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

含有「社會變遷」共 1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小時候的我不知道甚麼原因,對於粗俗的東西多少有點排斥,其中最反映這點的是我對卡通片配音的感覺,當年我喜歡看無線卡通片的其中一個原因,不僅是因為他的選劇比較正氣兒童向,例如「甜甜小公主」之類,粵語翻譯用的臺詞通常也比較傳統溫和,特別是不太夾雜英文與潮語。 至於亞視呢?那時候我真的不喜歡亞視。雖然他常
Vytha xu-avatar-img
4 天前
❤️ ❤️ ❤️ ❤️ ❤️ ❤️ ❤️ ❤️ ❤️ ❤️ ❤️ ❤️ ❤️ ❤️ ❤️ ❤️
付費限定
如果我說有一個遊戲的主題是戰爭的策略遊戲,大家想起的可能是世紀帝國,三國志那種你扮演國家領導人的遊戲;或者星際爭霸,大戰略這種你扮演戰場指揮官的遊戲;不然就是在戰地風雲那一種,你扮演的是前線的士兵,畢竟就一定是戰鬥人員,分別只是視角與職位不同。 所以「我的戰爭」(War of mine)這個遊戲推
Thumbnail
付費限定
上一篇文章講的世代理論當中,其實有提出四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因為在一個世代當中渡過童年而啟發出來的人格特質,會導致那樣的人開始將舊有世代完結,驅動社會走向下一個世代。而理解這些也讓我比較知道自己的社會在甚麼世代。 例如關於納粹到底屬於第幾世代,或者解嚴屬於哪個世代,應該是用當時人的主流思想以及他們下
付費限定
兒童的思想是充滿奇幻的,因為沒有任何東西阻止我們相信任何事,直至隨著成長,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增加了,我們能相信的事情也大幅縮窄,最後變成不相信任何事。人類自古以來相信萬物有靈,森野裡有精靈,正是因為我們相信每一件事都是有生命的,人類先天就是愛好生命,也希望宇宙充滿了生命與靈性。可是我們總會知道那些都是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漢尼拔沒擊敗羅馬共和國,也沒有攻陷羅馬城,那我們是否可以說漢尼拔無能?或者可以。當年的迦太基人也是如此指控他。漢尼拔之後也不打仗了。 要說漢尼拔不會犯錯,當然不可能,自古以來多的說漢尼拔唯一勝利機會就是攻陷羅馬城。而他沒有進攻,所以犯錯了。但他真的進攻會成功嗎?不知道,已知的結局是不好的,但不等於
儒家主張孝順,認為養育之恩是個大恩,人從沒有保護自己與尋食能力的嬰兒,有人用十幾年的時間,保護與提供他們食宿,讓他們勉強成長到能夠自立的成人,本身就已很了不起,往往也很辛苦。 當然以前的子女也不是自己選擇出生在哪裡的,但是以前的人相信人類是因為命運而出生的,可能是轉世,可能是別的原因,父母只是媒介
Thumbnail
付費限定
八十年代的香港是我最喜歡的時代,但港英時代並不如現在很多年輕人想像的那麼溫柔,在我小時候的香港比現在嚴苛得多。那時代,兒童每天被打不是虐兒,而是一種常態,因為容許體罰,學校裡的老師也可以合法打你;而香港還是各種嚴苛的刑罰,包括鞭刑與死刑;沒有所謂的人權法,社會也不太談人權這回事。 在我小時候最多的
在台灣社會的年齡結構中,民國 67 至 74 年(1978~1985 年)出生的「6尾7初世代」,正處於一個尷尬卻極為關鍵的位置。他們既非資源匱乏的戰後嬰兒潮,也不屬於享有數位紅利的網路原生世代。這群人正值 40 歲上下,多數身處職涯關鍵期、家庭責任高峰期,是企業的中階管理,也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
Thumbnail
2012年2月24日,《每日新聞晚報》的專欄「憂樂帳」刊登了一篇引發廣泛討論的文章,標題是〈以關鍵字「老公」進行搜尋〉。文章揭露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當你在網路搜尋引擎中輸入「老公」這個關鍵字時,最先出現的預測查詢字串竟然是「去死」。而相對地,輸入「老婆」時,出現的卻是「禮物」等正面溫馨的詞彙...
Thumbnail
4/5老公怎麼還不去死:家事育兒全放棄還要人服侍?!來自絕望妻子們的深層怒吼
先承認,本來沒特別想看的,因為看見有江口洋介才看,然後因為太久沒看他演的戲,一開始還沒認出來,想說他到底演什麼……只能說年紀真的有了…… 好啦!反正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忍者。 說起來,忍者真的是男人的浪漫,雖人小時候國民黨政府叫臺台灣人仇日仇到翻過去,但從來沒人阻擋小孩子喜歡看卡通跟漫畫的態度,而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