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壺

更新 發佈閱讀 28 分鐘

一、


1. 原文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


2. 注釋


1. 投壺:古代宴會中的禮儀性遊戲,以投箭入壺為禮,用以觀禮節與君臣之和。



2. 主人:設宴者或主禮之人。



3. 奉矢:雙手捧著箭(投壺用的矢)以示恭敬。



4. 司射:掌投壺禮的官員,主持比賽公正與規範。



5. 奉中:捧著「中數」(即記錄命中次數的器物)以備計分。



6. 執壺:指使人手持壺立於適當位置,供人投射。




3. 白話文


投壺之禮中,主人恭敬地捧持箭矢,

司射官捧著記錄命中數的器具,

並使人手持壺以供眾人投射。


4. 總結


此句說明古代宴禮中「投壺」的正式儀節,顯示禮儀中各人職分分明,主次有序,並以禮節為先。


啟示


禮不僅在形式,而在尊敬與秩序的體現。


君子之交、賓主之會,貴在守禮而不失和樂。


小事見大德,細微的禮節反映社會的教化之深。





二、


1. 原文


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樂賓。」

賓曰:「子有旨酒嘉殽,又重以樂,敢辭。」


2. 注釋


1. 枉矢:彎曲的箭,比喻非戰用之箭,投壺所用,象徵以和為貴。



2. 哨壺:投壺所用之壺,哨指其口小、深長,難以中。



3. 請樂賓:主人請賓客以投壺為樂。



4. 旨酒:美酒。



5. 嘉殽:美味的食物。



6. 又重以樂:又加上娛樂之事。



7. 敢辭:謙辭,意為「豈敢推辭」。




3. 白話文


主人說:「我備有投壺之具,願以此娛樂賓客。」

賓人答道:「您已備有美酒佳肴,現在又加上這樣的娛樂,怎敢推辭呢?」


4. 總結


此段描寫古代宴席上投壺開始前的邀請與謙讓對話,主人以禮請賓,賓以辭讓回應,表現君子之間的尊敬與禮節。


啟示


禮之本在謙讓,言語之間見尊敬。


宴樂非為奢侈,而為和諧人心、敦親睦友。


君子之交以禮為先,樂在其中而不失分寸。





三、


1. 原文


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

賓曰:「某賜旨酒嘉殽,又重以樂,敢固辭。」


2. 注釋


1. 枉矢哨壺:投壺所用的彎矢與細口壺,象徵以和為樂。



2. 不足辭也:不值得推辭。



3. 敢以請:謙詞,意為「請您務必參與」。



4. 賜旨酒嘉殽:賓以己受主人的款待而言,意指「您賜給我美酒佳肴」。



5. 又重以樂:又加上娛樂活動。



6. 敢固辭:謙詞,意為「豈敢堅決推辭」。




3. 白話文


主人說:「這不過是投壺的小遊戲,沒什麼好推辭的,請您務必參與。」

賓答道:「您已賜我美酒佳肴,又加上娛樂,我怎敢再堅持推辭呢?」


4. 總結


此段延續投壺前的禮辭,主人誠懇相請,賓仍以辭讓相應,互敬互讓而後成禮,體現古人宴飲之中仍不失莊重。


啟示


禮尚往來,主客互敬,是社交之道。


謙辭不在形式,而在心之恭敬。


君子之交重在禮節,不在奢華。





四、


1. 原文


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

賓對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


2. 注釋


1. 枉矢哨壺:指投壺所用之彎矢與細口壺,為宴遊之具。



2. 不足辭也:不值得推辭。



3. 敢固以請:謙辭,意為「誠懇堅持地請求」。



4. 固辭不得命:再三推辭仍不被允許。



5. 敢不敬從:豈敢不恭敬地遵從命令。




3. 白話文


主人說:「這只是投壺的小遊戲,不必推辭,我誠懇地邀請您。」

賓回答:「我多次推辭仍未蒙允許,怎敢不恭敬地從命呢?」


4. 總結


此段描寫投壺前主賓推讓的最後一禮,主人堅請,賓遂從,禮成於讓,義明於敬。


啟示


禮之本在誠與敬,推讓之中見謙德。


君子之交,禮成於心,不在儀式之繁。


堅請與敬從,皆為彼此尊重之道。





五、


1. 原文


賓再拜受,主人般還,曰:「避。」

主人阼階上拜送,賓般還曰:「避」。


2. 注釋


1. 再拜:連續行兩次拜禮,以示尊敬。



2. 般還:謙讓、退讓之意。



3. 避:禮辭,表示請對方先行或退避。



4. 阼階:堂前東側之階,為主人所立之位。



5. 拜送:主人以禮送客。




3. 白話文


賓行兩次拜禮而受矢,主人退讓說:「請避。」

主人站在堂東階上拜送,賓也退讓回應說:「請避。」


4. 總結


此段敘述主人與賓在投壺開始前相互致敬退讓的禮節,主敬客讓,賓亦以禮相答,體現謙遜與尊重的精神。


啟示


禮之重在互敬,主不驕,賓不慢。


推讓之間,顯人倫之序,化競爭為和。


君子行禮,動靜皆中,顯內心之敬慎。





六、


1. 原文


已拜,受矢,進即兩楹閒,退、反位,揖賓就筵。


2. 注釋


1. 已拜:拜禮完成。



2. 受矢:接受投壺所用之箭。



3. 兩楹閒:堂中兩柱之間,為投壺所在之處。



4. 退、反位:退身回到原位。



5. 揖賓就筵:以揖禮邀請賓客坐回席位。




3. 白話文


行完拜禮後,主人接過箭,走向堂中兩柱之間的位置;再退回本位,以揖禮邀請賓客回席就座。


4. 總結


此段描寫主人在投壺禮中的進退儀節,舉止有序,進退得體,顯示禮中之敬與安。


啟示


君子之禮,不在繁文,而在進退之節。


行禮須有分寸,方能顯敬重。


禮教之美,在於安定人心與和諧社交。





七、


1. 原文


司射進度壺,反位,設中,執八算。


2. 注釋


1. 司射:主管投壺禮的官或主持者。



2. 進度壺:將投壺放置於適當位置。



3. 反位:回到自己原本的位置。



4. 設中:安排標示投中與否之器具。



5. 執八算:手持八根算籌,用以記錄得分。




3. 白話文


司射上前擺放好投壺,回到自己的位置後,設置判定中壺的標準器,並手持八根算籌以記錄分數。


4. 總結


此段說明投壺禮中司射的職責:整備器具、定位準確、記錄得失,象徵禮儀之中有序與公平。


啟示


禮之行在於秩序,秩序始於職責分明。


公正之道,貴在準備周全與公平執行。


君子行禮,必慎於始,正於中,明於終。





八、


1. 原文


請於賓曰:「奏投壺之令,曰:『順投為入,比投不釋算,勝飲不勝。正爵既行,請為勝者立馬,三馬既立,慶多馬。』」請主人亦如之。


2. 注釋


1. 請於賓曰:向賓客請求同意,表示禮貌地請賓聽令。



2. 奏投壺之令:宣讀進行投壺遊戲的規則。



3. 順投為入:箭順勢投入壺中者,算作命中。



4. 比投不釋算:若雙方同時投中,不計分。



5. 勝飲不勝:勝者飲酒,敗者不飲。



6. 正爵既行:正席之酒禮已行,開始進行遊戲。



7. 請為勝者立馬:請為勝者設立「馬」,即計勝之標誌。



8. 三馬既立:若連勝三局,稱「三馬」。



9. 慶多馬:向多勝者祝賀。



10. 請主人亦如之:同樣向主人宣告投壺的規則與儀式。




3. 白話文


向賓客請示說:「現在宣讀投壺的遊戲規則:投中者為入,若雙方同時中則不計分。勝者可飲酒,敗者不飲。當正席的酒禮完成後,請為勝者立一馬以示榮譽,若連勝三次,稱為『三馬』,大家為其慶賀。」接著又請主人同樣聽令。


4. 總結


此段記述了投壺開始前,由司射向賓主雙方宣告遊戲規則的禮儀,顯示出古人連娛樂之事亦循禮而行,重視秩序與尊敬。


啟示


任何競技或遊戲,皆應遵守規則,方能顯示公平與禮節。


禮不止於祭祀與朝聘,亦滲入生活遊樂之間,顯示禮樂文明的深度。





九、


1. 原文


命弦者曰:「請奏貍首,閒若一。」太師曰:「諾」。


2. 注釋


1. 命弦者:指主持音樂的官員,負責指揮樂師調弦。



2. 請奏貍首:請演奏《貍首》這首樂曲,為古代宴樂或禮儀所用的樂章。



3. 閒若一:表示節奏和諧一致,樂聲整齊。



4. 太師:掌樂的大官,古代最高音樂官職。



5. 諾:表示答應、允許。




3. 白話文


負責音樂的官員說:「請演奏〈貍首〉這首曲子,節奏要和諧一致。」太師回答說:「好。」


4. 總結


此句描述禮儀中音樂開始的程序,由弦官請奏樂曲,太師應允後方能開始演奏,顯示古代禮樂制度之嚴謹,凡事皆有秩序與節度。


啟示


行事有序、先請後行,是禮的核心精神。


音樂之和象徵人心之和,反映出禮樂教化的意義。





十、


1. 原文


左右告矢具,請拾投。有入者,則司射坐而釋一算焉。賓黨於右,主黨於左。


2. 注釋


1. 左右:指侍從在場的兩側人員。



2. 告矢具:報告箭已準備齊全。



3. 請拾投:請求撿起箭並開始投擲。



4. 有入者:若有箭射入壺中者。



5. 司射:掌管投壺禮的官員,負責評定成敗。



6. 坐而釋一算:坐下並放下一算,以計算得分。



7. 賓黨於右:賓方人員站於右側。



8. 主黨於左:主人一方站於左側。




3. 白話文


侍從報告箭已備妥,請開始撿箭並投擲。若有投中的情況,司射便坐下,放下一算以示得分。賓方的人站在右邊,主人一方的人站在左邊。


4. 總結


此段記述投壺禮中正式開始比試的情景,規範了準備、投擲與記分的程序,也規定了賓主雙方的位置,體現禮儀的周全與秩序。


啟示


做事講究程序與秩序,方能公正而不亂。


禮中分位有序,象徵尊卑分明與和諧之道。





十一、


1. 原文


卒投,司射執餘算曰:「左右卒投,請數。」二算為純,一純以取,一算為奇。有勝,則司射以其算告曰:「某黨賢於某黨,賢若干純。」──奇則曰奇,鈞者曰鈞。


2. 注釋


1. 卒投:投完全部的箭。



2. 司射:掌管投壺禮的官員。



3. 執餘算:拿著剩餘的算籌。



4. 左右卒投:賓主雙方都完成投射。



5. 請數:請求核算得分。



6. 二算為純:兩算合為一純,用以計分。



7. 一純以取:以一純為取勝的單位。



8. 一算為奇:單剩一算稱為奇,表示餘數。



9. 有勝:若一方分數高。



10. 某黨賢於某黨:宣布哪一方勝出。



11. 賢若干純:勝出多少純。



12. 奇則曰奇:若差一算,稱「奇」。



13. 鈞者曰鈞:若雙方平手,稱「鈞」。




3. 白話文


比賽結束後,司射拿著剩下的算籌說:「雙方都投完了,請核算分數。」兩個算籌為一純,以純為計分單位,剩下一個算籌則稱為奇。若一方勝出,司射便以算籌報告說:「某一方勝於另一方,共勝幾純。」若只多出一算,則稱「奇」;若雙方分數相同,則稱「鈞」。


4. 總結


此段說明投壺比賽結束後的記分與宣布勝負方式,強調秩序與公平,顯示古人禮儀之嚴謹與細緻。


啟示


勝負有度,講求公正,體現「禮」之精神。


行事需有明確標準,方能服人心而無爭端。





十二、


1. 原文


舉手曰:「請勝者之弟子為不勝者酌。」酌者曰:「諾。」已酌、皆請舉酒,當飲,皆跪奉觝曰:「賜灌。」勝者跪曰:「敬養」。


2. 注釋


1. 舉手曰:司射或主持人舉手宣令說。



2. 勝者之弟子:勝方的隨從或年輕侍者。



3. 酌:斟酒。



4. 酌者曰「諾」:斟酒的人應答「是」。



5. 皆請舉酒:雙方同時舉起酒杯。



6. 當飲:即將飲酒之時。



7. 皆跪奉觝曰「賜灌」:雙方跪下,奉酒觝(相觸)而致詞「請賜我灌酒」。



8. 勝者跪曰「敬養」:勝者跪下回禮說「恭敬地奉養您」。




3. 白話文


司射舉手宣告說:「請勝方的弟子為敗方斟酒。」斟酒的人答應後開始倒酒。雙方都請求舉杯,準備飲酒時,都跪下奉上酒杯相觸,說:「請您賜我酒。」勝方跪下答道:「我恭敬地奉養您。」


4. 總結


這段描述投壺結束後的飲酒禮儀,勝者以禮相待,敗者以敬受之,體現競技後仍守謙讓與尊敬的精神。


啟示


勝不驕、敗不怨,皆以禮相交,是君子之風。


禮儀不僅在競技中,更在勝負之後顯人品。





十三、


1. 原文


司正曰:「正爵既行,請為勝者立馬。」馬各直其算上。一馬從二馬,以慶。慶禮,曰:「三馬既立,請慶多馬。」賓、主人皆曰:「諾。」正爵既行,請徹馬。


2. 注釋


1. 司正:負責主持比賽規則與秩序的官員。



2. 正爵既行:正式的飲酒禮已完成。



3. 立馬:以木雕馬或象徵物放置於算上,用以記錄勝數。



4. 馬各直其算上:每一「馬」對應勝方所得的算數,直列於其上。



5. 一馬從二馬,以慶:一勝者可加二馬,象徵慶賀。



6. 慶禮:慶賀儀式。



7. 三馬既立,請慶多馬:若立滿三馬,表示勝績顯著,請再舉行加慶之禮。



8. 請徹馬:比賽結束,請撤下象徵勝利的馬。




3. 白話文


司正說:「正式的飲酒禮已行,請為勝者設立象徵勝利的馬。」每匹馬依算數排列,一馬再加二馬,表示慶賀。依禮進行慶典時說:「三馬既立,請再慶多馬。」賓與主人都答:「好。」正式飲酒禮畢,司正又請撤下所立之馬。


4. 總結


此段敘述投壺比賽後的慶賀與獎勵儀式,以「立馬」象徵勝利,強調比賽的禮儀秩序與節度,使娛樂活動仍守禮不失雅。


啟示


禮樂制度中,即便在遊戲中亦重秩序與節制。


勝利應以禮為榮,不可逾禮而驕。


小事見大德,遊戲中的謙敬亦顯人格修養。





十四、


1. 原文


周則復始,既算。算多少,視其坐。


2. 注釋


1. 周則復始:一輪比賽結束後,再重新開始下一輪。



2. 既算:完成計算勝負的算數。



3. 算多少:指各方所得的算數多少,用以分出勝負。



4. 視其坐:根據勝負多寡,調整座次,表示尊卑有序。




3. 白話文


一輪比賽結束後,便重新開始。計算完勝負的算數後,根據所得多少,決定席位的高下。


4. 總結


此段說明投壺比賽的循環與座次安排,透過計算勝負決定座位,寓教於樂,使禮儀秩序滲透於娛樂中。


啟示


遊戲中亦有秩序,體現禮之精神。


勝負非為爭強,而為明禮之序。


從小事可見古人以禮治心的智慧。





十五、


1. 原文


矢八分;堂上七扶,室中五扶,庭中九扶,算長尺二寸。


2. 注釋


1. 矢八分:指投壺所用之箭長度為八分(古制之一分為一定比例,非現代單位)。



2. 堂上七扶:在堂上投壺時,壺與矢相距七扶(古量距離單位)。



3. 室中五扶:在室內投壺時,距離較近,為五扶。



4. 庭中九扶:在庭院投壺時,距離較遠,為九扶。



5. 算長尺二寸:勝負所用之算(籌算)長一尺二寸。




3. 白話文


投壺所用的箭長為八分。若在堂上投壺,距離為七扶;在室中則為五扶;在庭中則為九扶。所用來計算勝負的籌算長度是一尺二寸。


4. 總結


此段明確規定了投壺禮中的距離與器具尺寸,以示禮有法度、行有準繩,體現古人重視度量與規範的精神。


啟示


禮儀之行,貴在有度。


制度之嚴,方能見敬慎之心。


小禮亦具深義,反映秩序與節制的文化核心。





十六、


1. 原文


堂下司正、司射、庭長及冠士立者皆屬賓黨;樂人及童子使者皆屬主黨。降揖其阼階及樂事、皆與射同節。


2. 注釋


1. 司正:主持比賽公正之官。



2. 司射:掌射禮、監投壺之官。



3. 庭長:管理庭中禮儀秩序者。



4. 冠士立者:指在場佩冠而立的士人,為陪賓一方之列。



5. 賓黨:賓客一方之人員。



6. 主黨:主人一方之人員。



7. 降揖其阼階:自堂降下至主位階前行禮。



8. 樂事:指奏樂等禮儀行動。



9. 射同節:投壺之禮與射禮在節奏與禮節上相同。




3. 白話文


堂下的司正、司射、庭長以及佩冠而立的士人都屬於賓客一方;樂人與童子使者則屬於主人一方。當他們下堂行揖禮至主位階前及執行音樂等禮儀時,其節奏與射禮相同。


4. 總結


此段說明投壺禮中賓主雙方人員的分屬與行禮節奏安排,強調儀節分明、角色有序,體現古人於禮儀中秩序與對位的重視。


啟示


禮有定分,貴在明辨賓主。


儀節一致,顯示尊敬與莊重。


行禮之序,乃社交秩序與文化教化之根。





十七、


1. 原文


壺中置小豆,為其矢躍而去也。壺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無去其皮,大七分。


2. 注釋


1. 壺中置小豆:在壺中放入小豆,以防箭矢彈跳飛出。



2. 矢躍而去:指箭矢投入壺中後反彈彈出。



3. 壺去席二矢半:壺與席(投壺者之座)之間的距離為兩矢半長。



4. 柘若棘:指製作箭矢的木材,柘木或棘木。



5. 無去其皮:不剝去樹皮,以保彈性與自然質感。



6. 大七分:箭矢的直徑為七分,屬於中等偏大的尺寸。




3. 白話文


在壺裡放入小豆,是為了防止箭矢投進去後彈跳飛出。壺與坐席的距離約兩矢半長。投壺所用的箭矢以柘木或棘木製成,不剝去樹皮,矢身的粗細為七分。


4. 總結


此段記述投壺禮的具體器具與規格,強調禮制中嚴謹的度量與自然之法,使遊戲兼具文雅與規矩。


啟示


禮重分寸,制度嚴謹。


器具之制,寓教於遊。


古人以小事示大道,凡事皆有法度與節度。





十八、


1. 原文


曾孫侯氏,今日泰射,于一張侯參之曰今日泰射,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處,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則燕則譽。質參既設,執旌既載,大侯既亢,中獲既置。


2. 注釋


1. 曾孫侯氏:指舉行禮儀的貴族後裔。



2. 泰射:盛大的射禮,即射禮中的隆重儀式,兼具禮與樂。



3. 一張侯:指設置一張弓以備射禮,或指設置射侯(靶位)。



4. 四正具舉:四方之正位與儀器皆備齊舉行。



5. 大夫君子:諸位大夫與士君子。



6. 庶士:眾多士階層的參與者。



7. 小大莫處:無論身份高低,皆有其應在之位,無人錯亂失序。



8. 御于君所:在君主所在之處進行儀禮。



9. 以燕以射:以宴樂為先,兼行射禮。



10. 則燕則譽:既宴且譽,以禮樂為榮。



11. 質參既設:射禮所用之標準物已設置完成。



12. 執旌既載:持旌之人已就位。



13. 大侯既亢:主射之侯(靶)已高舉立好。



14. 中獲既置:中靶所得之物已安置妥當。




3. 白話文


曾孫侯氏今天舉行盛大的射禮,於一張設有射侯之場。主持人宣告:「今日行泰射之禮。」四方正位與儀具皆已齊備,大夫與君子,以及眾多士人,無論尊卑大小,各安其位。眾人於君所射禮,以宴樂相伴,既是宴會,又是榮譽。射場所用之標準物皆已設置,持旌者就位,大侯已立於高處,中靶之獲物亦已安放。


4. 總結


此段描寫古代「泰射」儀式開始前的整備情景,強調等級秩序與禮儀完備,體現君臣和諧、文武並重的典禮精神。


啟示


禮儀之備,顯示秩序之嚴。


射禮兼宴樂,寓文於武。


禮制之行,使上下有序,社會和諧。





十九、


1. 原文


壺脰脩七寸,口徑二寸半,壺高尺二寸,容斗五升,壺腹脩五寸。


2. 注釋


1. 壺脰:壺頸部。



2. 脩七寸:頸部長七寸。



3. 口徑二寸半:壺口寬二寸半。



4. 壺高尺二寸:整體高度一尺二寸。



5. 容斗五升:可容納五升容量。



6. 壺腹脩五寸:壺腹長度為五寸。




3. 白話文


壺的頸部長七寸,口寬二寸半;整體高度為一尺二寸,容量約為五升;壺腹的長度為五寸。


4. 總結


此段為投壺所用器具的具體尺寸記載,顯示古人對禮儀器具規制的嚴謹與精確。


啟示


禮器尺寸有定,顯示制度之嚴。


規範明確,乃禮之本。


細節之中見文明之精。





二十、


1. 原文


弓既平張,四侯且良,決拾有常,既順乃讓,乃揖乃讓,乃隮其堂,乃節其行,既志乃張,射夫命射,射者之聲,獲者之旌,既獲卒莫。


2. 注釋


1. 弓既平張:弓已張開而調勻。



2. 四侯且良:四個射侯(射的目標)都設得恰當。



3. 決拾有常:取箭、發箭皆有定法。



4. 既順乃讓:射中者不矜自喜,禮讓於人。



5. 乃揖乃讓:作揖相讓,示禮而不爭。



6. 乃隮其堂:登上堂上,行射禮之正位。



7. 乃節其行:舉止有節,不亂不急。



8. 既志乃張:心志既定,然後張弓射之。



9. 射夫命射:司射者下令行射。



10. 射者之聲:射者應聲而發箭。



11. 獲者之旌:中者得旗以表榮。



12. 既獲卒莫:射畢而禮成,眾人退席。




3. 白話文


弓已張平,射侯設置得宜,取箭、發射都有一定之法。射者動作順暢,態度謙讓,行禮作揖而不爭。然後登堂行禮,舉止有節,心志專注而後張弓。司射者下令開始,射者依令而射,中者受旗為榮,射禮完成,眾人退畢。


4. 總結


此段描寫古代射禮之過程,從備弓、設侯、取箭到發射、行禮、頒榮,皆有嚴謹秩序,顯示射禮不僅重技巧,更重禮儀與德行。


啟示


行事須有法度與節制,方能顯德。


勝不驕、敗不餒,禮讓為先。


專志而行,動作雖武而心守於禮,方為真正的君子之射。





二一、


1. 原文


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歌鹿鳴、貍首、鵲巢、采蘩、采蘋、伐檀、白駒、騶虞,八篇廢不可歌;七篇商齊,可歌也;三篇閒歌。史辟、史義、史見、史童、史謗、史賓、拾聲、叡挾。


2. 注釋


1. 凡雅二十六篇:指《詩經》中的《小雅》與《大雅》共二十六篇。



2. 可歌:可用於宴饗、射禮時歌唱。



3. 鹿鳴、貍首、鵲巢、采蘩、采蘋、伐檀、白駒、騶虞:皆為《小雅》中的篇名,用於宴饗之樂。



4. 八篇廢不可歌:指內容或用途不合禮樂者,不用於正式歌唱。



5. 商齊:以商音與齊音歌唱的樂曲,為宮廷宴饗之用。



6. 閒歌:間雜於正式禮樂之間的歌,可用以調節氣氛。



7. 史辟、史義、史見、史童、史謗、史賓、拾聲、叡挾:皆為掌樂之史官或樂工的名稱,分掌記錄、奏樂、歌唱、節聲等事。




3. 白話文


《雅》共二十六篇,其中八篇可在宴會上歌唱,如《鹿鳴》《貍首》《鵲巢》《采蘩》《采蘋》《伐檀》《白駒》《騶虞》。另有八篇內容廢止,不可歌唱。七篇以商音、齊音為調,可歌之。另有三篇為閒歌,用以間奏。當時有多位史官與樂師,如史辟、史義、史見、史童、史謗、史賓、拾聲、叡挾,各司其職,以掌禮樂之事。


4. 總結


此段記述《詩經·雅》之篇章分類與在射禮、宴饗中之用途,並列出掌管音樂禮儀者之名,顯示周代禮樂制度嚴整,分工細密,詩與樂相輔以化人心、正風俗。


啟示


禮樂制度不僅為儀式之用,更為教化之道。


詩可言志,樂可和心,合而行之,乃禮之極致。


君子應識文以知禮,明樂以養德,從中體悟中庸之和。





二二、


1. 原文


魯命弟子辭曰:「無荒、無傲、無倨立、無踰言。若是者,有常爵。嗟爾不寍侯,為爾不朝於王所,故亢而射女,強食食,詒爾曾孫侯氏百福。」


2. 注釋


1. 魯命弟子辭:指魯國在射禮中所命弟子所陳之辭。



2. 無荒、無傲、無倨立、無踰言:告誡弟子射禮時要端莊恭敬,不可怠慢、傲慢、站姿不敬、言語逾禮。



3. 有常爵:指能守禮者,得以保其應得之爵位與榮譽。



4. 嗟爾不寍侯:「嗟」為感歎語;「不寍」指不安、不得志;「侯」指受封之諸侯。此句為對其的感歎或警語。



5. 不朝於王所:指諸侯未按禮節朝見天子。



6. 亢而射女:「亢」意為高傲;「射女」即對其進行射禮懲戒之意。



7. 強食食:指強自為食,意謂自享成果或責罰自取。



8. 詒爾曾孫侯氏百福:「詒」為遺留、賜予;此句意為願將百福留給後代侯氏子孫。




3. 白話文


魯國所命弟子在射禮中宣誓說:「不可荒怠、不可傲慢、不可倨立、不可言語越禮。能如此者,便可長享其爵位。唉!你這不得安寧的諸侯啊,因你不朝見天子,所以高傲地被射禮所懲。願你能警醒自修,強自克制,使你的後代侯氏子孫得享百福。」


4. 總結


此段為魯國射禮中的誡辭,用以勸誡弟子與諸侯守禮謙恭,不可傲慢怠慢。射禮不僅為技藝之競,更為道德之教,藉以彰顯尊卑有序、德行為本的禮治精神。


啟示


禮儀之本在於敬,不在於形。


傲慢與怠惰皆傷德行,應以謙恭自持。


禮教之設旨在化人,能守禮者,福澤可傳後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8會員
656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2
二一、 1. 原文 內袒入門而右,以聽事也。 2. 注釋 1. 內袒:指脫去一邊衣袖,袒露右臂,表示恭敬與服從的姿態。 2. 入門而右:進入大門後向右轉。 3. 以聽事也:表示為了聽候命令或處理政事。 3. 白話文 進入門內時袒露右臂,
2025/10/22
二一、 1. 原文 內袒入門而右,以聽事也。 2. 注釋 1. 內袒:指脫去一邊衣袖,袒露右臂,表示恭敬與服從的姿態。 2. 入門而右:進入大門後向右轉。 3. 以聽事也:表示為了聽候命令或處理政事。 3. 白話文 進入門內時袒露右臂,
2025/10/22
一、 1. 原文 古者聖王昭義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上下,然後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 2. 注釋 1. 昭義:顯明禮義,使人清楚了解應有的倫理與秩序。 2. 別貴賤:區分尊貴與卑賤的等級。 3. 序尊卑:排列君臣、父子、長幼等尊卑之分。
2025/10/22
一、 1. 原文 古者聖王昭義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上下,然後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 2. 注釋 1. 昭義:顯明禮義,使人清楚了解應有的倫理與秩序。 2. 別貴賤:區分尊貴與卑賤的等級。 3. 序尊卑:排列君臣、父子、長幼等尊卑之分。
2025/10/19
十六、 1. 原文 成湯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為君臣上下之節,殷民更服,近者說,遠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視。 2. 注釋 1. 成湯卒崩:商湯去世。 2. 殷德小破:商朝的德政稍有衰敗。 3. 二十有二世:經過二十
2025/10/19
十六、 1. 原文 成湯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為君臣上下之節,殷民更服,近者說,遠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視。 2. 注釋 1. 成湯卒崩:商湯去世。 2. 殷德小破:商朝的德政稍有衰敗。 3. 二十有二世:經過二十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元代龍泉窯外銷陶瓷的特徵及製作工藝,從歷史演變和技術特點進行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元代龍泉窯外銷陶瓷的特徵及製作工藝,從歷史演變和技術特點進行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少時不知謙與讓,意氣風發。 鋒芒出鞘,刀留影,劍挽花。 是非對錯恩仇,不聞也不問; 善惡正邪忠奸,不辨亦不分。 入江湖,百門百派百招百式; 鎮天下,無形無意無我無敵。 寂寞、還自負,猶妄與天爭, 覆手欲收穹中日,遙不可及。 刀撼山不動,刃鋒尖背俱毀; 劍出水自流,衣髮鞋襪盡濕。
Thumbnail
少時不知謙與讓,意氣風發。 鋒芒出鞘,刀留影,劍挽花。 是非對錯恩仇,不聞也不問; 善惡正邪忠奸,不辨亦不分。 入江湖,百門百派百招百式; 鎮天下,無形無意無我無敵。 寂寞、還自負,猶妄與天爭, 覆手欲收穹中日,遙不可及。 刀撼山不動,刃鋒尖背俱毀; 劍出水自流,衣髮鞋襪盡濕。
Thumbnail
本日籤詩:乾隆遊江南 「長江浪靜與波平,買桌而今可進行。必有貴人相援助,何愁到處不歡迎。」 籤詩故事:       這首籤詩的故事,說的是一位皇帝的故事。這位皇帝,在古裝劇中是很受歡迎的角色,有許多戲劇,不是找他當第一男主角,不然就是拜託他當最重要的男配角。只是要跟他有關的新聞,大家都非常
Thumbnail
本日籤詩:乾隆遊江南 「長江浪靜與波平,買桌而今可進行。必有貴人相援助,何愁到處不歡迎。」 籤詩故事:       這首籤詩的故事,說的是一位皇帝的故事。這位皇帝,在古裝劇中是很受歡迎的角色,有許多戲劇,不是找他當第一男主角,不然就是拜託他當最重要的男配角。只是要跟他有關的新聞,大家都非常
Thumbnail
古埃及可愛的有腳陶碗,約西元前3700-3450年...
Thumbnail
古埃及可愛的有腳陶碗,約西元前3700-3450年...
Thumbnail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八佾第三)。  『禘(dì)』是古代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典禮,非常隆重。繼位時必須搞一次,然後,隔五年搞一次。孔子對當時的禘禮十分不滿,以至於不想全程觀看魯國國君舉行的禘禮。看個頭,看完開頭的祭酒,後面的就不想看了,扭頭
Thumbnail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八佾第三)。  『禘(dì)』是古代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典禮,非常隆重。繼位時必須搞一次,然後,隔五年搞一次。孔子對當時的禘禮十分不滿,以至於不想全程觀看魯國國君舉行的禘禮。看個頭,看完開頭的祭酒,後面的就不想看了,扭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