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相與「偷來的皇冠」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頒布《終戰詔書》,宣告無條件投降;9月2日,盟軍在東京灣「密蘇里號」上舉行降書簽署儀式。這才是戰爭結束的國際事實。然而,中國大陸卻以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藉此將勝利與自身「正統性」掛鉤。
問題在於,中共在抗戰中的實際軍事貢獻有限,正面戰場的主力始終是國民政府軍。若刻意遮蔽國軍的血戰與犧牲,反而高舉自己的「中流砥柱」角色,這便如影片所言,等於「戴上偷來的皇冠」。這不是歷史的真相,而是政治的作偽。從「作偽」到「無恥」
嚴復曾言:「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於作偽,終於無恥。」套用於今日的中國史觀,正是一針見血。
誇大戰果:平型關大捷、狼牙山五壯士、劉老莊連等案例,均存在數據膨脹,戰史被神話化。
壟斷解釋權:教育與媒體奉行「唯一正確答案」,排除其他史料,消滅公共辯論。
儀式化神化:閱兵、紀念館、紀念日,把歷史變成政權加冕的舞台,而不是社會反思的契機。
這種「始於作偽」的敘事,最終導致「無恥」——歷史被徹底剝奪其真實性與公共性,成為政權操弄的工具。
國際對照:德、日與中國
與中國相比,德國與日本的戰後歷史處理方式提供了鮮明對照。
德國:透過《紐倫堡審判》、檔案公開、教育改革,德國社會將「歷史反思」內化為國民責任。今日德國人談起納粹歷史,核心不是榮耀,而是罪責與警醒。
日本:雖存在右翼修正問題,但學術界、媒體與民間仍保留多元聲音,廣島、長崎與南京的記憶不至於被全面壟斷。
中共:不僅沒有自我檢討,反而利用抗戰史作為「合法性神話」。封鎖檔案、壓制多元聲音,使歷史失去「社會學習」的功能,只剩「政治宣傳」的價值。
走向真正的歷史反思
若要避免歷史淪為神話與工具,至少需有三個方向:
1. 教育:培養史料批判能力,讓學生比較多方史料,而非死背唯一版本。
2. 媒體:建立公共討論平台,呈現不同群體的抗戰經驗,使歷史回到人的層面。
3. 社會:推動口述歷史與地方記憶,讓歷史不再是權力專屬,而是全民共享的資產。
結語
中共今日對待歷史的方式,恰是嚴復所警告的「始於作偽,終於無恥」。歷史一旦被壟斷,社會就失去反思的基礎。若不能恢復歷史的真實與多元,中國將永遠活在「偷來的皇冠」陰影下。
歷史不是祭壇,不是政權的神話,而是全民共同的記憶與教訓。唯有誠實面對過去,容納多元記憶,歷史才能成為智慧的泉源,而非宣傳的鎖鏈。
□相関視頻□
https://youtu.be/YhE3lx8m5xw?si=mJU48_tuhP-UD1Pt


https://x.com/zuoyeben666/status/1962359420400333002?t=BZeWpepV0q-SdT6qtsnOpA&s=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