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02-2230-8830,陪你走一段陪伴/照顧的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專線緣起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一群資深照顧者家屬的討論中,於2015年成立,我們認為「照顧者」不僅是附屬於疾病當事人、提供照顧與支持的角色,因此組織了一群志工夥伴,以照顧者為主體自我培力、倡議發聲,開拓精神疾病家屬或家庭所需的服務

專線透過接線、團體、講座等等不同服務形式,整理家屬們在照顧/陪伴歷程中累積的實踐知識,見證更多樣貌的家庭、疾病與關系。

我們期盼擴大「精神疾病社群」,讓工作者到社會大眾均能對於精神疾病家庭的理解有更豐富的想像。

raw-image

我們的服務: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 服務對象:思覺失調、雙極性情感疾患、重鬱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國定假日除外
  • 電話專線:02-2230-8830(以市話計費)
  • 接聽者身分:家屬志工及工作者
專線簡介

專線簡介

我們的服務:照顧者課程與講座

每月1場週末分享會

2016 年 3 月以來,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定期舉辦週末分享會,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分享他們的經驗,以促進多方面的交流與對話。我們希望透過講者的分享與家屬同儕間的經驗交流,讓您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也讓您能在支持家人的同時,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力量。活動與報名資訊持續於粉專發布,歡迎一起來聊聊!

※活動側記請見

raw-image

不定期主題座談會

不定期舉辦,一起聊聊我們在服務中發覺的常見陪伴/照顧難題。活動與報名資訊將持續於粉專發布!歡迎報名。

※經驗彙整:

主題座談:「那些我們不敢讓人知道的事」活動側記

主題座談:「他為什麼不出門?!」活動側記

raw-image


我們的服務:照顧者支持與培力團體

一年1梯手足、子女聚會

兄弟姊妹/父母有精神困擾,但自己卻沒有可以安全自在討論的親友;想要認識有相同照顧或陪伴經驗的夥伴、想要有人可以交流分享身為精神疾病手足/子女的心情跟處境;想要更了解疾病或是陪伴上的眉眉角角,想要大家彼此支持、相互陪伴。如果你有上述的想望,歡迎參與我們一個月兩次,為期9個月的手足/子女聚會。

活動與報名資訊持續於粉專發布,歡迎報名。

※經驗彙整:

【誰是精神疾病手足】─手足樣貌圖像I

【當我成為照顧者】─手足樣貌圖像II

走過的路,都見受苦的痕跡:精神疾病子女家屬聚會經驗整理(一)

看不見的照顧者:精神疾病子女家屬聚會經驗整理(二)

一年1-2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 初階成長團體

身為家屬/照顧者,我們的心情常常跟著生病的人起起伏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都忘了「自己」。我們有多久沒有好好看看自己怎麼了?在這個照顧的過程中有些甚麼心情?這些心情是怎麼被影響?自己在照護的過程裡,是不是已經有一些習慣的溝通模式、姿態,讓我們不斷的在這之中打轉呢?

邀請你前來一起在團體裡和其他成員彼此交流、學習,甚至可以在彼此的經驗裡找到不一樣的眼界,一起好好照顧、整理在這個照護過程裡,被我們忽略的自己。

活動與報名資訊持續於粉專發布,歡迎報名。

※經驗彙整:

家屬成長團體參與心得分享

raw-image



每年2梯讀書會

沒有人是學會成為家屬/照顧者後,才當上這個角色的,我們都是在遇到家人生了精神疾病後,才開始接觸與學習。然而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讓這學習的路非常辛苦:我們很難跟人談論與詢問,害怕不被理解、異樣的眼光、背後的指指點點;因此很難找到同儕,一起學習、交流、彼此支持。另外,在現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找資料不是難題,找到正確的資訊來吸收才是真正的難題!

有鑑於此,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2023年開始嘗試帶領家屬讀書會,期望凝聚家屬同儕,在讀書會裡能放心交流、深化討論,更能彼此支持分享,甚至相互學習勉勵。透過不同主題的選書,讓不同疾病的家屬都能按主題選擇參與。慢慢的閱讀,慢慢的認識疾病,慢慢的找到支持的同儕伙伴,更重要的是,慢慢的理解我們親愛的生病家人。

活動與報名資訊持續於粉專發布,歡迎報名。

※經驗彙整:

《護航復元--思覺失調的療癒》家屬讀書會帶領札記

《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家屬讀書會後,一位工作人員的觀察筆記

raw-image

我們與家屬整理的肉搏經驗知識:照顧者Q&A系列文章

〈照顧者Q&A〉為何生病的家人穩定服藥,狀況卻不穩定?

〈照顧者Q&A〉他說有人要害他,怎麼辦?

〈照顧者Q&A〉是生病,還是個性?

〈照顧者Q&A〉他不吃藥了怎麼辦

〈照顧者Q&A〉主動就醫困難:給精神疾病照顧者6張社會處方箋

〈照顧者Q&A〉考慮康復之家時,我需要注意什麼?(上篇)——家人需不需要使用康家?該怎麼選擇康家?

〈照顧者Q&A〉考慮康復之家時,我需要注意什麼?(下篇)—入住康家之前,心態及關係上的調適

〈照顧者Q&A〉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

我們的出版品

我們的倡議行動

記者會

瘋靡雙月刊/瘋靡雙週報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給讀者第一手的資訊。

2023年底,我們決定將雙週報改為〈瘋靡雙月刊〉的形式,每兩個月針對一個主題,陸續刊出不同筆者從不同面向出發的相關文章。期待用更多的篇幅更加深入、細緻地描繪筆者們想要討論的內容,筆者們也更可能互相補充、互相對話。

<怪怪的,也沒關係x 臉書換頭貼計畫>

我們的學術活動

其他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今年4月家屬成長團體帶領進入尾聲,一位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時跑來問我,是否可以捐錢給我們單位,因為她覺得參與團體讓她收穫很大,她希望能有所回饋。我很感謝她願意捐錢回饋,但靈機一動我想邀請她寫參加團體的心得,讓沒參加過團體的家屬能知道參加團體的經驗以及學習為何,這或許是對單位以及其他家屬更大的回饋。
精神疾病相關資源手冊/網站彙整
要讓大家更認識專線的專線介紹文第二彈出爐啦!!這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 專線的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也歡迎大家回應唷:)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應 1957福利諮詢專線 的邀請,參與了在2016年十月舉辦的專線研討會,成為與談單位之一,並寫了一篇文章聊聊照顧者專線的緣起、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我們也想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更認識專線,所以將用兩篇文章的篇幅轉貼我們所寫的文章。
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能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到力量,把家庭照顧者不僅視作服務對象也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今年4月家屬成長團體帶領進入尾聲,一位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時跑來問我,是否可以捐錢給我們單位,因為她覺得參與團體讓她收穫很大,她希望能有所回饋。我很感謝她願意捐錢回饋,但靈機一動我想邀請她寫參加團體的心得,讓沒參加過團體的家屬能知道參加團體的經驗以及學習為何,這或許是對單位以及其他家屬更大的回饋。
精神疾病相關資源手冊/網站彙整
要讓大家更認識專線的專線介紹文第二彈出爐啦!!這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 專線的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也歡迎大家回應唷:)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應 1957福利諮詢專線 的邀請,參與了在2016年十月舉辦的專線研討會,成為與談單位之一,並寫了一篇文章聊聊照顧者專線的緣起、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我們也想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更認識專線,所以將用兩篇文章的篇幅轉貼我們所寫的文章。
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能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到力量,把家庭照顧者不僅視作服務對象也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照顧失智症家人的相關知識和實用建議,並提醒照顧者要懂得尋求外援,避免成為家中潛在的第二個病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衝突,並提出瞭解決策略。透過對照顧者的需求和被照顧者的立場進行思考,可以更好地應對衝突。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起開始舉辦精神疾病手足聚會,每梯次的聚會我們會邀請每個成員輪流分享自己與生病手足的故事,或是請他們提出想在聚會討論的議題,在聚會結束前會安排幾次的主題討論,以成員想談的主題為主。 今年的成員最關切的題目是: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在今日,我們一起學習如何以專業的觀點面對精神病人的行為問題以進行照顧,辨識危機並且及實作出適當的處理,以及在照顧環境上如何保護患者的安全與營造安全與舒適的空間,期待在今日課程過後,各位學員能夠在面對照顧精神病人時,有專業知識作為後盾,發揮所長,協助案家減輕照顧負擔,妥善的這一段照顧的漫漫長路。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照顧者的文章,重點有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挑戰和需求。作者廖福源分享了他對照顧者議題的看法以及推動去汙名的想法。文章中提到了照顧者的困境,以及如何在社會中創造理解和支持的環境。
Thumbnail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成為身心障礙者的家人,帶來許多額外的壓力與挑戰。愛奇兒家庭照顧者需面對照顧工作的負擔、心理壓力、以及在社交關係中的困難。心理諮商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但費用問題讓許多家庭無法承擔,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提出連署以爭取每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陪伴失智家人一段時日,有時會突然有種錯覺: 「失智症照顧者,是不是才是那個被照顧著的一方?」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照顧失智症家人的相關知識和實用建議,並提醒照顧者要懂得尋求外援,避免成為家中潛在的第二個病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衝突,並提出瞭解決策略。透過對照顧者的需求和被照顧者的立場進行思考,可以更好地應對衝突。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起開始舉辦精神疾病手足聚會,每梯次的聚會我們會邀請每個成員輪流分享自己與生病手足的故事,或是請他們提出想在聚會討論的議題,在聚會結束前會安排幾次的主題討論,以成員想談的主題為主。 今年的成員最關切的題目是: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在今日,我們一起學習如何以專業的觀點面對精神病人的行為問題以進行照顧,辨識危機並且及實作出適當的處理,以及在照顧環境上如何保護患者的安全與營造安全與舒適的空間,期待在今日課程過後,各位學員能夠在面對照顧精神病人時,有專業知識作為後盾,發揮所長,協助案家減輕照顧負擔,妥善的這一段照顧的漫漫長路。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照顧者的文章,重點有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挑戰和需求。作者廖福源分享了他對照顧者議題的看法以及推動去汙名的想法。文章中提到了照顧者的困境,以及如何在社會中創造理解和支持的環境。
Thumbnail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成為身心障礙者的家人,帶來許多額外的壓力與挑戰。愛奇兒家庭照顧者需面對照顧工作的負擔、心理壓力、以及在社交關係中的困難。心理諮商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但費用問題讓許多家庭無法承擔,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提出連署以爭取每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陪伴失智家人一段時日,有時會突然有種錯覺: 「失智症照顧者,是不是才是那個被照顧著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