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我不知道甚麼原因,對於粗俗的東西多少有點排斥,其中最反映這點的是我對卡通片配音的感覺,當年我喜歡看無線卡通片的其中一個原因,不僅是因為他的選劇比較正氣兒童向,例如「甜甜小公主」之類,粵語翻譯用的臺詞通常也比較傳統溫和,特別是不太夾雜英文與潮語。
至於亞視呢?那時候我真的不喜歡亞視。雖然他常常選一些有意思的動畫,例如「山T女福星」或者「超時空要塞」,可是我總是受不了他們的配音。因為他們的配音很市井很古惑仔,經常用當時的潮語,夾雜英文,例如機甲創世紀的主題曲那句「讓我駛出機甲跟佢 fight」這樣粵語英文潮語混在一起的對白對小學生的我來說不知為何十分的不舒服。
那可能是因為我小時候生活的環境比較傳統,在那個時代,我每天吃飯都一定要由後輩到長輩的,叫所有人吃飯,然後自己才可以吃飯。在老舊屋邨接觸的也多是老人,他們常常聽粵曲粵劇,而很多招牌都是用對聯與毛筆書法,常去上海街那種舊區,我小時候接觸的所有人都叫廣州是「省城」,就知道我所接觸的文化,其實是比較老式的珠三角文化。小時候的我是不講粗口的,甚至在學校的教育下,多少覺得粵語是一種次等的語言,「國語」才是正統的中文,至於粵語是底層市井之徒,流氓飛仔古惑仔用的,不上大雅之堂的語言。對於只能聽懂粵語,普通話國語甚麼掌握不了的我來說,就是直接覺得自己的中文不好。
特別是只要你是粵語使用者,就知道粵語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粗俗的語言,他在稱呼生殖器,詛咒人與侮辱人的詞語都特別發達,而我們能從書本中接觸到的國語,又自然地過濾了大部份粗俗的成份,這加強了那種粵語粗鄙,國語優雅的偏見。那時候香港的教育界,多的是在五六十年代或文革中,從廣東南下的文人們,他們師承的一套自然也很大中華,就是尊崇普通話與國語的地位,畢竟你寫粵語,廣府人以外是看不懂的。這也影響了很多學生。
你想想我小學時,教中文的老師,有些是廣州的大學畢業的,有些直接是讀鄉村私墊的,有些是退伍軍人。
我想跟我差不多時代,也就是八十年代的中小學生們,在這點上的認知是差不多。而珠三角文化中,一旦入文的時候,我們還是用語體文,說白的就是跟說話完全不同的另一套粵語,他的文法與格式比起粵語更像國語,分別只是他讀出來的時候還是粵語。可說香港人在以前自己多少也歧視粵語。
我所處的年代,其實是香港中文最強盛的年代,1974 年開始,中文成為中文的官方語言後,是大中華思想以及中文最鼎盛的時期。那時候的香港,大部份都是「英文學校」,也就是說教數學都是用英文的,只有教中文時才用中文的。所以「語言是分等級」這個觀念在香港學生心中應該是很強的,英文是最高級的世界語言,語體中文也就是國語普通話次之的大中華語言,粵語是最低級在街市用的語言。
而我感受到這個時期走向盡頭,應該是八九年六四事件。六四事件很大的影響了香港人對於中國的態度,說白的,就是香港人對於中國少則產生排斥,多則產生敵意。再加上那年頭的香港的經濟非常的繁榮,而中國那時候則是低潮,香港人對於普通話產生了排斥。周星馳的電影也在那個時候開始的興起的。社會的態度改變了,但出版社的做法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大部份香港的出版商還是用回語體與傳統中文,只有像東方日報,廣告或者低俗雜誌才會用粵語,而且這也差不多是將低俗的標籤貼在額頭上。
也就是說「印出來的文字多數還是國語」的,大部份香港人其實是沒能力寫出正常的中文文章的,但他們也沒有需要去寫,寫文章本來就是少數人的事情,大部份人根本不會寫文。
但去到九十年代,那時候撥號 BBS 開始出現,也就是我們慢慢走向網絡年代,這一切就打破了,因為在網絡中說話與文字混合。說話就是寫文,寫文就是說話。因此香港人一走向網絡,我們看到的書寫文字是粵語的比例,就大幅的提升了,更不要說網絡的興起也導致了傳統紙媒的沒落,在紙媒沒落下,自然地更進一步壓下了國語文字的比例。
可能你會問,為何電腦輸入會導致粵語文字增加呢?
原因應該就是因為輸入中文這件事,對於香港人來說,其實是很困難的。臺灣人可以用注音,大陸人可以用拼音,但香港人既不會注音也不會拼音,那要怎樣輸入中文?所以香港人早期大部份人都是用以字首為主的倉頡輸入法或者速成輸入法。但這就為香港人打中文增加了額外的難度,畢竟比起拼音鉍注音,他需要額外的學習。
所以香港很快就發展出自己的輸入法「粵拼」,但對於香港人來說,粵拼還是不方便。所以香港最後流行的是語音輸入,也就是直接用講的,既然是用講的,那就當然出來的是粵語,沒甚麼人會刻意對著咪高峰講語體文不是嗎?以語言輸入法寫出的文字,自然就是粵語文了。臺灣人用口講的會出的還是國語,大陸人也一樣,就香港人口講的一定是粵語。在手機流行之後,語音輸入法就成為了主流,自然的也使粵語文成為了主流。
所以即使有少數文化人或知識份子在頑抗,堅持用語體文,但粵語的壓倒性優勢已經定下,因為大部份人看到的大部份中文,都是粵語的。特別是初期的香港網絡,與臺灣與大陸的連結都很慢,這都是粵語入文壯大的條件。
其後,因為感受到文化入侵的危機,所以文化人與知識份子們,對於粵語的態度也走向寬鬆甚至友好。這是因為單靠語體文的話,是很難對抗被中國的語言文化完全同化的,那香港本地的文字文化其實就直接會消失,沒有任何生存的空間。過去被看不起的粵語,在這方面的抵抗作用則十分大,所以過去排斥粵語入文的知識份子文化人們對於粵語的態度,也不得不轉向友好甚至是推廣,因為這是香港文化界的最後屏障。
因此去到最後,香港人幾乎沒有人再會排斥或反對粵語入文了,去到現在的香港幾乎 99% 都是粵語文,過程就是這樣過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