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文學季】九零年代的愛與悲傷──駱以軍 × 魏瑛娟 談《蒙馬特遺書》與《西夏旅館‧蝴蝶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曾被王德威評為「華麗而淫猥」、著迷於「人渣美學」與「痴漢/惡漢書寫」的小說家駱以軍,和「永遠的劇場不良美少女」、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辦人、導演魏瑛娟的初次邂逅,起源於2014年的《西夏旅館‧蝴蝶書》舞台劇。魏瑛娟大膽改編駱以軍知名的長篇小說《西夏旅館》,將它搬進劇場,獲得了觀眾熱烈的反響。兩年之後,兩位作者在臺北文學季的講台上重逢,暢談藝術、創作與人生,在小說與舞台劇的碰撞之間,又一次帶來絕美的靈魂盛宴。

 

 

阿茲特克人的神殿

 

 

駱以軍笑稱,他們各奔東西又重新相遇的這段歷程,就像「兩隻小老鼠」的童話故事。一隻老鼠宅在自己的國度裡,如同每天埋頭寫作的駱以軍;另一隻老鼠馬不停蹄地在世界各地奔走,就像常常四處旅行的魏瑛娟。

 

兩年前的那場舞台劇,對駱以軍來說,宛如一場激烈華美的神殿祭祀儀式。他談起智利作家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的小說《2666》,裡面一個與情人海誓山盟的少女,只信仰阿茲特克人。這群古老的人們在華麗的神殿裡獻祭活人,如夢境一般,讓紅色的血流到黑曜石上,散發神秘的光輝。那樣強烈的聲色震撼,完美詮釋了對劇場所知甚少,卻親身觀賞《西夏旅館‧蝴蝶書》的原作者駱以軍當時的心情。

 

「我自己都覺得超恐怖的!太有壓迫感、太有張力了!他們還說我是原作者,我都快嚇死了!」駱以軍誇張地形容舞台劇中場休息時,他震盪不安的心情。在他看來,這場演出早已是超脫原著外的全新創作。六小時的長戲結束後,他步出劇場,竟覺得仿佛「從阿茲特克人舉行活人祭的神廟中走出來」。

 

對於「劇場女巫」魏瑛娟來說,舞台劇也是這樣神聖又迷幻的存在。眾人在黑暗空間中,分享彼此的世界,宛如舉行一場神廟儀式。而旅行對她來說,是將自己丟到異域中、逃離世界並找尋靈感的過程。在《西夏旅館‧蝴蝶書》舞台劇之後,她已經寫好了《西夏旅館》的電影劇本,期待有機會能獲得資金援助,讓它登上大銀幕。

 

raw-image

小說家駱以軍。文訊雜誌社提供。 

 

 

我的故事都是偷來的

 

 

談起自己的創作,最令魏瑛娟反復思索的問題,始終是「如何講一個好故事」。而以善講故事聞名的駱以軍,則分享了自身收集故事的經驗。

 

「我常常在咖啡館偷聽別人講話」,他笑著說道。與計程車司機的攀談、報章雜誌上的新聞、咖啡館裡的閒語,乃至養生按摩館裡的傾訴,都成了他的創作養分。那些被他稱為「城市小蝴蝶」、「流浪美少女」的年輕按摩女孩們,雖然背景不同,卻有同樣悲傷的故事。她們最後都為生活流浪到台北,聚集在這間小小的按摩館裡。

 

「如果我收集五百個按摩美少女的故事,那就是一本《紅樓夢》。」駱以軍進一步用量子力學中的「波粒二象性」理論,來詮釋他的創作美學。一個個鮮明的人物排列,就好像波拉尼奧書中兩百多個妓女的故事,如精準的人類學報告,這是「粒子」型的小說。而「波函數」型的小說,則展現群體運動狀況,人物是模糊、空洞的,如卡夫卡的《城堡》。《紅樓夢》中有鮮明的人物,也有整體的悲歡,正是「粒子」與「波函數」的結合。這種與量子力學連結的創作觀點,正是駱以軍在2014年的小說《女兒》中,所著重探討的主題。

 

 

死亡前的八分鐘

 

 

從量子力學出發,駱以軍也分享了令他印象深刻的電影《啟動原始碼》。電影中,主角為了揪出恐怖分子,被迫不斷回到火車爆炸前的八分鐘,無數次地承受死亡的痛苦。在駱以軍看來,這種「反復探勘」、不斷回到死前八分鐘的過程,帶有濃厚的劇場風格。在舞台上,作者、演員與觀眾們亦是一次次地重臨傷害現場,感知支離破碎的疼痛記憶。

 

要完成這樣的舞台,必然要仰賴導演精湛的能力。魏瑛娟笑稱,自己已經有了劇場職業病。在聽故事時,腦中便會不斷拋出角色、場景、戲劇動作清單,再將它們組成融合視聽的劇本書寫。她也總是隨時將聽到的故事收入創作資料庫中,並持續性地遵守自己的創作紀律。從執導《蒙馬特遺書》舞台劇時的六個演員,到《西夏旅館‧蝴蝶書》時的七、八十個角色,她必須將小說繁複的世界,化成舞台上實際可行的展演,這無疑是莫大的挑戰。

 

raw-image

導演魏瑛娟。文訊雜誌社提供。 

 

 

由於現實因素的考量,舞台劇不可能像小說一樣自由不拘。但與成本高昂的電影相較,小劇場裡的舞台又輕鬆許多。在魏瑛娟眼中,電影比劇場更有強迫性格,因為鏡頭具有引導性、介入性。但比起具象徵性的劇場,電影也更接近生活。每一次創作的過程,對她來說都是不斷回到那八分鐘的痛苦空間中,因此她不太回看過去的作品,並常常向外走,讓自己與原來的世界產生距離。

 

 

九零年代的夢想與幻滅

 

 

這種向外走的異國情懷,被駱以軍納入了他對九零年代的觀察中。這群共享九零年代記憶的人們裡,有魏瑛娟,有駱以軍,也有《蒙馬特遺書》的原作者邱妙津。駱以軍調侃又深情地,回憶起那段就讀文化大學的年少時光。

 

「我要上山去找那批文大的」,這是邱妙津曾說過的話。那個時代的青年,包括駱以軍自己,好像都懷揣著某種文學夢,彼此聊詩、聊小說、聊電影,充滿二十多歲的光焰,出奇的認真。他曾與邱妙津多次針對文藝議題爭辯,但他們也曾在一次宛如一千零一夜般的小說故事分享後,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在駱以軍記憶中,邱妙津就是那個在酒吧裡拉住喝醉的老外,像聖母一樣穩定、理性、溫暖的女子。他幾乎無法想像,她竟能寫出《蒙馬特遺書》那樣的作品。

 

在駱以軍看來,台灣當代的長篇小說,多是西方十九、二十世紀以來帝國影響下的產物。在那些和在地生活完全無關的西方文學經典中,這批九零年代的台灣年輕人,幻想著某種充滿哲光、教養的世界,守著獨屬於舊時代的神聖魔幻空間。但台灣終究不是帝國,這種幻想註定破裂,而他們仍必須在幻滅中承受痛苦、直面傷害。那個年代的文藝作品中,都充滿了異國情結,而在魏瑛娟的劇場舞台裡,亦呈現了這種心靈創傷。

 

「臉書強迫你活在現在,製造一種假性的關懷空間」,駱以軍犀利地評論道。網路加速了一切演化的進程,所有重要新聞事件都被快速遺忘,陷入朝生暮死的輪迴中,很少有人再關心過去。但過往年代中,卻有某些事件會像魅影一樣,始終跟著你,無法忘懷。獨屬於九零年代的光輝與幻夢,在兩位講者的言語中,熠熠不朽地閃爍著。

 


 


撰文:張容兒

封面照片:小說家駱以軍與導演魏瑛娟對談。文訊雜誌社提供。

延伸閱讀:【台北文學季】台日女作家對話:扎根日常的柔韌之筆

 

 

 

avatar-img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重讀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2016年5月19日,在「五一九綠色行動」三十周年的紀念日,鄭南榕基金會出版《百分百自由教戰手冊》,希望讓當代的台灣年輕人看見,當年一位40歲不到的雜誌總編,是怎樣用自己的生命與行動,堅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並且不斷爭取自由。</p>
<p>每個族群都唱了歌跳了舞,由此可見,「熱愛唱歌跳舞」的是國家儀式的需求,因為熱鬧,因為繽紛,因為最容易營造「族群融合」的表象。</p>
<p>黃以曦和張硯拓都一致認為,寫出來的東西不會是客觀的。張硯拓說,如果真的有客觀存在,只專注在評論藝術的好壞標準,最後寫影評將淪為制式化的「重複性生產過程」。他再強調,影評真正要打動人,必須是主觀的;當導演用電影與觀眾對話,或當影評人用文字紀錄下生命經驗與電影的連結、而和讀者的感動相通時,是最迷人的時刻。</p>
<p>日本的「旅の日」雖然不具官方地位,但也很有歷史意義:這一天,松尾芭蕉從江戶城下上路,展開《奧之細道》的旅程。</p>
<p>文革這種歷史性、而且歷時長達十年的大事件,想也知道對中國的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所以今天,應該也算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很重要的一天。</p>
<p>小孩某部份跟大人不一樣,我覺得「因為是在小孩的狀態」所以才會這樣。我現在還說不太清楚,總之「小孩」對書寫的態度,就是跟「大人」不太一樣,這應該是極其珍貴的地方。而且這是只有大人才覺得珍貴,小孩完全沒有感覺。</p>
<p>2016年5月19日,在「五一九綠色行動」三十周年的紀念日,鄭南榕基金會出版《百分百自由教戰手冊》,希望讓當代的台灣年輕人看見,當年一位40歲不到的雜誌總編,是怎樣用自己的生命與行動,堅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並且不斷爭取自由。</p>
<p>每個族群都唱了歌跳了舞,由此可見,「熱愛唱歌跳舞」的是國家儀式的需求,因為熱鬧,因為繽紛,因為最容易營造「族群融合」的表象。</p>
<p>黃以曦和張硯拓都一致認為,寫出來的東西不會是客觀的。張硯拓說,如果真的有客觀存在,只專注在評論藝術的好壞標準,最後寫影評將淪為制式化的「重複性生產過程」。他再強調,影評真正要打動人,必須是主觀的;當導演用電影與觀眾對話,或當影評人用文字紀錄下生命經驗與電影的連結、而和讀者的感動相通時,是最迷人的時刻。</p>
<p>日本的「旅の日」雖然不具官方地位,但也很有歷史意義:這一天,松尾芭蕉從江戶城下上路,展開《奧之細道》的旅程。</p>
<p>文革這種歷史性、而且歷時長達十年的大事件,想也知道對中國的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所以今天,應該也算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很重要的一天。</p>
<p>小孩某部份跟大人不一樣,我覺得「因為是在小孩的狀態」所以才會這樣。我現在還說不太清楚,總之「小孩」對書寫的態度,就是跟「大人」不太一樣,這應該是極其珍貴的地方。而且這是只有大人才覺得珍貴,小孩完全沒有感覺。</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正紀州庵文學森林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為一處融合文學、歷史與自然景觀的文化地標。這裡的玄關入口具有獨特的設計風格,讓人一踏入便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 玄關處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木質的門框與瓦片屋頂,散發出一種古色古香的氣息。入口處設有精心佈置的花園,植栽與石燈籠相映成趣,營造出寧靜而優雅的氛
Thumbnail
台北中正區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原為日式料亭,現為市定古蹟,並於2011年委託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 建於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2004年被評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在古蹟旁建立新館,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舉辦千場以上的藝文活
Thumbnail
放眼台灣許多各地博物館、幾乎都有附設餐館。餐館存在目的不只能飽足遊客來到這個博物館滿足餐飲需求、更能增加這個博物館的相關收入。每一家博物館餐館菜單差異很大,不過整體上還是以輕食類的咖啡和蛋糕糕點為主。在台北市城南的紀州庵文學森林附屬餐廳風格茶館,顛覆許多博物館附屬餐廳的菜單。 紀州庵文學森林風
Thumbnail
文學在每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影子,每當人生中有困惑時,總是會有那一本書在架上等你去發掘,像個朋友一樣等待著你。它會說出它的故事甚至是你經歷的種種,而閱讀後像是被脫去一層層的保護網般赤裸,有時候卻又平易近人到你幾乎認為他是世俗流行的書籍般普通卻輕鬆。
Thumbnail
2024年台北國際書展於近日盛大開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書籍愛好者、作家、出版商和文化界人士。來自日本、韓國、德國、法國、波蘭、泰國、比利時等多國原文書,讓書展增添了不同風格。 在展覽中,來自各個出版商展示了豐富多樣的書籍,涵蓋了文學、藝術、歷史、科學等各個領域。無論是經典名著還是新興作品,都吸
Thumbnail
紀州庵文學森林一個位於台北市城南博物館,此地點就在新店溪旁邊,地點就在網溪里範圍內。台北市城南最重要的還是藝文氣氛還是整個台北市博物館群最多最密集的區域,紀州庵文學森林也是台北市城南最南邊博物館。百餘年來,歷經不同時期變動;這裡目前也是台北市定古蹟之一。 紀州庵文學森林相關資訊:: 地址: 電話:
Thumbnail
台北街角遇見設計似乎是由台北市文化局主導推動,好像也辦了好幾年的活動,2021年的策展以「厚臺北」為主題,分別於在台北中山站至雙連站以及中正區同安街2大街區,設計出街頭地景作品,結合台灣經典文學家的人像或其文學作品,以新世代的藝術媒介出現在日常生活的街頭巷尾之中,讓忙碌的現代人也能從中享受濃厚文學氣
Thumbnail
​ 旅遊可以很多種方式,逛大學校園也是其中一種方式,像是:國立台灣大學、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崇右影藝科技大學、中原大學、淡江大學等等學校。有台灣第一所工業學校的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學校內紅樓見證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校一段歷史,是培育台灣工業人才的一個重要
Thumbnail
上週,台北文學季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以「尋城記」為名的主題展覽。隨著疫情升溫,原先展區中的台北景點縮影、展場來往人潮,與如今架設的檢疫中心、人心惶惶下空蕩的街頭,恰恰成為對比。也似乎提醒著我們,永遠在線上是日常狀態,然而線下的街道、風景、人聲與車流,都構築、也影響孕育了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正紀州庵文學森林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為一處融合文學、歷史與自然景觀的文化地標。這裡的玄關入口具有獨特的設計風格,讓人一踏入便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 玄關處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木質的門框與瓦片屋頂,散發出一種古色古香的氣息。入口處設有精心佈置的花園,植栽與石燈籠相映成趣,營造出寧靜而優雅的氛
Thumbnail
台北中正區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原為日式料亭,現為市定古蹟,並於2011年委託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 建於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2004年被評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在古蹟旁建立新館,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舉辦千場以上的藝文活
Thumbnail
放眼台灣許多各地博物館、幾乎都有附設餐館。餐館存在目的不只能飽足遊客來到這個博物館滿足餐飲需求、更能增加這個博物館的相關收入。每一家博物館餐館菜單差異很大,不過整體上還是以輕食類的咖啡和蛋糕糕點為主。在台北市城南的紀州庵文學森林附屬餐廳風格茶館,顛覆許多博物館附屬餐廳的菜單。 紀州庵文學森林風
Thumbnail
文學在每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影子,每當人生中有困惑時,總是會有那一本書在架上等你去發掘,像個朋友一樣等待著你。它會說出它的故事甚至是你經歷的種種,而閱讀後像是被脫去一層層的保護網般赤裸,有時候卻又平易近人到你幾乎認為他是世俗流行的書籍般普通卻輕鬆。
Thumbnail
2024年台北國際書展於近日盛大開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書籍愛好者、作家、出版商和文化界人士。來自日本、韓國、德國、法國、波蘭、泰國、比利時等多國原文書,讓書展增添了不同風格。 在展覽中,來自各個出版商展示了豐富多樣的書籍,涵蓋了文學、藝術、歷史、科學等各個領域。無論是經典名著還是新興作品,都吸
Thumbnail
紀州庵文學森林一個位於台北市城南博物館,此地點就在新店溪旁邊,地點就在網溪里範圍內。台北市城南最重要的還是藝文氣氛還是整個台北市博物館群最多最密集的區域,紀州庵文學森林也是台北市城南最南邊博物館。百餘年來,歷經不同時期變動;這裡目前也是台北市定古蹟之一。 紀州庵文學森林相關資訊:: 地址: 電話:
Thumbnail
台北街角遇見設計似乎是由台北市文化局主導推動,好像也辦了好幾年的活動,2021年的策展以「厚臺北」為主題,分別於在台北中山站至雙連站以及中正區同安街2大街區,設計出街頭地景作品,結合台灣經典文學家的人像或其文學作品,以新世代的藝術媒介出現在日常生活的街頭巷尾之中,讓忙碌的現代人也能從中享受濃厚文學氣
Thumbnail
​ 旅遊可以很多種方式,逛大學校園也是其中一種方式,像是:國立台灣大學、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崇右影藝科技大學、中原大學、淡江大學等等學校。有台灣第一所工業學校的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學校內紅樓見證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校一段歷史,是培育台灣工業人才的一個重要
Thumbnail
上週,台北文學季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以「尋城記」為名的主題展覽。隨著疫情升溫,原先展區中的台北景點縮影、展場來往人潮,與如今架設的檢疫中心、人心惶惶下空蕩的街頭,恰恰成為對比。也似乎提醒著我們,永遠在線上是日常狀態,然而線下的街道、風景、人聲與車流,都構築、也影響孕育了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