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感到困惑,明明努力珍惜著親密關係對象、給對方最好的,卻發現對方沒有那麼珍惜你?我個人為此困惑多年。
後來我搞清楚了,原來故事是這樣:
- 前提一:焦慮型的愛與付出很美,品質精良、是稀世珍寶!
- 前提二:but 每個人在他自己的敘事裡,都不想當壞人。
於是,你穩定地提供給伴侶如稀世珍寶的愛與付出,關係悄悄出現變化,你渾然不察,認為這些努力是為了讓關係錦上添花,愛本來就需要經營,你也一向習慣這麼做。
這就像寓言裡拔自己羽毛織布的鶴,織出的布料美到不行,堪稱只應天上有,但身心狀況也不可避免地變差了。當自身需求無法滿足時,你可能會感到疲倦(熬夜替對方寫報告、支出大筆費用等),日常生活中容錯的彈性會變少,嚴重的話,或許會出現被動攻擊;我也曾出現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因我發現太累了會看對方不順眼,還加把勁故意做更多付出,長期下來狀況越來越不妙。
以上可能是老生常談,大家都知道量力而為,更打醒我的是以下這個概念:人面對過度付出的反應,不見得會是回報「疼惜和愛」。
更直白地說:「大家都不想當壞人。現在你付出這麼多,我沒辦法付出那麼多,豈不是讓我當壞人?」
焦慮型的愛太貴重了(當事人通常沒自覺、還自豪),常使收到的對方不可置信,於是:
- 有人會說服自己:「這是對方自願的,不是我剝削他。」來減輕自己的內疚,合理化對方的付出,自然不會珍惜。(我沒有說這是對的,但這個想法可能很常見)
- 也有人會認為:「這太貴重了,我不敢收,我要避開......」,反而產生壓力、退卻,容易使焦慮型感到自己被拒絕。
問題出在哪裡?焦慮型的愛不好嗎?不,我一向主張焦慮型的愛是最精緻最美好的,因為焦慮型依附常會感官全開、聆聽對方需求,不計成本細膩地將愛的勞動成果捧給對方,用心程度通常超過安全型。
真正的問題在於:
- 「過度」付出導致自身匱乏,成為關係的壓力來源。
- 焦慮型給出太貴重的愛,對方不易坦然接受,出現不同的因應模式。
例如:合理化→「啊是你自己要對我這麼好,我從善如流。(不然我要羞愧而死?)」
投射→「你對我太好,讓我不自在。」
當然如果溝通狀況良好、有自覺,或許還好解決,但當對方是迴避型依附、恐懼型依附時,問題可能就不好處理。
來公布我目前的解答:
焦慮型的愛是稀世珍寶,卻常常不被珍惜,到底要怎麼辦?
- 要做出稀世珍寶等級的愛與付出是很累的,最好先跟自己說:別做(畢竟你仍可能會忍不住偶爾做,先把標準訂嚴格一點)。
- 真的要常做,請獻給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唯一解:你自己。
還是建議要有意識地避免「過度」付出,不要過度是可以的,你採了很多水果,自己吃不完可以分享,但不要大熱天跑去摘水果摘到脫水,只因為對方一句想吃,不然這又變回拔自己羽毛的鶴了。
後記:有趣的是,和同樣有意識要避免過度付出的焦慮型的親友交流時,我們發現,有時我們已經打了八折、六折的付出,對於外人來看,仍然具備很不錯的品質,所以我們平常到底做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