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的這本書,對歷史的考究詳盡。大量翻閱文獻,找專家諮詢,並以幽默的筆鋒寫出小人物、大朝廷,錯綜複雜的貪官污吏與民間疾苦。不拖泥帶水的強調敘事節奏,劇情緊湊、生動,恰當拿捏進度與文字力度。
在節奏快速,實用主義的社會裡,歷史與文學似乎成了冷門選項。馬伯庸筆下的歷史故事,削弱了龐大的厚重感,降低文言文的基礎門檻,讓廣泛讀者不再被拒之於門外。透過另一種方式試圖喚醒人聽故事、聽歷史的本能。卓越的敘述手法,加上他對歷史的熱愛,滿腔熱血的把這段有趣的歷史呈現在讀者眼前。

可這份有趣,卻也高明的偷勾反諷,官僚文化與極權的荒誕與哀傷。從自語行間裡,我彷彿瞧見了人類深植身底的劣根性,對於偷竊,對於官賄,到底是如何而來的。讀完後,我久久無法平復這份感傷。
每一則故事裡,都能看見人民始終作為被壓迫的一方,在夾縫中求生,我想起悲慘世界的尚萬強。 官場也同樣的,若不利用權位獲得資源,拉攏人脈,位子遲早會被惡人鬥走,我想起港片五億探長的雷諾。 樓台越高,底下的喧聲越小,無盡的壓迫。 最後,兩方對立,高權者掠奪一切資源,底層者想法子,陰暗的壁縫裡也得長出嫩芽。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句深植中華文化的俗諺揭示了所有因由。倒頭來,今日社會裡的問題,不該向未來尋答案,而是從歷史的重蹈覆徹中,順籐摸瓜、抽絲剝繭。長浪推進,朝代更迭的歷史洪流裡,每次滅亡齊同看向人類原始的貪慾,外加文化刻上的遺傳基因,總稱劣根性。
千古帝王專制,民不聊生。上有對策,砵滿江山;下有對策,找隙縫鑽。ㄧ戶人家、一鍋泥粥、一盤肉糊,對上滿山、滿谷,倒入囊中的銀子,盡是掏空、賄賂、奸細的證據。多少人不被捕,不被稱小偷,卻是名正言順的犯人。
偷是壞的,一人開始偷,眾人便跟隨。抓到者有罪,逃逸者無罪。無罪的吃香喝辣,揶揄沒偷的。沒偷的忿忿不平,趕緊跟上腳步。人人皆偷,但非人人有罪。上下默認一原則,要偷無妨,全看你躲的本事,躲得好赦免,躲不好賜罪。
尚萬強,你握緊的那塊麵包,匯集了你的千思萬愁,你多奮力抵抗,麵包也越緊貼你的掌心,像妥妥的罪證,抹不掉碎屑。你嘗試偷,嘗試逃脫,卻被逮個正著,像隻無力掙脫的流浪狗,奮死一搏。大環境下,人人皆危,人人皆得偷。垂死掙扎的邊緣,偷了一塊麵包,又怎麼了?
最後,人只能屈服於劣根性。
或許,在生長在一片劣性的土壤下,最難的是依然選擇投向光明。
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