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論

含有「知識論」共 3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哲學家、人類學家、認知科學家都談論信念的合理性。可是,「信念」一詞到底是在指涉甚麼樣的心理狀態?「相信」跟「信念」兩者談到的是一樣的心理狀態嗎?這是一篇關於「信念」與「相信」的語言考察小品。
Thumbnail
  某種意義上,AI的行為甚至比那些說謊成性的人類還要令人不適。因為AI輸出的語言,根本不是在回答你的問題,甚至,那根本稱不上是在「說話」。那些排列出來的文字,只是某種處理用戶意圖的文字團塊,目的是讓使用者「感覺好像被回答了」,並試圖讓對話脫離主體的意圖,與真實更加脫節地延續下去。
03032025,一位哲學人與人類學家在傍晚的談話中對柏拉圖美諾篇所下的人類學註腳。
Thumbnail
  寫作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檢證」方式。就像透過「說給不懂的人聽」來強化學習的所謂「費曼學習法」,透過寫作去把一些特定或不特定領域的觀點或知識表達出來,我們就能從過程中更加知道自己對事情理解到什麼程度,也更容易看到事情裡自己不夠了解或從未仔細思考的部分。可以從此出發,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補強。
  哲學家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一個聰明的小女孩瑪麗被關在只有黑色與白色的房間。房間裡有充足的自然科學資料,可以讓她掌握一切可能被人類理解的物理知識。後來,已經成為神經科學大師的瑪麗在某天被允許離開房間。當她看到湛藍的天空、綠色的草地與鮮紅的花朵時,哲學家想讓我們思考的是:瑪莉有掌握到任何新的知識嗎?
Sylvia-avatar-img
2024/09/13
搭配上詩和音樂,又更有感覺了❤️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在懷疑主義的脈絡中,有更廣泛的替代品被視為相干,你不能確定你看到的人不是她的雙胞胎姊妹(即便你認識她多年從沒聽說過她有雙胞胎姊妹)、不能確定你在公路邊看到的穀倉會不會只是電影拍攝用的布景(即便你根本沒聽說過這附近有電影正在拍攝)。對此,脈絡主義者大方地說「OK!你是對的」,遠離一切爭吵,不客氣。
Thumbnail
  同一篇文章中,Clifford還提出了一個基於「不夠充分的證據」對位高權重者進行指控的例子,但畢竟時代背景有所不同,我們姑且修改一下那個例子,譬如說,在我們的例子裡,那名位高權重者我們暫且稱呼為「劉總」。而某位丁先生,則發揮他的影響力,向大眾散布「未經查證的」、「詆毀性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