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風格

含有「依附風格」共 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總是在愛裡受傷、懷疑自己?本篇透過親身經驗與《依附,辨識出自己的風格》一書,帶你深入了解「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三種常見戀愛依附類型,並解析這些依附風格如何影響你的愛情模式、自我價值與親密關係。適合對「為什麼總是愛錯人」感到困惑的你。
Thumbnail
坊間有不少受眾是焦慮型依附的課程,主打「改變你的焦慮型行為、重新吸引挽回迴避型前任」;這類課程結構大致如下: 「先斷聯」→「自我提升」→「再次見面讓對方驚艷、贏回迴避型的愛。」 這樣的課程並非全無道理,也能在精神上陪伴因剛被分手而呈現脆弱狀態的人們。 然而,我個人不太認同這類課程傳遞的價值。
明明很努力經營感情,卻發現對方沒有同等珍惜?這篇文章深入探討焦慮型依附的付出模式,說明為何過度付出反而不被珍惜,並提供解決方法:避免過度付出,將珍貴的愛先給予自己。
自從上支影片出來之後,有人說:「逃避依附=渣,留著要幹嘛?」我能夠理解遇到這樣的人,內心一定會有很多不舒服的感受,但依附風格除了早期經驗的影響之外,也跟兩個人的互動有關。不過這並不代表他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4/5非普通教慾
某一次我感情失意很痛苦(焦慮型日常),我感覺我把全身的愛和心力都投注在對方身上(這不健康我知道),但對方並沒有辦法回應我的期待,讓我感覺我要枯竭了。 可能是基於求生本能吧,我的腦海突然浮現一幅意象: 「這裡有一座水庫,水庫有個缺口,因為水一直從缺口流出去,所以水位持續降低。 這時,我試著走向水
沒有任何心理機制是沒用的,但它可能過期了。 就像鐮刀型貧血患者不容易死於瘧疾,但會苦於其他嚴重的併發症;
至今我仍記憶猶新,那是20多年前,還在就讀小學的我某天感冒發燒了。當時,我驚覺自己體溫燒起來、站都站不穩,急忙找主要照顧者求助。 她替我準備好可供休息的被褥和飲水,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她的眼神滿是擔心和慈愛。這讓我覺得自己好幸福,體驗到「我是被愛的,我正在被照顧」。
戀愛總是那麼難,怪我們選錯人? 你是否也曾經問過自己:「我到底是愛對了人,還是腦子短路了?」當你在夜深人靜時還默默流淚,回想起那段讓你既心痛又搞笑的戀情,不禁懷疑:到底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陷入一場場「錯誤的愛情」?今天,就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揭開「戀愛依附理論」這個神秘面紗,幫你解密情感依賴與戀愛選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5/04/13
愛情有什麼道理 這不僅是首歌曲。 也能解說我的境遇 十八歲那年胞妹參加商校珠算檢定 瞥見同校學姐的出生日期和同月同日(差一年) 攀談後介紹我們認識。 這愛情長跑分分合合維持了十八年 舊時談戀愛在車馬慢信件遲的情狀下才能這般綿長。 核心一直環繞著“同日生”這個魔咒 吵架 燒情書 相片 發誓老死不相往來 可過段時日還是重修舊好。 不是選錯人而是選擇不多 況且當時保守 喜歡一個人要是變心是很遭譴責的 當然不是害怕遭指責而堅貞的守護著 而是期盼關係能圓潤能圓滿 妳消點驕橫之氣 我學著戒菸少喝酒什麼的…… 我當年還幼稚的想:哇!多棒呀!如果結婚也選在生日那天 那一個蛋糕可慶祝兩人生日和結婚紀念日。不是省錢的念頭而是想讓浪漫乘三倍。可事與願違 終究各自婚嫁再無緣相見(應該不見的好 鄉愿地認定她一定過得幸福不需打擾 要不然兩個家庭可能不保)。
在以前的一篇文章裡,我略微寫過關於依附關係的實際觀察,那時候的觀察對象是我在國外寄居家庭帶過的小朋友,那時的我對於依附關係也是懵懵懂懂,僅大概知道理論模型但沒有實際相處經驗。 想了解自己是什麼依附風格人,請點這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