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有不少受眾是焦慮型依附的課程,主打「改變你的焦慮型行為、重新吸引挽回迴避型前任」;這類課程結構大致如下:
「先斷聯」→「自我提升」→「再次見面讓對方驚艷、贏回迴避型的愛。」
這樣的課程並非全無道理,也能在精神上陪伴因剛被分手而呈現脆弱狀態的人們。
然而,我個人不太認同這類課程傳遞的價值。因為,當我作為焦慮型和一位逃避型伴侶交往、關係出現問題時,我也許要優先思考是以下兩個問題:
- 一開始和這位逃避型伴侶交往時,我就是這麼焦慮、自我感覺不良嗎?
- 我對自我提升的看法是什麼?
先看第一個問題,我的經驗是,有些焦慮型的極端行為,常常是在不安全的環境下被觸發、活化,例如:伴侶劈腿、不當對待。
如果我們能在交往中感到安全,而不是一直去活化焦慮,我們就比較不會隨著時間越來越焦慮、自尊低落,而是因為感到越來越信任這個人,更加的安心(焦慮型傾向淡化)。
所以,你的焦慮型傾向變嚴重時,對方是否也有貢獻?有時自己狀況奇差,其實是與對方交互作用的結果。你以為是「你焦慮,所以對方才會跑」,搞不好是因為對方本來就很會跑,害你焦慮起來。
(當然,對方對你有多重要,只有你自己清楚,不要讓別人決定;但有暴力行為的話除外,請儘速向專業求援,生命身體安全重要。)
再來是自我提升的議題,任何人想去成長都絕對不是壞事,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不會因為沒有一直積極提升自我、不具備世俗認可的各種價值,就變成不值得愛的人,人生短短四千個禮拜,如果你必須要一直成長、成長、成長,才覺得自己能被愛,不覺得恐怖嗎?
固然,作為分手後心情調適的暫時策略,找個目標自我成長是很不錯的,但真的不要把成長跟自我價值綁在一起,否則這種看似擺脫焦慮型傾向的行為,這本質上還是焦慮型的邏輯啊!(還是比較負面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