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文學季

含有「台北文學季」共 1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李進文,台灣高雄市人,台灣中生代詩人。曾任職編輯、記者、明日工作室副總經理、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遠足文化總編輯。
Thumbnail
付費限定
一個作品是否會感動人心,要看寫東西時是否與自己的內在連結。不能只是想著讀者想要什麼,而也要考量到自己(Self)在哪。如果只是想著讀者想看什麼,拼湊著別人說過的話,就沒有自己的聲音。
Thumbnail
寫作是從「我」開始的一件事,也是從「我」抽離的一個過程。深入記憶去感覺自己看到的東西,同時脫離「腦袋發燙」的狀態,從另一個比較理性、客觀的角度省察文字,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冷卻、回神。
Thumbnail
位在台北萬華區的我的秘密基地,平常一樓到五樓會租借給藝術家辦展,偶爾會有藝術家進駐。一樓的空間不大,人太多的話就會看起來很擠,所以人多的時候我就會待在三樓,有電腦、會議桌、旋轉椅、跟一隻貓。
Thumbnail
喔,你在那上班。
上週,台北文學季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以「尋城記」為名的主題展覽。隨著疫情升溫,原先展區中的台北景點縮影、展場來往人潮,與如今架設的檢疫中心、人心惶惶下空蕩的街頭,恰恰成為對比。也似乎提醒著我們,永遠在線上是日常狀態,然而線下的街道、風景、人聲與車流,都構築、也影響孕育了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p>王小棣說:「感覺文學的人關注的境界跟目光很少在一般的行業,不管是公務員,警察,稅務人員⋯⋯。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很多的通俗小說對於不同行業,對職務跟特考的細節跟心態都不厭其煩的交代,我認為通俗跟大眾文學應該要有這樣的基本功。⋯⋯但如果沒有帥哥來演,大家對於我們身邊的平凡人,真的有好奇心,並且願意下功夫的人似乎不多。」</p>
Thumbnail
<p>「文字跟影像是不同的媒介,反而有時候我在寫,就要寫一個讓你們無法影像化的作品。前一陣子我的作品被拍成連續劇,裡頭我的設計有一些詭計是只有文字才能讀得出來,我在想影像後會怎麼樣呢?結果影像反過來也為文字設計做出了挑戰,我認為這是很好的關係。」今野敏說。</p>
Thumbnail
<p>鋩角,即是最精華的地方。早期聽說書人講廖添丁,會這樣說:『𨑨迌食鋩角。』寫臺語小說也是相同的道理。這場講座,也對「為什麼要用臺語來做文學?」提出了深刻的理由。</p>
Thumbnail
<p>這群共享九零年代記憶的人們裡,有魏瑛娟,有駱以軍,也有《蒙馬特遺書》的原作者邱妙津。那個時代的青年,好像都懷揣著某種文學夢,彼此聊詩、聊小說、聊電影,充滿二十多歲的光焰,出奇的認真。</p>
Thumbnail
<p>職場、旅行、寵物、運動、美食、閱讀……就像是人生、生活中的樹葉與枝枒。各有生長姿態的一株株大樹小樹,在文學森林中呼吸著,旁觀樹影,枝條搖曳,這些生活離不開寫作的女子,大概都有扎根的柔韌之筆。 </p>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