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否為客觀的? |另類事實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有幾個獨有的特色。

科技的發展帶來資訊的爆炸,人們越來越無法處理龐大資訊,也難以分辨資訊;網路的興盛,讓民眾獲取知識的路徑變短,更容易能夠接觸任何領域的知識,只要連線上網,就能成為百科全書。

不過問題是,我們難以分辨知識的正確性,何為知識,何為事實。

在西方盛行已久的建構主義,應用在教育體系,倡導的是知識由個人建構,每個人的知識是不同的。《教育與知識》一書在序文清楚表明「新課程建立在報告中提出的知識與學習觀點之上」,依詮釋方式不同,也會導致知識有所不同,進而產生了「知識是非客觀的」這類的假設,此前提是需要建立批判性思維選擇自己判斷正確的觀點作為知識。

建構主義可以理解為一種對知識與事實本質的哲學主張,引入教育界是因以社會學家布赫迪厄為首的委員會發表的一份報告,委員會認為課程過時、不公平且排他,並反對學習事實,而是將注意力放在學習技能與批判性思考。

今年年初我在荷蘭念書,極能體會這種建構主義式的教學,荷蘭的教育風氣是出了名的開放,與北歐類似,著重在個人的自我探詢與群體討論,不久我便也發現到了一些問題。


課堂上老師雖為知識的傳授者,但不可忽略同時也是擁有學術背景的博士。課堂討論時,常遇到同學不著邊際,與理論的基礎相異甚大的發言,親切的教授不會完全否定他,會以引導的方式提供你另一種想法,但也不會拒絕他的想法。

這種教學方式也隱含著另一種深層次的觀念,即知識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個人解釋而浮動的。不同人的詮釋會產生不同的觀點,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對知識客觀性的質疑。

過去的我,也認同基於每個個體有不同的知識概念建構,但讀完這位瑞典女哲學家寫的《另類事實》這本書,我才意會到,這種對知識的誤解會帶來多可怕的災難。


知識被遺棄,專家被唾棄


由於建構主義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是主觀建構的,這一思維方式導致了人們對知識客觀性的懷疑。顯然,這種對客觀性的質疑並非沒有後果,知識的重要與嚴謹性大幅降低,也就是說,對事實的重要性降低,對客觀事實保有懷疑。


事實是指那些無法改變的現況,不管你的信念如何,在客觀的數學運算上,二加二都等於四,這世界有一部份的事實是可以被驗證的,而這些是古今中外的學者,努力建構的知識系統,太陽東升西落,就算你不相信,還是無法改變客觀事實的呈現。雖然知識有錯誤的時候,如地心說與日心說就是典型知識被反駁的例子,但基於知識可錯論(fallibilism) ,「絕對確定性的知識,並不是擁有知識的必要條件」。因為科技與能力對探索知識有所限制,但客觀知識是存在於底部的核心,暫時確定且可被反覆驗證的知識,以此作為所有領域的基礎知識。


一旦多數群體產生知識並非客觀、絕對的信念,逐漸萌生對知識的懷疑,也就是對現實的懷疑,將導致以下結果:民眾對專家失去信心,對知識產生懷疑,而後展開陰謀論,自立各方的詮釋作為知識。像建構主義一樣以自身為中心,建立起個人的知識系統,就算背離客觀現實也能解讀為這是自己的詮釋,這只是一個另類事實


另類事實


知識的敵人基於不同的因素(多半為政治因素),以自身利益刻意散播懷疑的策略,藉由矛盾的資訊轟炸,瓦解人對理性的信任,並進一步削弱對專家與知識的信任,以便達到他們的目的。這種策略最終可能成功地宣揚『反智』思想,進一步促使社會對客觀知識的普遍質疑。


為何我們最重視的批判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也就是建構主義式教育所目標培訓的主軸技能,在這種知識懷疑的風潮中無法派上用場?

事實上,批判性思維是一個奠基於「基礎知識」充足的情況下,才有辦法運用的能力,它無法直接轉移到不同領域,只有在該領域具有足夠的基礎知識時,才有辦法進行批判性思考。

舉例來說,若我們想討論某個能源政策實施的可行性與效益,我們應該需要知道的是此能源相關的知識,以即經濟面的知識,分析帶來的效益,比較不同情況的優劣,若對基本的知識沒有掌握或是不了解,批判性思考是無法派上用場的。而在分工化的社會中,我們沒有時間成本去從頭研究一門知識,對大部分的領域是缺乏基礎知識的,若沒有不同領域的專家提供知識或資訊,很難對一個政策或法案作出理性、全面的評斷。


除了對特定領域的基礎知識以外,目前西方主流教育方式,雖然保有開放且多元的思考,但對結構主義批評者來說,最大的詬病即是對「基本知識與能力」的缺乏,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書寫能力、語文能力,表達能力都大幅性下降,即使在教育制度優良的瑞典 (作者來自的國家),也出現這樣的趨勢,作者認為這是基於建構主義教育的影響。

不過對此,其實我們能發現不僅是西方國家,在台灣,即便我們並非在建構主義教育體制之下,而是透過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卻同樣產生基礎能力下降的情況,對於文本的閱讀理解下降,表達能力也下降。

缺乏基礎能力的直接影響是抹殺了批判性思考的使用機會,在民主政體的國家尤為可怕,民主邁向民粹主義就不遠了。


民主與民粹的一線之隔


缺乏基本能力,以及對事件相關的基礎知識不瞭解,評斷單一事件幾乎是毫無辦法,何況充滿變數與混亂的現實世界。

身處充斥假消息、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配合著演算法,給個人特定面向的觀點,控制了每個人接觸到事實,評判真偽的能力大幅下降。人類的腦袋負荷能力有限,心理學顯示大腦傾向接收「我方觀點」,這對於人類追求集體認同的心智下,顯得符合常理。

台灣身為民主政體的國家,每個人都握有投票權,該如何評判不同政策的優劣,基本能力、基礎知識是極為重要的。比如在評論經濟相關的政策前,若沒有對該學科具有足夠的知識底蘊,便無法以批判性思考去評斷,大量如此的群體導致終究導致失真,形成民粹而非民主。

民主將一個國家的權力下放並分散出去,在《為什麼國家會失敗》一書中明確指出,權力分散的制度,能容納多元觀點的社會,賦予更強大的創造性,是強大且富裕的國家擁有的關鍵變因之一,而這制度的差異是造成國家與國家不平等的元兇。

不僅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資本主義也在經濟制度上帶來不平等,資本家握有的強大的資本,在經濟面也效仿書中窮國與富國走向不平等的因素,也就是在一個國家中,利益是否被少數人(菁英) 持有,而對下剝削、榨取,不單是實質獨裁的形式,只要是以少數既得利益者,持續掌握權力而非分散權力,都會讓民主變質,這些都是現今歐美國家民主越走越偏的原因。

無產、中產的民眾,對於菁英、既得利益者的反叛,也投射到專家與知識分子身上,懷疑論接連不斷,間接也造就了越來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社會對多元觀點的包容度下降,最終殘害到自身。

基礎知識作為最純粹,沒有立場的客觀事實,不僅飽受質疑,人們甚至拋棄從底層建構起的知識體系,種種因素皆讓人背棄了「客觀知識」,沒有這些最基礎的客觀知識,民粹遲早會崛起。


知識的力量


以上幾個小節,從知識與專家被唾棄,對知識抗拒產生的另類事實,以及民粹的議題,整本書都貫徹了同樣的核心問題,知識是否為客觀?我們是否能相信它?

顯然有些事實是可以基於主觀的,尤其是發表個人的情感與體悟,或是一些純粹的感受,我們也有資格評論或表達主觀觀點,但關鍵在於這僅僅是一種觀點,而非事物真正的樣貌。

一個陳述客觀上的觀點,代表它的真理不受到我們的信念影響。

因為知識是具有客觀性的,我們才有足夠理由相信知識的價值,牛頓曾言:「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基於對知識的相信,學術界才能有機會走的如此遠,知識的傳承全然基於相信知識是客觀的,重拾對知識的信任,無疑是現今社會需面對的課題。


相關書籍

raw-image


作者: Wikforss, Åsa

出版社: 春山出版

出版年份: 2021

(這是我今年非常推薦的書之一,因作者是哲學家,內文涉及很多哲學與心理學相關的知識,若有興趣建議完整讀一次書籍,作者的寫作邏輯與編排很恰當,是非常舒服的閱讀體驗。)



內容總結
另類事實
5
/5
28會員
18內容數
沖杯咖啡、沏杯茶,一起閱起一本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十七世紀,地球上多了一批天才,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謂博學家就是形容這樣的人,他們究竟是不是人類?至少能篤定他們是不斷超越人類極限的一群瘋狂知識份子。
我發覺到近幾年,大家對於「反社會人格」一詞的認知,逐漸有所改變。 大概在我國小、國中的時期,一講到反社會人格,就會聯想到犯罪、不法分子等等的負面想像。 但仔細想一想,反社會人格其實在資本經濟體制裡面,超級吃香的耶?
「只要一直往好的地方想,一切都會變好的。」 資訊串流的迅速與龐大,我們被淹沒在複雜且充滿美好意象的世界裡,充斥著只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就一定能成功的金句名言。 這種話,單獨來看就顯得荒唐,但只要放在不同脈絡裡,卻又能引起一定的關注與認同......
小時候做了錯事以後,會被要求道歉、寫悔過書,以各種形式來證明自己曾犯了錯,且確認已經理解自身行為給人帶來困擾與影響,教育在形式上做的很體面,一封能令人聲淚俱下的模範悔過書,能夠打動教師、父母,卻僅僅停留於此......。 在教育「反省」的過程中,教導被動的反省成了反省的最大一個阻礙。
瞧見書封上,松浦彌太郎被冠上「日本最會生活的男人」此一封號,搭上「坦承、親切、微笑,是我的目標」,腦海中自然地顯現出,很祥和溫柔的文學作家這個印象。 沒想到讀了幾章之後,卻完全打破了當初的想像,這個人的血液徹徹底底的留著叛逆基因呀! 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年
以大屠殺、校園槍擊案、隨機殺人案,當作每章的故事主軸,對每個案件的主角與生長環境、精神與心理狀態等作不同面向的頗析,我很喜歡作者利用清楚生動的描述、具有藝術與文學性的寫作風格,來進行社會議題的探討。
十七世紀,地球上多了一批天才,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謂博學家就是形容這樣的人,他們究竟是不是人類?至少能篤定他們是不斷超越人類極限的一群瘋狂知識份子。
我發覺到近幾年,大家對於「反社會人格」一詞的認知,逐漸有所改變。 大概在我國小、國中的時期,一講到反社會人格,就會聯想到犯罪、不法分子等等的負面想像。 但仔細想一想,反社會人格其實在資本經濟體制裡面,超級吃香的耶?
「只要一直往好的地方想,一切都會變好的。」 資訊串流的迅速與龐大,我們被淹沒在複雜且充滿美好意象的世界裡,充斥著只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就一定能成功的金句名言。 這種話,單獨來看就顯得荒唐,但只要放在不同脈絡裡,卻又能引起一定的關注與認同......
小時候做了錯事以後,會被要求道歉、寫悔過書,以各種形式來證明自己曾犯了錯,且確認已經理解自身行為給人帶來困擾與影響,教育在形式上做的很體面,一封能令人聲淚俱下的模範悔過書,能夠打動教師、父母,卻僅僅停留於此......。 在教育「反省」的過程中,教導被動的反省成了反省的最大一個阻礙。
瞧見書封上,松浦彌太郎被冠上「日本最會生活的男人」此一封號,搭上「坦承、親切、微笑,是我的目標」,腦海中自然地顯現出,很祥和溫柔的文學作家這個印象。 沒想到讀了幾章之後,卻完全打破了當初的想像,這個人的血液徹徹底底的留著叛逆基因呀! 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年
以大屠殺、校園槍擊案、隨機殺人案,當作每章的故事主軸,對每個案件的主角與生長環境、精神與心理狀態等作不同面向的頗析,我很喜歡作者利用清楚生動的描述、具有藝術與文學性的寫作風格,來進行社會議題的探討。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Thumbnail
近年來由於網路盛行的緣故,資訊的流通不再如古代般,只能以口耳書紙傳遞,人手一支的手機,都是無盡的資料庫,然而許多專業而冷僻的資料,需要積累大量的閱讀,才能產生有系統的認知,於是乎"科普"一詞,由此而生。​ 相較於科普的盛行,"香普"則更為冷僻..........
因為有知識還有工藝技術,這世界的人稱他們為神。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給人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無論是數位化進程還是社交媒體,資訊過載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他們面臨著價值觀變化、迷失方向和享樂主義等挑戰。為了應對這些問題,人們需要學會信息篩選、培養批判性思維、保持專注和平衡生活。
Thumbnail
隨著數位科技的迅猛發展,資訊爆炸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現象。從網際網路到社交媒體,從手機應用到網路搜索,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量遠超過過去任何時代。 這篇文章探討了資訊爆炸對於多元性與挑戰、專注力與分心問題以及心理健康和壓力的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Thumbnail
在這個科技爆炸的時代, 網路上有許多的訊息都是以訛傳訛, 到處聽說而來的。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Thumbnail
近年來由於網路盛行的緣故,資訊的流通不再如古代般,只能以口耳書紙傳遞,人手一支的手機,都是無盡的資料庫,然而許多專業而冷僻的資料,需要積累大量的閱讀,才能產生有系統的認知,於是乎"科普"一詞,由此而生。​ 相較於科普的盛行,"香普"則更為冷僻..........
因為有知識還有工藝技術,這世界的人稱他們為神。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給人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無論是數位化進程還是社交媒體,資訊過載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他們面臨著價值觀變化、迷失方向和享樂主義等挑戰。為了應對這些問題,人們需要學會信息篩選、培養批判性思維、保持專注和平衡生活。
Thumbnail
隨著數位科技的迅猛發展,資訊爆炸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現象。從網際網路到社交媒體,從手機應用到網路搜索,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量遠超過過去任何時代。 這篇文章探討了資訊爆炸對於多元性與挑戰、專注力與分心問題以及心理健康和壓力的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Thumbnail
在這個科技爆炸的時代, 網路上有許多的訊息都是以訛傳訛, 到處聽說而來的。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