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開始,我報名了社區大學的初級油畫與素描的春季班,在花開的季節重新運筆。 過去幾個禮拜,我在繪畫中得到極大的滿足,我猶生出一種命定感:我認為,這就是了,這就是此生熱愛的事。
上一次有這種心動的感覺,約略是半年前。
那時候我正拼命的閱讀台灣與外國名著與經典,翻讀文學作品,我想當個作家。再往回推半年,我剛到荷蘭交換,背著一台單眼走透大街小巷,蹲伏了幾個街口,舉了幾次臂膀,就為了拍上理想中的構圖。
攝影的再半年前,是寫作。
再半年前,是重訓。
再半年前,或許是畫畫,時間太久,我也不記得了。
興趣像是週期性的,纏人的前男友那樣,他們從不告別,卻總在你快要忘記時重新現身。對於成人的「多重淺能者」而言,社會總不是很友善。然而,從小當我表現出多元興趣時,長輩或導師會鼓勵我,承諾我未來可以當個畫家、作家。我做這些的事情的唯一目的,就是滿足我天生過於猖狂的好奇。
母親告訴我,我從小就是個過度愛問為什麼的小孩。
「為什麼天空是藍的?為什麼狗長這樣?」
當我逐漸成長,我仍在繼續提問。 開始問一些更深入的問題,甚至是無法解答的問題。
「為什麼我無法定下來?為什麼一生只能選一條路走到底?如果我無法割捨好奇心,那是否代表,我將永遠無法被歸類?那、我究竟是誰。」
有時候,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像其他人一樣,找到一個未來的方向,穩扎穩打的持續耕耘與鑽研。我想,或許我只是還沒找到自己最有熱忱的事情。一旦我找到了,我就能夠像其他人一樣,真正的穩定下來。
我的學習歷程也涉略極廣。從高職時讀的資訊科,轉到理兼商的工管系,比起順應大趨勢的理工科系,對於商科的學問我更有興趣。我開始研讀經濟、統計相關的書籍,我曾一度、同樣的,心裡想著:「這就是了,這就是我此生熱愛的事。」
不出意外,這並不是終點。
在大學裡,我超修了至少30幾個外系學分。有生物學、設計學、攝影、社會學、傳播心聞,並在校刊長期投稿。我閱讀哲學、攝影集、社會學等各類書籍,並開始寫書評與閱讀心得,開始獨自街拍。嘗試了這麼多,我總是週期性地輪替著我的興趣愛好,像往常那樣,並且越來越無節制,依靠直覺與好奇心,驅使著我的一舉一動。我開始愛上藝術,開始接觸藝評。藝術能包含的媒材最廣,他可以思考、也能夠轉化。
這樣的行為,也遭到很多質疑。常常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開始鑽研這個?或者,你為什麼要開始接觸藝術?你換做別的工作? 我知道大部分的人並無惡意,也許是關心,也許這就是現實。現實是,在二十一世紀的精細分工社會裡,主流的工作取向是選定一個主要賽道,就如大學一個科系那樣,選擇特定的職缺。你可以換跑道,但不能一腳同時跨在多條跑道上。
在大四下,我到荷蘭當交換生。在遊歷多國、逛過許多美術館攝影館後,與許多陌生人聊過、看過世界更大的樣子後,我知道我心中那棵種子,也在悄悄發芽。
後來,我看了一個Ted talk。主講分享了自己身為多重淺能者(Multipotentialite)的故事,她擁有許多興趣,把它視為優勢加以利用。從不同的愛好中擷取本質,並且深深的接受了自己的不同。去年年底,我曾寫過一本介紹博學者的書 再造不出的博學怪物|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 歷史上,擁有複數興趣,洋溢著好奇心的人們一直都在,這些人的特質從來不該被淘汰,他們嚮往自由,珍視自己對世界的探索欲,我們都應該接受自己最特別的這一特質。至今我偶爾仍會重複觀看這部演講,來提醒自己。(https://www.ted.com/talks/emilie_wapnick_why_some_of_us_don_t_have_one_true_calling/transcript)
今晚,我去上了素描課。
與老師閒聊時,他透露說覺得我做畫的筆觸很有意思,雖然技法還不熟練,但充滿著藝術家的直覺性,這是成為藝術家的優勢。我對他說:我興趣太多了。
「在學畫畫之前,我喜歡攝影,我還嘗試寫作,攝影師跟小說家我都想過,但我沒辦法定下來做一件事,所以我也不確定會不會一直畫下去。」
我仍記得,我背對著老師,略微緊張的收拾工具。對於畫家而言,或許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吧,不能耐下性子的、做不到堅持的人,何談做藝術?哪天,我又可能輕易的放下了畫筆,就像我放下相機。身邊的人會如何嘆我。我不敢說我偷偷想當個藝術家,更不敢說我是個什麼什麼家,這只不過是我渺茫的幻想。
沒想到,老師的聲音的高昂,用力打在我的耳膜上。
「那很好啊!這就是屬於藝術家的個性!」
被9B鉛筆塗滿的石墨夜晚,行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我提著畫冊,腦海反覆迴盪那句同樣的話。不久,兩頰不禁冰涼起來......已經很久,沒有聽過這麼篤定又真誠的語氣......
/
後記:
畢業後,我徹底認清了自己就是個這樣的人。
工作之餘,我喜歡創作,雖然各種媒材都不專精,我嘗試往跨媒介發展,將想法與媒介互相組合:用繪畫轉化哲學,用攝影做藝術、做社會議題,用文字評論與思考。
相信很多格友都是這類的多重淺能者(所以才會在這裡)
希望所有帶有同樣煩惱的人,也能接納自己,並將這份好奇心好好保護起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