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也有聽過相似的問題。 高學歷就一定賺更多錢嗎?
有些人貶低學歷,嘴裡嚷著科技業巨擎都輟學,而學歷最高的教授們,賺的錢卻沒有他們多。這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在社會上,有一票人主張,孩子必須保持優秀,取得高學歷後更容易成功,擁有較高的薪資條件;另一票人主張,學歷並非一切,一個班裡賺最多錢的,通常都是倒車尾的,而不是那個第一名。
難道學歷真的不重要嗎?那大家上學的意義在哪裡?
若有教師或長輩開始談起這種話題,他們與問那些問題的人一樣,從開頭就錯認了定義。
讓我們重新釐清並定義一下,學歷、學習能力、薪資收入,這三件事。
一、高學歷不代表高學習能力
學歷,是來驗證你某部份的學習過程。學歷為何是某部份的驗證,而不是完全的驗證?這是由於學校這個機構的局限性。學校,尤其以最接近出社會的大學階段,在現代資本社會的架構下,系所與科系處於極度分工化的狀態。學校像是一種「就職前」的某種培訓機構。
依據這個性質,企業或社會可以利用學歷這個評分表,來判斷你學習的程度是否能切入企業,適於哪個職務,符合多少薪資。你將成為企業內的一員,成功的社會化,就業。
學歷與學習通常是正向的關係。因此,學歷越高,似乎能快速的取得一種刻板偏見,也就是該人學習能力越強。
但陷阱也同時藏於此處,學習能力越強的人,學歷一定就高嗎? 這是否定的。這是由於學歷本身的特性。在現代中,學歷幫助企業快速識別或篩選學習能力,但是在某些領域,不一定需要這張考核表。比如創業、技藝,他們可能在該領域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學歷卻不亮眼。
相反的情況是,明明學習力其實不高,學歷卻吸睛,這也是教育體制裡會出現的必然性。由於教育機構是以特定的考核方式,因此,必定會產生一定數量的偏差結果。以東亞來說,學歷的取得要素相對更單一,通常關乎於記憶力、數理能力、統合歸納能力。尤其填鴨式的教育,導致學生無法將學習能力全面的反應在課業表現上。
這也是為何,許多學生從高中升上大學後,反而覺得吃力。大學相較於高中的評量方式,通常更為全面一些,多數科系都加入了申論、論述、推演、解構與重構的能力,不僅限於過去的數理邏輯與記憶能力,而是需要個人對知識進行更系統的自我重建,這必然是學習力的一部份。
二、有學習力不代表有高收入
論學習能力越強,收入是否普遍就越高?以直觀上來看,我們很容易認同這趨勢是成立的。對於一個學習能力強,適應力快的人,應該會獲得較多的機會與偏高的薪資報酬吧?
即使如此,這裡同樣藏有陷阱。事實上,薪資與產業結構息息相關,與國家、城市中主要的生產方式、熱門領域,也有密切關係。在2015年,若量化兩位學習能力相似的學生,預測未來成為軟體工程師或插畫家兩種職業,預期的薪資報酬也並不是完全相同的,產業的組成方式也不相同。
除了產業,學習能力與薪資的分佈也不那麼絕對。不同的人才需求,也會產生不同的薪資報酬,也就是說,學習能力也只是薪資談判裡,其中一部分的籌碼。企業所看重的,不一定是一個人的學習力,比如,家族企業就更看重血脈,或是老牌企業看重員工的忠誠度,又或某項職位更看重員工的穩定性,而非強大的學習能力。
與學習能力不太關聯的因素,依然會影響著薪資與收入。
三、學歷與薪資的錯置想像
究竟學歷能否等能完全反應收入? 答案絕對是:不能,絕對不能。
確實,有些科系搭配上學歷,獲取的平均薪資較高。但民眾、企業,在意的似乎並不是獲得學歷背後,所培養學習能力的過程。社會更在乎的是「學歷本身」能獲得的好處。這對社會整體,無疑是一個病態的觀念、錯誤的追求。
學歷與收入,中間最關鍵的,其實是那條「需求」的線。
我還記得大學時,某堂社會學的課。那時候是夏天,教學大樓左側的大道上,傳來吵雜的修路聲。老師順勢在講台前聊起自己的薪資,他感嘆,自己連外頭在修馬路的工人都不如。
在資本的勞動市場裡,大勢的科系與產業,能夠賺取的利潤較多,該產業的員工獲得的薪資報酬自然較高。不光是像AI或電子等產業,只要是有需求的工作,供應稀缺,自然也會賺取相對高的報酬。
讀的學校越好,學歷越高,未來薪資越高。這句話不全然正確。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科技革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三、四十年前,翻譯、會計,都是熱門行業,如今因為科技變化走向末路。等值的學歷,甚至更好的學歷,在勞動市場裡也不一定能獲得相等的機會、相似的報酬。
為什麼要念大學?
二十一世紀,各家大學設立的目標,似乎不再是幫助學生為了解開求知慾而學習。
「大學學歷是好企業的門檻」、「學歷只是一張入場券」也成了淒涼的部分事實。
難道收穫學歷前的學習,都僅僅是為了未來就業的工作,而非學習本身嗎?很遺憾的,多半的學院與科系都是如此,台灣的環境與對教育的理解,多半仍停留在學校是為了學歷,而不是為了學習。
哲學家莫提默·J.艾德勒《大觀念:如何思考西方思想的基本主題》一書中提到,所有的教育機構,第一目標應該是培養人得以離開校園後,仍有辦法自主持續學習的能力,這是學校最該做到的教學項目,也是教育機構最偉大的用處。
可惜的是,社會的風氣仍停留在,拿著學歷與薪資相比,或以學歷來作為談判籌碼,完全忽略學習一門知識所獲取的東西。越是看不清前方的未來,教育培養的思維與自學能力更是重要。這些思維與認知,就算沒有薪資或社會地位的證明,對個體也應頗為重要的東西,貌似也如煙一樣不知散去哪裡了。
獲取學歷離開校園,從來都不是學習的終點。不管是學歷還是薪資,都不該是我們衡量一個人的標準。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是否仍保有主動學習、更新自我的能力?
即使,沒有人發給我們一張文憑,也沒有人為此加薪,學習也應該繼續下去。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