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閒(二)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十六、


1. 原文


成湯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為君臣上下之節,殷民更服,近者說,遠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視。


2. 注釋


1. 成湯卒崩:商湯去世。



2. 殷德小破:商朝的德政稍有衰敗。



3. 二十有二世:經過二十二代之後。



4. 武丁:商王武丁,成湯之後的聖君。



5. 開先祖之府:開啟先王典籍或祖廟之藏府。



6. 取其明法:採取祖先留下的明智法則。



7. 君臣上下之節:治理國家、規範上下尊卑的制度。



8. 殷民更服:商人重新歸順。



9. 近者說,遠者至:近者欣悅歸附,遠方之人也前來朝貢。



10. 粒食之民昭然明視:天下百姓清明快樂,政治開明。




3. 白話文


商湯去世後,商朝的德政稍有衰敗。經過二十二代,武丁登上王位。他開啟先祖的典籍,取用祖先明智的法則,作為君臣上下之間的規範。於是商人重新歸心,近者喜悅,遠方的人也前來歸附。天下百姓生活安樂清明,政治再度光明。


4. 總結


此段描寫武丁繼位後復興殷德,追本溯源,重修祖制,使天下再度太平,百姓和樂。


啟示


聖君能以祖訓為鑑,則國可再興。


明法正節,則上下有序,民自安定。


修德繼志,方能恢復治道,使人心歸附。





十七、


1. 原文


武丁卒崩,殷德大破,九世,乃有末孫紂即位。紂不率先王之明德,乃上祖夏桀行,荒耽於酒,淫泆於樂,德昏政亂,作宮室高臺汙池,土察,以為民虐,粒食之民忽然幾亡。


2. 注釋


1. 武丁卒崩:商王武丁去世。



2. 殷德大破:商朝的德政大敗、道德衰亡。



3. 九世:經過九代之後。



4. 末孫紂即位:最後的子孫紂王登基。



5. 不率先王之明德:不遵循先王的光明德政。



6. 上祖夏桀行:效法夏桀的暴行。



7. 荒耽於酒:沉迷於飲酒作樂。



8. 淫泆於樂:荒淫放蕩於音樂與女色之中。



9. 德昏政亂:道德昏亂,政治敗壞。



10. 作宮室高臺汙池:興建奢華宮殿、高臺與水池。



11. 土察:奢侈勞民之土工。



12. 以為民虐:以此虐待百姓。



13. 粒食之民忽然幾亡:百姓生活困苦,幾乎滅亡。




3. 白話文


武丁去世後,殷朝的德政大敗。經過九代之後,最後一位後裔紂王登基。他不遵循先王的光明德行,反而效法夏桀的暴虐之道,沉迷於酒色與享樂之中,道德敗壞、政事混亂。他築造豪華宮殿、高臺與深池,勞役百姓,以致百姓困苦難生,天下幾乎滅亡。


4. 總結


此段記述紂王敗德亂政,重蹈夏桀覆轍,使殷德崩潰、百姓塗炭,國運至此將亡。


啟示


君若失德,天下必亂。


荒淫無度,乃亡國之徵。


以民為本者國存,以民為虐者國亡。





十八、


1. 原文


乃有周昌霸,諸侯佐之。紂不說諸侯之聽於周昌,乃退伐崇許魏,以客事天子。文王卒受天命,作物配天,制無用,行三明,親親尚賢。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


2. 注釋


1. 周昌霸:指周文王昌,起而稱霸。



2. 諸侯佐之:諸侯輔助他。



3. 紂不說:紂王不高興。



4. 聽於周昌:諸侯聽從周文王。



5. 退伐崇許魏:紂王退而攻打崇、許、魏等國,以分諸侯之勢。



6. 以客事天子:文王以臣子之禮事紂。



7. 文王卒受天命:最終文王承受上天的命運。



8. 作物配天:制定制度、順應天意。



9. 制無用:制禮作樂,去除無益之事。



10. 行三明:行「明德、明法、明政」三者。



11. 親親尚賢:親愛親族,尊崇賢人。



12. 民明教:人民受教化而明理。



13. 通于四海:教化流布四方。



14. 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四方遠國皆歸服。




3. 白話文


於是有周文王昌興起,諸侯都輔助他。紂王見諸侯聽從周文王而不悅,便退而攻打崇、許、魏等國,用以削弱諸侯之勢。文王仍以臣子之禮侍奉紂王,最終上天將命運交予他,使其承天而治。他制定制度以順應天意,去除無用之政,實行三明之道,親愛宗族,尊賢重士。於是人民受教化而通達理義,天下四海皆受其德化,連遠方的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之地也前來歸服。


4. 總結


此段描寫周文王以德化人,承受天命,代商而興,四方來服,為天下立下太平之基。


啟示


以德服人者,天命歸之。


君子行明德,則民自化。


天命非強取,乃積德所感。





十九、


1. 原文


君其志焉,或徯將至也。


2. 注釋


1. 君其志焉:君主當立定其志,堅守道義。



2. 或徯將至也:「或」表示或許,「徯」即「待」,意為等待;「將至」指將要到來。整句意為或許所期盼的人或天命即將到來。




3. 白話文


君主只要堅定志向,守持正道,或許所等待的天命或助力即將到來。


4. 總結


此句為勸君守志之言,意在提醒為政者:只要堅守道德,不失其志,天命與賢才終將應時而至。


啟示


志定則事成,德厚則天助。


成大業者,常須守道以待時。





二十、


1. 原文


公曰:「大哉,子之教我政也;列五王之德,煩煩如繁諸乎!」


2. 注釋


1. 大哉:感嘆語,表示讚歎之深。



2. 子之教我政也:指老師教我治理國政之道。



3. 列五王之德:指孔子列舉堯、舜、禹、湯、文王五位聖王之德行。



4. 煩煩如繁諸乎:「煩煩」指詳盡不倦,「繁諸」即繁多的樣子,用以形容言教之豐富而詳盡。




3. 白話文


魯公說:「偉大啊!你教我治政之道,陳述五位聖王的德行,詳盡周密,真是繁盛有如萬物叢生啊!」


4. 總結


魯公讚歎孔子治政之教深廣詳盡,能以歷代聖王為鑑,使人明白治道之精義。


啟示


為政之學需廣取聖賢以為師。


教導之道貴在詳明,使人可循而行。





二一、


1. 原文


子曰:「君無譽臣,臣之言未盡,請盡臣之言,君如財之。」曰:「於此有功匠焉、有利器焉、有措扶焉,以時令其藏必周密。發如用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可以事親,可以事君;可用于生,又用之死。吉凶並興,禍福相生,卒反生福,大德配天。」


2. 注釋


1. 君無譽臣:君主不宜過早讚美臣子。



2. 臣之言未盡:臣子的話尚未說完。



3. 君如財之:希望君王能珍視(臣之言)如寶。



4. 功匠:有才能的工匠,比喻有治國之才者。



5. 利器:鋒利的器具,比喻有用之才。



6. 措扶:安排扶助,指輔助之法。



7. 藏必周密:收藏必當周密,喻用人宜慎。



8. 發如用之:一旦啟用,便能發揮其功效。



9. 知古察今:通曉古事,明察今理。



10. 事親事君:能盡孝於親,盡忠於君。



11. 用于生、用之死:在生能用,死後猶可垂法。



12. 吉凶並興,禍福相生:吉與凶、禍與福交替互生。



13. 卒反生福:最終可轉禍為福。



14. 大德配天:崇高的德行可與天道相合。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王不應過早稱讚臣子,我的話還未說完,請容我說盡,願君王珍重這番話。」他又說:「這其中有如能工巧匠般的人才,有如鋒利器具般的利器,也有能安排扶助之人。若能依時而慎密收藏,待到啟用之時,必能顯其功效。能以此知古察今,既能事奉父母,又能事奉君王;在人生中能用,至死猶能垂範。吉與凶、禍與福總是相伴而生,最終能化凶為吉、轉禍為福,這樣的至德可與天道相合。」


4. 總結


孔子勸君王慎於讚譽,待臣言盡而後斷;又以比喻說明用人如藏寶,慎密而後能久;德行通於古今,則足以化禍為福,與天道同運。


啟示


君主當慎於稱讚與任用,不可倉促。


德行深厚者,能通古今、化凶為吉。


為政與用人之道,在於藏密而發時,應天而行。





二二、


1. 原文


公愀然其色曰:「難立哉!」

子曰:「臣願君之立知如以觀聞也;時天之氣,用地之財,以生殺於民,民之死不可以教。」


2. 注釋


1. 愀然其色:神情嚴肅,面色改變。



2. 難立哉:感嘆治理天下、立身行道之難。



3. 立知:建立明智之見。



4. 以觀聞:以見聞來觀察判斷。



5. 時天之氣:察天時之變化。



6. 用地之財:善用地利資源。



7. 以生殺於民:以天時地利而決定民之生死。



8. 民之死不可以教:人民若已受害喪生,則再無可教化之地。




3. 白話文


公容色嚴肅地說:「立身治政真是困難啊!」

孔子說:「臣願君王建立明智之知,如以觀察見聞那般清晰。能順應天時之氣,運用地利之財,調理萬民之生養與刑罰。若民已因政失而死,則再不能教化矣。」


4. 總結


孔子以敬言勸君,治國須明察天時地利,審慎行政,使民得生養;若失其道致民死亡,則教化無由而行。


啟示


治政當順天應地,明察時勢。


政失害民,則道德與教化俱亡。


仁政之本,在於護生養民,而非刑殺。





二三、


1. 原文


公曰:「我行之,其可乎?」

子曰:「唯此在君。君曰足,臣恐其不足;君曰不足,臣則曰足。舉其前必舉其後,舉其左必舉其右。君既教矣,安能無善。」


2. 注釋


1. 行之:實行、推行(所言之道)。



2. 唯此在君:全憑君主自身意志與實踐。



3. 君曰足,臣恐其不足:君若自滿,臣應警惕其不足。



4. 君曰不足,臣則曰足:君若自省謙遜,臣則勸之知足。



5. 舉其前必舉其後:舉薦一人,必顧及其所連帶之人。



6. 舉其左必舉其右:舉一方人事,必兼顧平衡對應之處。



7. 君既教矣:君既能教導、審度是非。



8. 安能無善:怎會沒有善政與良效。




3. 白話文


公問道:「若我依此而行,可行否?」

孔子說:「這全在君主自己。君若自以為足,臣子應當憂其不足;君若知不足,臣子則當說其已有之足。舉薦一人,必顧及其後者;舉一方事,必兼顧另一方。君若能如此施教導,怎會沒有善政與好結果呢?」


4. 總結


孔子勸君以謙虛為本,戒滿而守不足,兼顧全局,廣納忠言,則政教可善。


啟示


君子行事當知進退有度,滿招損、謙受益。


政務需兼聽並觀,避免偏頗。


真正的善政出於君主能自省、能受諫。





二四、


1. 原文


公吁焉其色曰:「大哉,子之教我制也。政之豐也,如木之成也。」


2. 注釋


1. 吁焉其色:神情感嘆的樣子,表示欽佩與驚歎。



2. 制:制度、法度。



3. 政之豐也:政治的完備、治理之盛。



4. 如木之成也:比喻政事之發展有根有枝,條理分明,如樹木自然成長茂盛。




3. 白話文


公感歎地說:「偉大啊!先生教我立制度之道。這政治的完備,就像樹木成長茂盛一樣自然而充實。」


4. 總結


君主讚歎孔子所講的治政之道,認為政治之道如同樹木成長,有根有本,方能繁榮昌盛。


啟示


政治之治應有根有枝,制度為本。


德治與法度並行,方能使國家自然而成。


真正的善政非倉促而就,而是如樹成長,循序漸進、厚積而發。





二五、


1. 原文


子曰:「君知未成,言未盡也。凡草木根鞁傷則枝葉必偏枯,偏枯是為不實。穀亦如之,上失政、大及小人畜穀。」


2. 注釋


1. 君知未成:君主的理解尚未完全成熟。



2. 言未盡也:我(臣)的話還沒有說完。



3. 根鞁傷:植物根部若受損。



4. 偏枯:一側枯萎。



5. 不實:結果不充實。



6. 上失政:在上者治理失當。



7. 大及小人畜穀:災禍由上及下,連庶民與畜養穀物者皆受其害。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主的認知還沒有完全成熟,我的話也還沒說完。凡是草木,如果根部受到損傷,那枝葉一定會偏枯,一邊枯萎就不能結果實。穀物也一樣,若上位者失政,災禍便會波及百姓與所養之物,連糧食都受損。」


4. 總結


孔子以草木為喻,指出政教之本如同根之於樹,若根傷則枝葉不茂,政失則民不安。治理之道必從根本修明,使上正則下和。


啟示


君主應以德為本,政教正則天下安。


施政若失其本,百姓與民生皆受害。


治國如養樹,根本未固,枝葉難榮。





二六、


1. 原文


公曰:「所謂失政者,若夏商之謂乎?」

子曰:「否,若夏商者,天奪之魄,不生德焉。」


2. 注釋


1. 失政:治理失當,政治敗壞。



2. 若夏商之謂乎:是否指夏、商兩朝的亡國之事。



3. 天奪之魄:上天奪去其國運與精神。



4. 不生德焉:因此再無德可生,無法振作。




3. 白話文


公問道:「您所說的失政,是像夏、商那樣的情形嗎?」

孔子回答:「不是。像夏、商那樣,是天奪其魄,已無生德之機,不是一般的失政。」


4. 總結


孔子指出,「失政」只是人事上的失誤,而夏商之亡則是天命已絕,非人力所及。


啟示


政治失誤可由人補救,天命已絕則無可為。


君主當警惕於「失政」之前,以德守位。


天命與人事相應,德衰則命危。





二七、


1. 原文


公曰:「然則何以謂失政?」

子曰:「所謂失政者:疆蔞未虧,人民未變,鬼神未亡,水土未絪;糟者猶糟,實者猶實,玉者猶玉,血者猶血,酒者猶酒。優以繼愖,政出自家門,此之謂失政也。非天是反,人自反。臣故曰君無言情於臣,君無假人器,君無假人名。」

公曰:「善哉!」


2. 注釋


1. 疆蔞未虧:疆界與城郭尚未損壞。



2. 人民未變:百姓尚未改變風俗或叛離。



3. 鬼神未亡:祭祀之禮尚存,信仰未失。



4. 水土未絪:自然條件未壞。



5. 糟者猶糟,實者猶實:萬物本質未變,事物仍依常態運行。



6. 優以繼愖:「優」指懈怠;「愖」指憂慮,意為因懈怠導致政務錯亂。



7. 政出自家門:政令不公,僅由私人決斷。



8. 非天是反,人自反:不是天命背離,而是人自取敗。



9. 君無言情於臣:君主不應憑私情而任用臣下。



10. 君無假人器,君無假人名:君主不可將權力與名位假借於不當之人。




3. 白話文


公問道:「那麼,什麼才叫做失政呢?」

孔子回答:「所謂失政,是在國土還安、百姓未變、祭祀不廢、自然無災之時,萬物依舊正常——糟還是糟,實還是實,玉仍是玉,血仍是血,酒仍是酒——卻因君主懈怠、政務亂行,使政治出於私門,這才叫失政。這不是天的錯,而是人自己造成的錯。

因此我說:君主不可以私情待臣,不可假人以權,不可假人以名。」

公說:「說得好啊!」


4. 總結


孔子指出,「失政」並非天災或命絕之象,而是在人事安定時因私情、懈怠、濫權所致。


啟示


國未亂而政先失,是人主最大的隱患。


君子治國當公正,不可以私廢公。


天命不奪人志,敗政多由人心先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8會員
655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9
一、 1. 原文 公曰:「今日少閒,我請言情於子。」 子愀焉變色,遷席而辭曰:「君不可以言情於臣,臣請言情於君,君則不可。」 2. 注釋 1. 少閒:稍有空閒。 2. 言情:談論感情之事,指談論私情、個人情感。 3. 愀焉變色:神情肅然,臉色改變,表示嚴
2025/10/19
一、 1. 原文 公曰:「今日少閒,我請言情於子。」 子愀焉變色,遷席而辭曰:「君不可以言情於臣,臣請言情於君,君則不可。」 2. 注釋 1. 少閒:稍有空閒。 2. 言情:談論感情之事,指談論私情、個人情感。 3. 愀焉變色:神情肅然,臉色改變,表示嚴
2025/10/17
一、 1. 原文 公曰:「用兵者,其由不祥乎?」 2. 注釋 1. 用兵:指發動戰爭或使用軍事力量。 2. 不祥:指兇惡、不吉利,暗指戰爭帶來的災禍與禍患。 3. 由:意為「原因」、「所起之處」。 3. 白話文 公問道:「發動戰爭這件事
2025/10/17
一、 1. 原文 公曰:「用兵者,其由不祥乎?」 2. 注釋 1. 用兵:指發動戰爭或使用軍事力量。 2. 不祥:指兇惡、不吉利,暗指戰爭帶來的災禍與禍患。 3. 由:意為「原因」、「所起之處」。 3. 白話文 公問道:「發動戰爭這件事
2025/10/16
一、 1. 原文 公曰:「寡人欲學小辨,以觀於政,其可乎?」 子曰:「否,不可。社稷之主愛日,日不可得,學不可以辨。是故昔者先王學齊大道,以觀於政。天子學樂辨風,制禮以行政;諸侯學禮辨官政以行事,以尊天子;大夫學德別義,矜行以事君;士學順,辨言以遂志;庶人聽長辨禁,農以力行。如此,猶恐
2025/10/16
一、 1. 原文 公曰:「寡人欲學小辨,以觀於政,其可乎?」 子曰:「否,不可。社稷之主愛日,日不可得,學不可以辨。是故昔者先王學齊大道,以觀於政。天子學樂辨風,制禮以行政;諸侯學禮辨官政以行事,以尊天子;大夫學德別義,矜行以事君;士學順,辨言以遂志;庶人聽長辨禁,農以力行。如此,猶恐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繼隋末農民起義,李唐一統天下,更發生了爭儲兵變:六四玄武門之變。 然後,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我們將要正式展開關於唐朝的旅程!
Thumbnail
繼隋末農民起義,李唐一統天下,更發生了爭儲兵變:六四玄武門之變。 然後,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我們將要正式展開關於唐朝的旅程!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陸西星《封神演義》全書有四百多個人物,以下把有名有姓的人物儘量羅列。
Thumbnail
陸西星《封神演義》全書有四百多個人物,以下把有名有姓的人物儘量羅列。
Thumbnail
敗莠今除明萌露 山崩林毀世紀復 道德喪萬劫輪迴 小室哲齋心適如
Thumbnail
敗莠今除明萌露 山崩林毀世紀復 道德喪萬劫輪迴 小室哲齋心適如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韓同年新居餞韓西迎家室戲贈(837年) 唐 · 李商隱 七言律詩引用典故:四愁 籍籍征西萬戶侯,新緣貴婿起朱樓。 一名我漫居先甲,千騎君翻在上頭。 雲路招邀迴綵鳳,天河迢遰笑牽牛。 南朝禁臠無人近,瘦盡瓊枝詠四愁。 白話講解: 李商隱與同年兼好友韓瞻間的佳話,李商隱祝賀好友新婚,借此
Thumbnail
韓同年新居餞韓西迎家室戲贈(837年) 唐 · 李商隱 七言律詩引用典故:四愁 籍籍征西萬戶侯,新緣貴婿起朱樓。 一名我漫居先甲,千騎君翻在上頭。 雲路招邀迴綵鳳,天河迢遰笑牽牛。 南朝禁臠無人近,瘦盡瓊枝詠四愁。 白話講解: 李商隱與同年兼好友韓瞻間的佳話,李商隱祝賀好友新婚,借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