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死刑

含有「執行死刑」共 2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上班途中休息時間觀賞YouTube 影片看到一則新聞報導今年2025年1月16日依法槍決死刑犯黃麟凱,讓廢死聯盟、人權促進會、人權公約實施監督聯盟和司改會等廢死團體強烈不滿,廢死聯盟一連PO好幾篇文章痛批政府「違法執行死刑」,卻反遭網友灌爆洗版。而過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就曾多次被問「如果是妳家人被殺
昨天各家媒體頭條新聞,報導了前天晚間處決一名死刑犯的消息。此案早在七年半以前就已經定讞,只是遲延執行而已。本篇文章不討論具體案情,而是要來談論執行死刑的方法問題。
avatar-avatar
度樸
您說得很正確。
探討死刑執行是否能提升政府民調,以2012年馬英九政府及2025年賴清德政府的案例,佐以學術研究文獻,分析死刑執行與民調的關聯性,結論為死刑執行與總統滿意度無直接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析韓劇《來自地獄的法官》,探討劇中正義的詮釋如何挑戰現實法律的缺陷。透過劇情中法官的獨特判決方式,觀眾能感受到對社會不公的反思。此外,以加害者經歷受害者的痛苦來達成報復的情節,引發深層思考,讓人不禁想探討正義與人性之間的複雜關係。
本文探討了對重刑犯進行強制勞動的正義與合理性,指出勞動在懲罰與人道之間的平衡,認為勞動不應被視為剝削,而是犯人應付出代價的方式。並強調監督與安全的重要性,以降低社會風險,確保勞動過程中公平與公正的執行。最後,呼籲政府應維持透明與正義的處理方式,以維護社會秩序與公義。
Thumbnail
The life of an individual cannot be adequately understood without references to the institutions within his biography is enacted.
Thumbnail
死刑存廢問題引發廣泛的法律與倫理討論。支持者認為死刑是維持社會安全與正義的手段,而反對者則質疑其違反基本人權並存在誤判的風險。本文探討瑞典記者Carina Bergfeldt所著的《死前七天》,從不同案例理解死刑對社會的影響,以此引導讀者反思死刑存廢的複雜性
Thumbnail
《盲區》探討一宗錯綜複雜的分屍案,涉及失蹤共犯及其血跡在凶器上的影響,案件糾結於證據及疑點之間。作品介紹法官與刑偵人員的行動計劃,揭露走私集團與共犯之間的曖昧連結。透過臥底行動,深入分析追查真相的過程及潛在的風險。期待此案的審理結果能為司法正義帶來突破。畢竟,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燈光是最有效的警察。
Thumbnail
4/5盲區
在颱風假的第一天,花了一個下午追完近期Netflix新上映的台劇<無罪推定>, 本劇改編自1995年的真實事件「徐自強案」,探討司法不公、性別議題、 個人利益、職場階級及父權等廣泛議題,使人省思。 故事簡介 主角楊明德僅因兩位犯人的口供指控為撕票案主謀, 而被判死刑且入
Thumbnail
殺人的原因,和死刑存廢無關,主要還是對人命不夠尊重。今天不管死刑存廢,你我都不會去殺害無辜的人,因為我們懂得要尊重別人的生命與選擇,不應該勉強別人、或是把別人當成達成自已目標的工具或手段。因此,不管是要防止熟人殺人、隨機殺人,最根本、最重重要的一件事,還是是能尊重他人。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