不曾探討更深層的原因,如犯錯者的背景、想法、原因,為什麼這麼做?

在教育「反省」的過程中,教導被動的反省成了最大的一個阻礙。


在反省教育中加入加害者的立場,是岡本茂樹提出的一個觀點,若是犯錯者能夠透過「了解犯錯者自身」,行為的背後曾受過什麼壓迫、壓抑,或是在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與感受,盡情的抒發後所獲得解放,在這個狀態下較能以「主動的自省」來思考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與影響。

問題學生是一群被問題圍繞著的學生,而非問題本身。

許多研究與實例可以發現,家庭因素對於犯罪者的影響之深,岡本茂樹與監獄中的犯罪者、校園裡的問題學生,長期的相處與實際研究讓他更確信他的觀點,我們的反省文化,會不斷地養出、教出殺人犯。原因是這些家庭或環境受迫、壓抑,而無法適當發洩情緒的孩子們,就像未爆彈一樣,被教導著忍耐、反省,自己的問題與想法不被理解,受到持續積累的壓力與矛盾下,做出失序之傷害他人行為變成了一種抒發,抑或是轉為精神疾病或自殘。

在閱讀過相關的犯罪書籍研究後,我沒辦法認同將全部的錯誤歸咎到犯罪者本人身上,至少有一部份的問題是來自於教育方式與家庭、人際關係的建構,以及社會體制上。在之前分享的書籍《英雄》中,我們能夠發現來自父母與學校的教育方式,是影響一個人的重大因素。

同樣來自東方文化的趙承熙,小時候從韓國舉家移民至美國,受到環境劇變的影響,一家人都不會說英文,在學校也被其他孩子取笑,當孩子呈現出孤立無援且開始主動疏離的反應時,家人察覺到了異狀,卻僅僅認為這是必經的過程,趙承熙的壓力隨著時間累積,而無任何管道排解。

雖然嘗試去幫他適應新環境、鼓勵他打開心房、參加更多的活動,換來的只是沉默。趙承熙不開口說話、不與人互動,從不袒露自己的事情,忍耐著孤立感、壓力感,直到他付出行動去抒發情緒。

學生趙承熙,以子彈帶走了三十二條人命、另有二十三人受傷,也是全世界死傷最慘重的事件之一。

前幾篇談到的《英雄》一書,作者法蘭克.貝拉迪有提到相似的論點,對於趙承熙,或是對於其他殺人犯而言,對同理關係的麻痺,對人際互動的共通點的理解已經越來越弱,變成一種共有特徵。

( 有興趣可延伸閱讀:閱讀心得|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 )

瞭解了犯人無法同理被害者這件事實,各國的監獄與更生教育開始注重該項目,設計一些課程要求犯罪者站在被害者的角度去同理被害者,但此做法岡本茂樹認為不夠確切,同樣的以被動、要求反省的方式,只會讓犯罪者著重在如何寫出能討好長官的反省文,與小時候的悔過書一樣,一篇篇能打動人心的文字才是佳作。

他要能理解他人的,產生同理之前,更大的前提就是是否理解自己,也就是加入加害者的立場,要是無法確實正視自己做出該行為前的情緒與感受,連自己的心情都在壓抑與隱忍,尚未抒發之前是很難以不同視角去同理被害者,行為的當下或許有獲得了部分的抒發,但後續若以被動的要求反省,則有可能會更加深壓抑的情緒,而無法發自內心真正的主動反省。

我覺得作者提出加入「加害者的立場」的想法是很不錯的,不過要執行起來不簡單,除了必須從主流的價值觀中做出修繕,也就是對充滿壓力、忍耐、無條件先反省、強者不怨、有淚不落的文化做出寬容,面對小錯誤時,能作為警示,尤其家庭與學校教育者,需提供更多的包容、抒發,透過理解犯錯者的背景,與行為抒發的背後壓力,並協助適當的發洩,以此幫助取代流於形式的反省,也就是作者想做的,徹底的幫助更生、懺悔。

當然這是一件相當高成本的作業,舉例來說,多數的國小、國中老師面對學生霸凌案件,這種複雜且多人參與的情況,需要格外富有包容心與耐心;又以家庭教育來說,每個家長也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而他們自身的教育方式與上一輩教育他們的方式通常很相像,也就持續將同樣的教育方式傳承下去,很難注意到這種教育方式的問題。

我也受這本書得到了一些啟發,想想自己也很常將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或是發生困難時並不會主動求助,認為麻煩別人就是不好、就是示弱,反而經常會陷入某段時間感受到孤立、無人能理解的感受,曾經也有與家人分享過心情,卻也只是得到負面與不理解的回覆,也讓我往後形成這種封閉自己情緒的習慣,想到許多家庭遭受更無情創傷或歷程的孩子,那該有多痛苦?作者也有提及犯罪者當然有錯,但非不得同情,多少人只是純粹希望能夠獲得一個理解與擁抱

若能以這些血淋淋的案件與經驗作為教誨,或許能少一兩個,正處在壓抑深淵的痛苦孩子,轉為走向拿著刀與槍走在血泊中的殺人犯。


raw-image


閱起|書評|寫作

IG:readit_tw

追蹤IG帳號、追蹤閱起方格子

不錯過新文章通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仰婷的文思奇想
39會員
31內容數
24歲 INTJ女 寫的東西包羅萬象,包含閱讀書評、電影藝術、哲學思考、旅遊與生活文學。
仰婷的文思奇想的其他內容
2025/04/13
馬伯庸的這本書,對歷史的考究詳盡。大量翻閱文獻,找專家諮詢,並以幽默的筆鋒寫出小人物、大朝廷,錯綜複雜的貪官污吏與民間疾苦。不拖泥帶水的強調敘事節奏,劇情緊湊、生動,恰當拿捏進度與文字力度。 在節奏快速,實用主義的社會裡,歷史與文學似乎成了冷門選項。馬伯庸筆下的歷史故事,削弱了龐大的厚重感.....
Thumbnail
2025/04/13
馬伯庸的這本書,對歷史的考究詳盡。大量翻閱文獻,找專家諮詢,並以幽默的筆鋒寫出小人物、大朝廷,錯綜複雜的貪官污吏與民間疾苦。不拖泥帶水的強調敘事節奏,劇情緊湊、生動,恰當拿捏進度與文字力度。 在節奏快速,實用主義的社會裡,歷史與文學似乎成了冷門選項。馬伯庸筆下的歷史故事,削弱了龐大的厚重感.....
Thumbnail
2024/10/06
小說中貫穿對宿命的無力感,即使重來一遍,也不會選擇其他方式再活一遍。讀時很輕鬆,餘韻卻很沉重。這世代以競爭、功利主義為標竿,背頭藏有多少親手捏碎的骨肉與人性。高壓的就業環境,像慢性中毒般,被侵蝕、然後腐爛。
Thumbnail
2024/10/06
小說中貫穿對宿命的無力感,即使重來一遍,也不會選擇其他方式再活一遍。讀時很輕鬆,餘韻卻很沉重。這世代以競爭、功利主義為標竿,背頭藏有多少親手捏碎的骨肉與人性。高壓的就業環境,像慢性中毒般,被侵蝕、然後腐爛。
Thumbnail
2024/09/22
John Berger是一位藝評家,他的藝術生涯起自於畫家,而真正讓他開始被大眾看見的作品為《觀看的方式》這部藝評作品,閒談則是他逝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散文集。
Thumbnail
2024/09/22
John Berger是一位藝評家,他的藝術生涯起自於畫家,而真正讓他開始被大眾看見的作品為《觀看的方式》這部藝評作品,閒談則是他逝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散文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看到《教出殺人犯》正文的第一句話,令人不寒而慄,但接著是更多困惑。反省不是美德嗎?有反省,才不會誤入歧途,怎麼會成為罪犯呢?如果一個人不會反省,那他才有可能成為罪犯吧!  不過,作者岡本教授正是刻意用聳動的句子,來
Thumbnail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看到《教出殺人犯》正文的第一句話,令人不寒而慄,但接著是更多困惑。反省不是美德嗎?有反省,才不會誤入歧途,怎麼會成為罪犯呢?如果一個人不會反省,那他才有可能成為罪犯吧!  不過,作者岡本教授正是刻意用聳動的句子,來
Thumbnail
反省真的是教得出來的嗎?教出來的反省,會不會根本就稱不上是反省?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這本書—《教出殺人犯》, 它徹底反轉了「我們要教孩子反省」的教養理念。
Thumbnail
反省真的是教得出來的嗎?教出來的反省,會不會根本就稱不上是反省?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這本書—《教出殺人犯》, 它徹底反轉了「我們要教孩子反省」的教養理念。
Thumbnail
「傷害別人的人,過去也可能曾被人所傷,失去了珍惜自己的能力,而一個沒有能力珍惜自己的人,當然也沒辦法珍惜他人。不懂的珍惜自己的人對『自己內心的傷痛』很遲鈍,也沒有能力覺察『他人內心的傷痛』」
Thumbnail
「傷害別人的人,過去也可能曾被人所傷,失去了珍惜自己的能力,而一個沒有能力珍惜自己的人,當然也沒辦法珍惜他人。不懂的珍惜自己的人對『自己內心的傷痛』很遲鈍,也沒有能力覺察『他人內心的傷痛』」
Thumbnail
當我們做錯事時,是先「後悔」還是「反省」?書的開頭就先點出這兩者的幽微差異。為了闖禍而懊悔,是一般人第一時間常會出現的情緒。但其實這樣的情緒,並非對於我們造成困擾的對象感到抱歉,而是因為我們怕讓自己惹上麻煩,出發點還是為了自己。
Thumbnail
當我們做錯事時,是先「後悔」還是「反省」?書的開頭就先點出這兩者的幽微差異。為了闖禍而懊悔,是一般人第一時間常會出現的情緒。但其實這樣的情緒,並非對於我們造成困擾的對象感到抱歉,而是因為我們怕讓自己惹上麻煩,出發點還是為了自己。
Thumbnail
假設你今天犯了錯,被要求寫悔過書,你會怎麼做? 我會打開GOOGLE,搜尋「悔過書」加「範例」,向下捲動,找到一篇情境約略相同的,加入自己的事實背景,潤飾,然後交差。
Thumbnail
假設你今天犯了錯,被要求寫悔過書,你會怎麼做? 我會打開GOOGLE,搜尋「悔過書」加「範例」,向下捲動,找到一篇情境約略相同的,加入自己的事實背景,潤飾,然後交差。
Thumbnail
小時候做了錯事以後,會被要求道歉、寫悔過書,以各種形式來證明自己曾犯了錯,且確認已經理解自身行為給人帶來困擾與影響,教育在形式上做的很體面,一封能令人聲淚俱下的模範悔過書,能夠打動教師、父母,卻僅僅停留於此......。 在教育「反省」的過程中,教導被動的反省成了反省的最大一個阻礙。
Thumbnail
小時候做了錯事以後,會被要求道歉、寫悔過書,以各種形式來證明自己曾犯了錯,且確認已經理解自身行為給人帶來困擾與影響,教育在形式上做的很體面,一封能令人聲淚俱下的模範悔過書,能夠打動教師、父母,卻僅僅停留於此......。 在教育「反省」的過程中,教導被動的反省成了反省的最大一個阻礙。
Thumbnail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本書,有點驚悚的書名~《教出殺人犯》。 誰想教出殺人犯?又不是暗殺組織,哪個父母或照顧者會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後來成了殺人犯? 但讓我們先再慢下來思考一下,真的所有殺人犯都是欠缺教養嗎?真的沒有任何一個殺人犯是在高度管教、極致教養下,產生了自毀、毀人行為嗎?
Thumbnail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本書,有點驚悚的書名~《教出殺人犯》。 誰想教出殺人犯?又不是暗殺組織,哪個父母或照顧者會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後來成了殺人犯? 但讓我們先再慢下來思考一下,真的所有殺人犯都是欠缺教養嗎?真的沒有任何一個殺人犯是在高度管教、極致教養下,產生了自毀、毀人行為嗎?
Thumbnail
我重新看當年這篇心得,真的有夠羞恥的,大概是當時的狀態也不好,文筆開始進入很爛的意識流,自己都看不懂在寫什麼....... 後面有一大段抱怨童年瑣事的內容,文筆太糟糕了,只好先砍掉,剩下的還是有保留原味,再加個評語XD 2018: 書 : 教出殺人犯 / いい子に育てると犯罪者になります 教出殺人犯
Thumbnail
我重新看當年這篇心得,真的有夠羞恥的,大概是當時的狀態也不好,文筆開始進入很爛的意識流,自己都看不懂在寫什麼....... 後面有一大段抱怨童年瑣事的內容,文筆太糟糕了,只好先砍掉,剩下的還是有保留原味,再加個評語XD 2018: 書 : 教出殺人犯 / いい子に育てると犯罪者になります 教出殺人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