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讀者

含有「目標讀者」共 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進入職場之後,任何需要運用文字的地方,無論是擬文案、企劃、簡報、廣告、標題……等,都必須先掌握明確的「目標讀者」,進而才能設計出能夠抓住他們眼球的文字內容。藉由在《全國兒童週刊》撰稿的機會,我把這個觀念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分享給各位……
Thumbnail
付費限定
如果引導學生在議論型的作文題目中針對目標讀者來下筆,好處可能超過大家的預期。 這裡所指的「針對目標讀者」,不是單純使用「設問法」提出問句,而是設計一個隱形的的讀者,如同幽靈般,在整篇文章的字裡行間和你周旋。這個構思法至少有以下三點好處……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想要文章寫得好,必須得了解讀者心理;想要寫進讀者心坎裡,必須先預設目標讀者,了解他們的需求。於是,我在帶學生寫〈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這個題目時,加了一個限制「請說明你要推薦的對象,並針對這個對象來介紹這部作品,引起他的興趣。」
Thumbnail
前科學生涯 (Science Careers) 雜誌編輯吉姆・奧斯丁(Jim Austin) 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鼓勵科學家轉行寫作。他說,科學家已經具備了閱讀和理解科學文獻的能力,至於寫作嘛,大家都多少會一點。全職作家不僅工作時間自由,又能兼顧生活與家庭,還不受地域限制,多好!
Thumbnail
創意思惟,能解決找不到圖的瓶頸。排除圖庫量過少選擇有限因素,剩下的路徑只不過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的腦筋急轉彎。看完下圖你便能得到答案
Thumbnail
台灣的文化官員、藝文界擔心出版衰退,努力救出版業。文學跟出版密切相關,但筆者長期跟台灣文學界前輩交流,認為如要救台灣出版業,應先改變文學界的想法:
台灣資訊科技前輩李開復,看英文簡稱AI的人工智慧科技發展,認為AI現在沒辦法做到感性自由創造,未來AI時代是藝術及文化創作者的時代,會出現更多藝術家、設計師、詩人、歌唱家、演員。 但如怕AI競爭而想從事文創工作,建議先想清楚,原因很簡單:
西元2016年,台灣的醫改會提到,不少民眾認為藥品說明書用詞太專業,完全看不懂,像是看不懂「懷孕第三期」指懷孕幾個月?這讓筆者想起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