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是什麼?一場跨越千年的視覺旅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言:當你凝視一幅畫,你其實正在看一段歷史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當你辛苦地買了票、人已經站在藝術品前,但眼前這麼動人、獨特、美麗的作品,你卻覺得自己彷彿與藝術家有著偌大的距離。好像很有感覺,但又說不出所以然?

藝術史,其實就是幫我們找到那個「說不出來」的所以然。

當你開始懂得看一幅畫的構圖與筆觸,你其實也在學著理解,那些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是怎麼用圖像去表達他們對世界的想像。


一、藝術史是什麼?不是背年代,而是感受人類的共鳴


說到「藝術史,」其實這也是我感到扼腕之處。

以前國中學歷史,總是會興奮於歷史老師說得天花亂墜的動人故事,但每當我早自習打開考卷時,我腦袋就一片空白;更別提我高中的​課,我們全部人都在課堂上趕作業,沒有人聽進去。

隨著長大的我,也逐漸發現我們現在的美感、我們的設計,其實完全脫離不了這千年下來的脈絡發展,它可以很日常、也可以富有創意。

它不只告訴你「這是誰畫的」,而是引導你思考「為什麼他要這樣畫?這幅畫對當時的人有什麼意義?」讓我們瞭解當代的宗教、社會與情感。

原來歷史人物就跟現在的你我一樣,是個普通人。抑或是個瘋子。


二、藝術與歷史如何交織?從畫中讀懂時代的心情


1. 藝術是文化的鏡子:文藝復興不只是畫裸男


最常被提起的藝術時期之一,絕對非「文藝復興」莫屬。

你可能對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不陌生,但你知道這幅畫其實是一場「人性」與「神性」的衝突嗎?

在那個重拾古典精神的時代,藝術家終於開始正視人的感情與肉身,不再只侷限於教宗、神話和貴族,而開始探討「人」作為個體的價值。從神的絕對,到人的困惑與選擇:畫面中的表情、手勢、眼神——都透露出一種試圖理解世界的渴望。


2. 藝術是社會的投影:革命也能成為畫布


當時代開始動盪,藝術自然也不再只是宗教的專利。法國大革命後,藝術家們開始用畫筆參與時代辯論。

像是《拿破崙過阿爾卑斯山》這類作品,不只是軍事英雄圖鑑,更是一種理想的形象塑造——自由、領導、進步。那是一個「畫可以改變世界」的年代。


3. 藝術是苦難的吶喊:從戰爭走進《格爾尼卡》


而說到跟戰爭相關的作品,一定要提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可能是你看過最混亂的畫。但仔細看,你會發現每個變形的身體、奔逃的眼神、張開的口,其實都是無聲的尖叫。

它不再是為了美感存在的畫作,而是一場對「戰爭」的控訴,是藝術家用畫布對抗無力感的方式。


三、為什麼藝術史值得被學習?因為它是在闡述「人」


藝術史讓我們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透過它,我們不只是認識藝術品,更學會看懂那些藏在畫作背後的情緒、價值觀與文化痕跡。

也許你不會畫畫,但你會開始理解為什麼某幅畫讓你感動,為什麼某個時代的建築讓人屏息,為什麼即便不懂技法,我們還是能被某件作品震懾。


四、藝術史的四大脈絡切角:文化、政治、經濟、社會


而說到千年來藝術史大大小小的作品,各自闡述的議題、聚焦的核心各自不同:

有些畫家是為了麵包而畫畫、有些畫家寧願餓肚子也要進行自我成就的實現、有些畫家寧願眾叛親離也要踏上這條道路、有些畫家想闡述自己在意的故事......

在眾多不勝枚舉的題材當中,我想舉例四個面向來去細說不同的畫作所代表背後的意涵。


文化:為什麼大家突然都愛畫裸體?


裸體就是解放人類、回歸最樸實的狀態,但似乎從夏娃吞下禁果那一刻,我們就注定要拿落葉或是布來遮住自己。

而人類開始回歸到繪製裸體、歌頌裸體,這背後其實藏著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像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關注人的身體,因為他們相信——人本身就是一種美。

當畫布開始描繪真實的身體,那代表「人」終於可以被看見。


政治:藝術可以宣傳,也可以反抗


在封建制度、極權制度的統治底下,對聖上品頭論足就是死罪,那個時代完全貫徹了何謂「草菅人命。」而我們現代回首來看,只會對此感到不可置信。

不論是古代的帝王肖像,還是現代對極權的嘲諷,其實藝術從來就不是政治的旁觀者。

它是一種語言,一種可以支持權力、也可以挑戰權力的力量。


經濟:有錢人愛藝術,還是藝術靠有錢人?


如前文所述,有些畫家吃不飽穿不暖,是為了麵包而創作。

像是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倫勃朗,畫的幾乎都是商人與中產階級的肖像。因為有市場,就有創作動力。有時候,一幅畫的存在,背後其實是資本的流動。


社會:從貴族到平民,誰來看畫、誰來畫畫?


以前繪畫是非常奢侈的一項服務,在照相技術還沒有盛行的年代,只為王公貴族創作,象徵著家族衣缽的傳承證明。

而到至今的藝術,已經變成了給大眾欣賞、評論,以及引發反思的一種表達媒介。

藝術的觀眾不斷改變,這也反映出「誰的聲音被看見」,「誰的故事被記住。」


結語:瞭解藝術史,是為了理解我們是誰


藝術史看似遙遠,但它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從廣告設計、動畫構圖,到手機桌布的風格,背後都有過去藝術思潮的影響。

設計師們從古典繪畫、包浩斯、流行文化中汲取靈感,塑造出今天的視覺風格。當你開始理解這些視覺元素的根源,你會發現藝術史不再是課本裡的名詞,而是生活中的語言。

你會知道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痛,每個畫家都有他的困惑與執著,而這些疑問,今天的我們,也仍然在問。

也許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但我們能做的,是不讓它被遺忘,並且持之以恆地傳承下去。



【關於我-Pyris】


嗨,我是 Pyris,一個熱愛動畫、設計與影像敘事的創作者。

我相信藝術不只是美的呈現,它更是一種看見歷史、理解人類情感的方式。

從文藝復興的光影變化、到革命時代的政治寓言,每一幅畫背後都有著時代留下的印記。 學習藝術史,對我來說不只是複習知識,而是重新理解世界、瞭解文化脈絡。


📌 追蹤我,一起透過設計與影像回頭看藝術,找回那些被我們遺忘的藝術史。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yris 的動畫視角
16會員
41內容數
這個部落格的誕生,源自於我對動畫與影像敘事的執著......還有我超愛躺在沙發上追劇的。 無論是影評、動畫解析,還是關於影像與視覺語言的思考,這裡都是我試圖將腦中的畫面與想法,轉化為文字的地方。 動畫是一門講求耐心與理解的藝術,而這份對畫面的追求,也讓我對世界多了一層「觀看」的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藝術運動對美學的影響。該運動挑戰19世紀歐洲傳統,強調自然和優雅曲線,融合東西方風格。討論曲線派與直線派,以及後續風格。呼籲珍惜各風格貢獻,並注入智慧創作,開創美的可能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藝術運動對美學的影響。該運動挑戰19世紀歐洲傳統,強調自然和優雅曲線,融合東西方風格。討論曲線派與直線派,以及後續風格。呼籲珍惜各風格貢獻,並注入智慧創作,開創美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一學期語文課我們主要上的是「世界文學經典選讀」,在課堂上我們探討了許多文學作品,像是我們討論了中世紀文學、騎士文學、《神曲》、文藝復興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等,從中我認識到了不同時代的文學,這讓我發現文學的歷史其實跟藝術非常相似,藝術也會有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等等。 除了認識不同時代的文學之外
Thumbnail
這一學期語文課我們主要上的是「世界文學經典選讀」,在課堂上我們探討了許多文學作品,像是我們討論了中世紀文學、騎士文學、《神曲》、文藝復興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等,從中我認識到了不同時代的文學,這讓我發現文學的歷史其實跟藝術非常相似,藝術也會有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等等。 除了認識不同時代的文學之外
Thumbnail
  本課程由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朱青生主講。試圖通過認識西方藝術史,來找出建立世界藝術史的可能。在談世界藝術史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以西方為標準的藝術、藝術史?又藝術與藝術史、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是何種關係?   世界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起源於1562年的佛羅倫斯,當時的美術學院並非研究藝
Thumbnail
  本課程由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朱青生主講。試圖通過認識西方藝術史,來找出建立世界藝術史的可能。在談世界藝術史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以西方為標準的藝術、藝術史?又藝術與藝術史、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是何種關係?   世界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起源於1562年的佛羅倫斯,當時的美術學院並非研究藝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