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主張孝順,認為養育之恩是個大恩,人從沒有保護自己與尋食能力的嬰兒,有人用十幾年的時間,保護與提供他們食宿,讓他們勉強成長到能夠自立的成人,本身就已很了不起,往往也很辛苦。
當然以前的子女也不是自己選擇出生在哪裡的,但是以前的人相信人類是因為命運而出生的,可能是轉世,可能是別的原因,父母只是媒介,你的命生成如何可能是你前世的修為或者是神的選擇。你投胎了,你就會出生,你無論如何都會出生,父母只是媒介而不是原因。孩子不能選擇父母,父母也不能選擇孩子,大家都只是緣份。
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你必須報恩,別人於你的恩惠,你應該給予感謝。而你應該報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恩惠,若連令你從弱小變成成人的恩惠你都恩將仇報,還談甚麼其他道德呢?這就是百行以孝為先的基礎邏輯。然而,走向近代,科學與無神論的普及,在西方令人類開始漸漸不再相信有神。那在東方呢?我們沒有一神教,像孝道這種事情跟神沒有關係,那是否就不受影響呢?表面上看起來是的,而孝道也比較能延續一段時間,但最終還是不是。
因為我們從相信「人類的出生是因為神命運」,轉為相信「人類的出生是父母的選擇」,在古代,窮苦的命是自己運氣不好,在現代,窮苦的命是因為父母犯錯,如果父母有出息一點,突破了階級複製,或者直接就是中上層階級,讓自己不用過艱苦的人生。
不用被人欺負,不用交租,甚至還可以收別人的租,不用吃苦,不用看醫生吃飯都沒錢,不用被人歧視。出身不好的人,成長就多數比別人艱苦,機會也比別人少,以及要遭受很多沒有來由的惡意與風涼話,如果這不是因為命運,那就是源自父母。
所以越走向現代,孝道的邏輯就越崩壞,因為「父母養育的道德性」不斷削弱,而「兒童生而無辜」的道德性則在上升,特別是二戰後我們主張人人生而平等,每個孩子都是無罪無辜的,既沒有基督教的原罪,也沒有佛教的前世因,也就是我們並不是因為天意使然而貧苦的,甚至不是運氣使然而貧苦的,我們貧苦是別人的責任,越來越多人相信那個第一責任者就是父母。
這樣的思想就慢慢被普及,我以前看過一套電影叫「新難兄難弟」,梁朝偉做的。他就抱怨了自己的父母沒錢給他去讀醫生,導致他成為了一個不怎麼樣的地產經紀。當初會有這劇情其實是想展示梁朝偉的角色是個自私而品格不好的混混,這也代表了這樣的思想在二十世紀後期已經相當盛行了,不過當時還是覺得是可恥的,而不應該大聲說出來。
如果你看那時候的電影,你會發覺大部份電影的主角,就是草根階層,富人只是少數角色,這當然是因為電影是給這些階層看的。草根階級就是大部份人,身邊的人都是這樣的人,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都是營營役役,這樣大家情緒上是比較好的。我們沒辦法生於富貴,就只是因為我們是普通人,那年代電影角色的典型父母都是貧苦的,不是的人只是極端幸運而已。
去到二十世紀末網絡興起的時候,網絡上較多是知識份子,交流的也多是文字。大部份人相信這是一個交流知識與學術資訊的地方,是科技,是技術。而不知道他最終會改變人類的思想,就算會改變人類的思想,也是將人類向更好更革新的方向進展。
但是他們都是錯的,因為真正令人類社會文化改變的,其實是社交媒體。去到 2010 年左右,全球的網絡基建以及智能手機達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奇點:能夠輕易的傳送生活影片。先是臉書再是 IG 開始風行,也滲透進社會的所有階層,哪怕是非洲貧窮國家的人也有手機。然後就是網紅文化,炫耀慢慢的成為了風氣,人們都在樂於展現自己生活的美好,而給生活艱苦的人看到了,階級本來的資訊屏障被打破了,接觸網絡比起接觸現實世界的人更多。
結果人類的階級圈與生活圈被打破,「平凡人」的標準被大幅提升,家裡有房子的也不過是平凡人,到處去世界旅行的也不過是平凡人,能夠有車子吃好料的也不過是平凡人,能夠去海外留學的也是平凡人,一出來就高薪厚職的也是平凡人。而這些對於大部份人而言,不是不靠父母,自食其力就能得到的,也就是說大家開始覺得自己連平凡人都不是,而是比別人低一點。
窮人的孩子看到富人的孩子,在抖音上拍影片,分享他們滑浪,溜冰,然後再說一句「快樂是一種選擇」「人生就是活出自我」「be yourself」這類心靈雞湯時,他們的思想很難有甚麼好的變化。對於貧苦的勞動者而言,他們最需要的是成為一個好的齒輪,沒甚麼好 be yourself。事實上,人類看到太美好但接觸不到的生活,不少人是會感到痛苦的,但得不到這種生活,並不是選擇,而是命運。可是人類又不再相信命運,而相信是別人的責任。
結果,社交媒體與討論區的世界,主流聲音變成「子女不用為上一代的事情負責,父母則要為子女負責」。道理是,子女並不是自己選擇來到世上的,父母決定了子女出生,子女無權決定誰是父母,因此父母讓子女出生,就虧欠了子女。
所以父母有義務為子女提供最好的一切,包括給他們快樂的童年,足夠的教育,溫柔耐性的對待,最好就自少就能帶他去海外旅行甚麼物質要求都滿足。而且這樣的眷顧要去到成年,能夠借出頭期款買房子成家,或者是直接給房子成家,最好還能留下資產財富給子女繼承。如果做不到,那就是犯罪,無法提供以上這些的窮人,生孩子就是犯罪。
至於老了的父母窮苦呢?是他們自己的責任,他們年輕時不好好賺錢,導致自己貧苦,就不應拖累上一代,是他們應得的報應。我跟很多年輕人講老人的醫療問題時,他們的答案是他們為甚麼不及早為自己買醫療保險。嗯,這些年輕人每一個出身都比我好很多倍。而他們對於自己的父母就是如此的無情,而佔的比例又越來越高。
最終形成了一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在任何一方面都是剛好相反的思想,既然是完全相反的,那麼我想可以稱之為「逆孝道」。
孝道是子女虧欠父母,逆孝道是父母虧欠子女;孝道是子女對上一代不好是不道德的,逆孝道是父母對子女不夠好是不道德的;孝道是出生是對孩子的恩情,逆孝道是出生是為孩子製造不幸;基本上孝道的每一項都跟現在社交媒體的主流思想對立。
而這種思想,應該是不斷的擴散中。我不想直接論斷他們是錯的,可能他們是對的也說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