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2025 誌
今日與人類學系的 Gibson 教授談到美諾悖論。雖然 Gibson 是個受過哲學訓練的人類學家,但這倒是他第一次聽說美諾悖論。在簡單地瀏覽過維基百科後,他說美諾悖論相當貼切地形容了人類學家的工作,而我們便由此開展了一長串關於人類學與哲學的討論。由於這可能是第一次(How dare I?)有人以美諾悖論來形容人類學家的學術工作,我想在此記下,以為未來參考之用。敝人受的是哲學訓練,只在最近才開始橫跨人類學的領域,因此也希望人類學的朋友們不吝給予指教。
美諾悖論乃柏拉圖對話錄美諾篇中,由美諾向蘇格拉底提出的一個知識論的詰問。其道理非常簡單。若你知道你所欲追尋為何,則求知便無必要,因為你早已知道了你所欲追尋的知識。若你不知你所欲追尋為何,則求知便不可能,因為你壓根不知該從何尋起。因此,求知要麼不必要,要麼不可能。這悖論的終極結論,就是我們該兩手一攤,放棄求知。
以當代分析哲學的觀點視之,美諾提出的詰問看似悖論,實則一個巧妙的文字遊戲。當美諾說 "若你知道你所欲追尋為何,則求知便無必要" 時,此處的 "欲尋為何" 指的是你探問的問題之答案;而當美諾說 "若你不知你所欲追尋為何,則求知便不可能" 時,此處 "欲尋為何" 指的卻是你欲探問答案的問題。這兩句話並不是在討論同一回事,因此兩句話可以同時成立,而無所謂悖論之說。畢竟,若你早知道了問題的解答,那確實沒有求知的必要。但若你連你要問的問題都不清楚,那求知也當然不可能(以大學教授最喜歡的說法,就是你的問題意識不明朗)。
在美諾篇的脈絡中,美諾與蘇格拉底所欲探求的是 "何為德性" 的問題(以儒家文化為例,這問題可以是問:何以仁義禮智,皆謂之德?)。蘇格拉底答道,我們早已知道何為德性,只是我們忘記了。求知的過程不外乎喚醒我們那被遺忘的記憶罷了。所以說,即使我們早已知道,求知仍有必要,只因我們是善忘的動物。蘇格拉底透過指導美諾的奴隸解開數學問題,證明他的回憶學說。其道理在於,就連一介未曾學習的奴隸,在經過適當引導後,也能解開數學問題,表示這奴隸其實早已知道數學原理,只需有人助其回憶而已。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統治語言學界六十餘年的喬姆斯基的語言先天論 (nativism),便可謂蘇格拉底回憶學說的當代變體。
回到人類學的脈絡,Gibson 在 LSE 拿到人類學的博士學位。他說在 LSE 做人類學的方法,就是沒有方法。LSE 的人類學教授希望博士生不要帶有任何預先設定的問題意識,毫無成見、毫無所求地進入一個文化。經過兩年時間,當你融入該文化後,你自然而然會懂得你要問的問題是甚麼。弔詭地是,一旦你懂得問問題了,其實答案也早已在你心中,無須追問,只消回憶。因為要能懂得如何問問題的大前提,就是你必須先心領神會一個文化的思維模式、生活習慣、生命經驗。若有如此的領會,則問題被問出的當下其實也自動被解答了。
這種做人類學的方法論,可謂擁抱了蘇格拉底,並回絕當代分析哲學的解答。分析哲學透過解開歧義,證明美諾的兩句話皆真,只是所論之事不同,因此其在根本上仍然同意美諾的前提,即沒有問題意識的求知是不可能的。而這項前提正是蘇格拉底的回憶學說,以及 LSE 的人類學方法論所要否定的。Gibson 認為,撇開蘇格拉底(或柏拉圖)的靈魂學說不論,蘇格拉底基本沒錯。人類學的求知過程,往往在於將人類學家在異文化的薰陶之下所培養出來的緘默、未被明言的知識 (tacit knowledge) 加以喚醒與回憶。一個美國的人類學家,想知道菲律賓原住民為何認為萬物皆有靈,於是他去到了菲律賓與當地原住民一塊生活。他發現,這群原住民其實並不總是認為萬物皆有靈,也不總是基於如此的信念行動。他意識到,這問題本身有瑕疵,是問錯了,預設了只存在歐洲人心中的理性與信念觀。他於是放棄問問題,直接跟原住民相處兩年,直到旅程的最後,自己也成了白皮膚的原住民。他終於意會了,這群人為何如此說,如此做。這種理解,不是如科學理論一般的知識,而是如開車與柔道技術一般的知識。你也許能精準地表達牛頓物理學的內容,但你卻難以同樣的精確性描述你是如何每天開車開得得心應手、從心所欲(看看駕訓班教練就知了)。類似地,菲律賓原住民可以在自己的文化中生活地從心所欲不逾矩,但他們卻難以語言表達這文化生活的技術知識,因為他們從沒有言明的必要與需求(所謂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人類學家,則是在心領神會了這文化生活的知識後,嘗試以語言將之召喚的一類人。某個意義上,人類學家做的其實也是蘇格拉底的哲學工作,都是在將我們早已知道但卻遺忘的東西,加以喚醒。
總的來說,雖然美諾的悖論不必困擾我們,但我們著實能欣賞美諾的提問之深刻雋永。即便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思考人類學家的學術工作時,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美諾悖論如何拉扯我們對於人類學工作的兩種想像,以及蘇格拉底的回答如何預示了人類學的方法論。此即今日我與 Gibson 教授在談話中,對柏拉圖美諾篇所下的人類學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