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冠:自為主,迎賓揖,升自阼,立于席。
2. 注釋
1. 公冠:指諸侯行冠禮時的儀節,稱為「公冠」。
2. 自為主:指行冠禮者本人為主人,親主持禮。
3. 迎賓揖:以禮迎接賓客,行揖禮以示恭敬。
4. 升自阼:「阼」為東階,古代以東為尊,主人登東階以示敬賓。
5. 立于席:升階後立於席旁,準備進行禮儀。
3. 白話文
諸侯行冠禮時,由本人親自主持,迎接賓客並行揖禮,從東階登上堂,站立在席旁,準備行禮。
4. 總結
此句描述諸侯行冠禮的起始儀節,強調主禮者的自主持、對賓的恭敬及登堂立席的禮序,體現古代禮儀中尊卑分明與敬慎之心。
啟示
儀禮重在敬,不在形。
行事有序,方顯德容。
敬賓、慎禮,乃君子之本。
二、
1. 原文
既醴,降自阼。
2. 注釋
1. 既醴:「醴」指甜酒,古代行禮中以醴為敬賓或祝賀之酒。「既醴」意為行完奉醴之禮。
2. 降自阼:「阼」為東階,主人所登之階。行完禮後,主人自東階而下,表示禮成、謙讓退位。
3. 白話文
奉酒禮結束後,主人從東階下來,以示禮畢與謙退。
4. 總結
此句表現冠禮中主人在行醴禮後恭敬退位的儀節,顯示古人行禮的周全與謙恭之德。
啟示
禮有始有終,進退皆有度。
謙退之行,是禮之要義。
君子行禮,不忘敬與讓。
三、
1. 原文
其餘自為主者,其降也自西階,以異,其餘皆與公同也。
2. 注釋
1. 其餘自為主者:指除公以外,其餘主持冠禮者。
2. 其降也自西階:「降」指下階;「西階」為賓階,賓客登降之處。此處意指其他主持者從西階而下。
3. 以異:表示區別,以示與公不同。
4. 其餘皆與公同也:除降階不同外,其餘禮節皆與公相同。
3. 白話文
其他自行主持冠禮的人,在行完禮後從西階下,以示與公不同;除此之外,其餘的禮節都與公所行相同。
4. 總結
此句說明禮儀中降階位置的差異,體現等級分明的禮制原則。
啟示
禮制分尊卑,以階位示等差。
雖同為禮,其節有別,顯示秩序之美。
尊卑有序,乃社會安定之基。
四、
1. 原文
公玄端與皮弁,皆鞸,朝服素鞸。
2. 注釋
1. 玄端:黑色禮服,天子與諸侯朝祭等正式場合所穿。
2. 皮弁:古代禮帽之一,用於祭祀、朝會等禮儀場合。
3. 鞸:佩帶於腰前的皮製下裳,用以蔽前並表威儀。
4. 朝服:朝見或正式禮儀所穿的服飾。
5. 素鞸:白色皮製下裳,較樸素,用於朝服時配戴。
3. 白話文
公在穿玄端禮服或皮弁服時,都佩帶皮制的蔽膝;而在穿朝服時,則佩帶白色蔽膝。
4. 總結
此句描述公在不同服飾下佩鞸的制度,顯示古代服飾的等級與儀節規範。
啟示
服飾有別,顯示禮制嚴明。
衣冠之制不僅為外表,更是秩序與敬意的象徵。
行禮當合乎時宜,以服章表德。
五、
1. 原文
公冠,四加玄冕。
2. 注釋
1. 公冠:諸侯舉行冠禮時的儀式。
2. 四加:冠禮中四次加冠的程序,象徵身份逐步確立與成熟。
3. 玄冕:黑色冕冠,諸侯正式冠禮所戴的冕,代表尊貴與成人之禮。
3. 白話文
公舉行冠禮時,依次四次加冠,最終戴上黑色的冕冠。
4. 總結
此句說明諸侯在冠禮中最終加玄冕,以示成人之尊與地位之成。
啟示
成人之禮重在循序漸進,象徵德行與責任的確立。
玄冕之冠,表明身份與禮制的尊嚴。
冠禮不僅是服飾之變,更是德位之成。
六、
1. 原文
饗之以三獻之禮,無介,無樂,皆玄端。
2. 注釋
1. 三獻之禮:古代饗宴之禮,分初獻、亞獻、終獻三次,以示恭敬。
2. 無介:無陪賓或中介者,表示主賓直接相對。
3. 無樂:無音樂伴奏,以肅穆為主。
4. 玄端:黑色正式禮服,象徵莊重與尊敬。
3. 白話文
以三獻之禮進行饗宴,沒有陪賓,也不設音樂,賓主皆穿著黑色禮服。
4. 總結
此段說明冠禮之後的饗宴儀節,簡而莊,重在敬與禮。
啟示
禮重在誠敬,不必奢華。
冠禮之饗象徵成人之德,簡靜以表尊。
無樂無介,顯示禮制之純與慎。
七、
1. 原文
其酬幣朱錦采,四馬,其慶也同。
2. 注釋
1. 酬幣:回贈之禮物。
2. 朱錦采:紅色錦織華采之布,象徵尊貴與喜慶。
3. 四馬:以四匹馬為贈禮,表隆重之意。
4. 其慶也同:所行之慶禮與他禮相同,無特異。
3. 白話文
所回贈的禮物為紅色錦織的華采布與四匹馬,其慶賀之禮與他禮相同。
4. 總結
此句說明冠禮之後的酬贈儀節,以朱錦與駿馬為賀,表達尊敬與祝福。
啟示
禮之酬重在情意,不在奢華。
禮物象徵地位與誠心,體現社會等級秩序。
同禮之慶,顯示古人重規制而不逾禮。
八、
1. 原文
天子儗焉。
2. 注釋
1. 天子:指最高君主。
2. 儗:比照、依例行之。
3. 焉:於此,指同此禮。
3. 白話文
天子也比照此禮而行。
4. 總結
此句說明連天子亦依同樣的儀節而行,表明禮法具有通天下的規範力量。
啟示
禮制上自天子,下及諸侯,皆有章可循。
君主亦守禮,方能示範天下。
禮之所以能安邦定國,在於無人可逾越。
九、
1. 原文
太子與庶子,其冠皆自為主,其禮與士同,其饗賓也皆同。
2. 注釋
1. 太子:國君的嫡長子。
2. 庶子:國君的其他諸子,非嫡出。
3. 自為主:親自主持冠禮。
4. 士:古代社會的低一級貴族或官員。
5. 饗賓:設宴款待賓客。
3. 白話文
太子與庶子在舉行冠禮時,都親自主持儀式;他們所用的禮儀與士人相同,宴請賓客的禮節也一致。
4. 總結
此段說明太子與庶子雖貴為君子之子,但在冠禮上仍依士禮行事,顯示禮制一體、無越分之舉。
啟示
貴族子弟亦須守禮,不因尊貴而特異。
冠禮重在成人之禮,其義在人倫之正。
禮之所以貴,在於平衡尊卑、維持秩序。
十、
1. 原文
成王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達而勿多也。」祝雍曰:「使王近於民,遠於年,嗇於時,惠於財,親賢使能。」
2. 注釋
1. 成王:周成王,周公之侄,周初天子。
2. 冠:行成人之禮,表示已成年可理政事。
3. 祝雍:掌祝禱之官員名。
4. 達而勿多:通達明理,但不可驕恣繁多。
5. 遠於年:不倚老自尊,或不拘年齡而任人。
6. 嗇於時:節省時日,珍惜光陰。
7. 惠於財:施財有恩而不浪費。
8. 親賢使能:親近賢人,任用有才之士。
3. 白話文
成王舉行冠禮時,周公派祝雍為他祝禱,說:「要通達而不要過度。」祝雍進而祝道:「願王能親近百姓,不拘年齡而用人;珍惜時間,節省財物;親近賢者,任用能人。」
4. 總結
此段記述成王冠禮時,周公與祝雍的訓誡,強調君王應節制而明理,勤政愛民,重用賢能。
啟示
為君者須明理有度,戒驕戒逸。
治國之道在於節用、惜時、親賢。
冠禮不僅成人之禮,更是立德修身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