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含有「孟子」共 6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即便兩個人的對話都可能會誤解對方的意思,更別說是文章,甚至是古人的文章;因此個人覺得想要完全理解到作者的真意是幾乎不可能的(除非能夠通靈、心電感應等)。
藍醫-avatar-img
2025/06/27
這倒讓我想起了冥想, 我練冥想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時間。 直到近年,我愈來愈意識到一個現象: 冥想,本是講求「空」、講求放下,是與萬物同在、無為而無不為的狀態。 然而這門古老的修行方式,傳到西方後,竟被重新包裝為「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 而當它再度傳回東方,便已不再是原來的模樣。 從原本的「空」,變成了「覺察」; 從無所求的觀照,轉變為有目標的專注與調整。 這樣的轉變,使得: 冥想,不再是無為之境,反而成了追求效率、自我優化、情緒管理、增強掌控度的工具。 或許這說明了一件事: 文化的流動,總會夾帶著詮釋與目的。 一旦離開原初的土壤,它所承載的意義,也終將悄悄變了樣。
自由靈魂的貓-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27
藍醫 確實,文化的交流傳遞,總是會伴隨某種程度的改變,要保留完全的傳統反而是困難的,因為彼此交流的文化會互相影響。 我認為這其實不全是負面的,因為重新詮釋後,也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意義;關鍵在於,我們要知道原先的冥想和「正念冥想」是完全不同的。
「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的意思是: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或是沒有做。  這句話是孟子對齊宣王的教誨,用來提醒他要辨別自己未行仁義的真正原因。 孟子藉此指出,有些事情是真正的「不能」,因為人力所及範圍有限;但有些事情,只是因為「不為」,也就是不想做或沒有做。 齊宣王應該分辨清楚,自己未行仁義的
哲學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臺灣教育體系中的缺失。本文作者分享其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哲學思辨能力,並批判填鴨式教育扼殺孩子獨立思考。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教育#孩子#自學
一般人都會徘徊在Bukit Bintang的十字路口一帶,或偶爾到Jalan Alor一帶吃喝,或是流連至Pavillion附近的熱鬧商圈四處逛。其實路過Jalan Alor,沿著往下走,其實別有洞天,還有另一條清靜的同善路,仍留有許多二戰前後時所建造的多層英式老排屋。
Thumbnail
四七、 1.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丑問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2. 注釋 1. 不仁:不具仁德,
一、 1. 原文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2. 注釋 1. 盡其心:竭盡自己的內心本善之性。 2. 性:人的本性。 3. 天:天命、天道。 4. 存其心:保全、
二一、 1. 原文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 「色與禮孰重?」曰:「禮重。」 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
一、 1. 原文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2. 注釋 1. 告子:戰國時期的
十、 1.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
一、 1. 原文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 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