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含有「禮記」共 13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十六、 1. 原文 公曰:「功事不少,而餱糧不多乎?」 子曰:「太古之民,秀長以壽者,食也。在今之民,羸醜以胔者,事也。」 2. 注釋 1. 功事:指勞役、政事與各種工作。 2. 餱糧:行糧、乾糧,亦指人民的食物儲備
一、 1. 原文 公曰:「千乘之國,受命於天子,通其四疆,教其書社,循其灌廟,建其宗主,設其四佐,列其五官,處其朝市,為仁如何?」 子曰:「不仁,國不化。」 2. 注釋 1. 千乘之國:指中等諸侯國,能出兵千乘之地。 2. 受命於天子:承受天子之命以治國。
一、 1. 原文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 2. 注釋 1. 明堂:古代天子行禮、施政、教化之處。 2. 九室:指明堂內有九個房間,象徵九州、九德。 3. 戶:門。 4. 牖:窗。
一、 1. 原文 聖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穀不災,諸侯無兵而正,小民無刑而治,蠻夷懷服。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觀治亂得失。凡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亂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是故君子考德,而天下之治亂得失,可坐廟堂之上而知也。德盛則脩法,德不盛則飾政,法政而德不衰,故曰
一、 1. 原文 子張問入官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也。」子張曰:「安身取譽如何?」孔子曰:「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搢,已過勿發,失言勿踦,不善辭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 2. 注釋 1. 入官:指進入仕途、任職為官。 2.
一、 1.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水則為冰,而寒於水;木直而中繩,輮而為輪,其曲中規,枯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 注釋 1. 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 2. 青:靛青色。 3. 藍:一種草本植物,可製靛青。 4
一、 1. 原文 黃帝產元囂,元囂產蟜極,蟜極產高辛,是為帝嚳。 2. 注釋 1. 黃帝:中國上古五帝之一,姓公孫,名軒轅。 2. 元囂:黃帝之子。 3. 蟜極:元囂之子。 4. 高辛:蟜極之子,即帝嚳。 5. 帝嚳:五帝之一,為高辛氏
一、 1. 原文 宰我問於孔子曰:「昔者予聞諸榮伊,言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於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可勝觀也!夫黃帝尚矣,女何以為?先生難言之。」宰我曰:「上世之傳,隱微之說,卒業之辨,闇昏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則予之問也固矣。」
一、 1. 原文 衛將軍文子問於子貢曰:「吾聞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詩世;道者孝悌,說之以義,而觀諸體,成之以文德;蓋受教者七十有餘人。聞之;孰為賢也?」 子貢對,辭以不知。 2. 注釋 1. 衛將軍文子:衛國的將軍,名文子,向子貢詢問孔子教學之事。 2. 夫子:指孔
一、 1. 原文 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諸大夫對曰:「未得聞也!」然後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 2. 注釋 1. 踐阼:登上君位,開始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