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科學

含有「認知科學」共 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Zipf定律由語言學家喬治·齊夫提出,揭示了自然語言中詞頻與排名的數學規律,適用於多種語言和跨學科領域。該定律展示了語言結構的效率與平衡,同時應用於地震、星系分佈等現象,助力理解複雜系統的運行規律。
  哲學家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一個聰明的小女孩瑪麗被關在只有黑色與白色的房間。房間裡有充足的自然科學資料,可以讓她掌握一切可能被人類理解的物理知識。後來,已經成為神經科學大師的瑪麗在某天被允許離開房間。當她看到湛藍的天空、綠色的草地與鮮紅的花朵時,哲學家想讓我們思考的是:瑪莉有掌握到任何新的知識嗎?
搭配上詩和音樂,又更有感覺了❤️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過去,科學家認為人類在持續睡眠過程中,普遍不會接受外界刺激並因此而做出反應。這種持續睡眠過程中的反應,需要與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因鬧鐘或警鈴而做出的反應區隔開來,因為這時候人類其實已經被喚醒,而非持續的睡眠過程。那麼人類到底是否有能力在持續睡眠中,對外界刺激反應呢? 請閱讀此文。
Thumbnail
感覺這個世紀,什麼東西都是要用電腦計算機來研究了。 心理活動是人腦對資訊進行算法的結果;認知升級,就是演算法升級。 我閱讀認知科學的過程,感受到它讓我用一種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人的主觀世界」。 我們的心智是否就是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機器呢? 我們學習各種新知,是否就是在安裝演算法呢?
Thumbnail
「哲學的意義在於追尋有關永恆的答案。」這是一般學界對於哲學和一般社會科學區分的方式。然而,哲學既然是由人類個人的大腦所進行的思考活動,那麼所謂「永恆的答案」(也就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絕對知識)是有辦法被我們所理解的嗎?
Thumbnail
《重構學習體驗》,作者為美國培訓大師 Bob Pike 只講學習成效的話,單純的瀏覽次級書面資料,是最低效益的吸收方式。根據記憶曲線的研究,30天內回顧,事後能夠記住的內容只有 10%。 多重方式的吸收可以幫助腦袋更容易吸收資訊,之所以需要「授課」,在於授課活動中,可能包含...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