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本命

更新 發佈閱讀 22 分鐘

一、


1. 原文


子曰:「夫易之生,人、禽、獸、萬物昆蟲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飛或行,而莫知其情;惟達道德者,能原本之矣。」


2. 注釋


1. 易之生:指《易經》所述天地之生成與變化之理。



2. 人、禽、獸、萬物昆蟲:指一切有生命之存在。



3. 各有以生:各自依循其理而得生。



4. 奇、偶:象徵陰陽二氣之分,奇為陽,偶為陰。



5. 莫知其情:一般人難以洞察其中本質。



6. 達道德者:通曉天道人德之人。



7. 原本之矣:能追溯其根源,明其所以然。




3. 白話文


孔子說:「《易經》的生成之理,使人、鳥獸、萬物、昆蟲皆各依其道而生,有的奇,有的偶,有的能飛,有的能行,但人多不能明白其中的真情。唯有通達道德之人,才能追溯其根本之理啊。」


4. 總結


此章闡述萬物雖異,其理一也,皆出於陰陽變化之道。唯通達天理與德性者,能明其根源而不惑於表象。


啟示


萬物雖形殊而理同,皆出於天地之道。


學者當修德以悟理,方能窮天人之本。


理解萬物之生,須由「道德」以貫通自然與人心。





二、


1. 原文


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


2. 注釋


1. 天一、地二、人三:天以「一」為數,地以「二」為數,人以「三」為數,象徵天地人三才之序。



2. 三三而九:三乘三得九,表示天地人三才交互而生之數。



3. 九九八十一:九乘九得八十一,象徵天地人之道極而成。



4. 一主日:以「一」為主宰之數,指日之始源。



5. 日數十:日以十為一週期,象徵圓滿之數。



6. 人十月而生:人自懷胎至出生約十月,合乎天地之數理。




3. 白話文


天以一為始,地以二為次,人以三為貴。三乘三得九,九乘九為八十一,這是天地人三才相生的極數。「一」主宰於日,而日以十為其數,所以人從懷胎到出生需十個月,順合天地之理。


4. 總結


此段以數理象徵天地人之生成關係,說明人之生,順應天數與地理,為自然之道之成就。


啟示


天地之數有序,人亦應順其理以生。


萬物之成,皆本於陰陽三才之和合。


理解天地人之數,可見自然之秩序與生命之道。





三、


1. 原文


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


2. 注釋


1. 八九七十二:八乘九得七十二,為偶數之極,象徵陰之成數。



2. 偶以承奇:偶數承接奇數而運行,象徵陰陽互根相生。



3. 奇主辰:奇數主掌時間的節律與天辰之動。



4. 辰主月:辰象徵時間,主導月之盈虧循環。



5. 月主馬:以月為馬之生化之本,言馬受月氣而生。



6. 馬十二月而生:馬之孕期滿十二月,合於陰陽之數與時運之理。




3. 白話文


八乘九得七十二,是偶數之極,表示陰氣的充盛。陰以承陽而成運行,陽為奇數,主導天辰之運轉;辰又主月的盈虧變化,而月又主馬的生育之氣,因此馬要經十二個月才會生下。


4. 總結


此段以陰陽奇偶之數推演萬物生化之理,指出馬的孕期合乎天地陰陽循環的自然節奏。


啟示


陰陽互承,萬物依數運行,生育亦順天道。


自然界之理皆有節度,生時與成時各有定數。


理解數理與陰陽,可窺天地運化之微妙規律。





四、


1. 原文


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


2. 注釋


1. 七九六十三:七乘以九得六十三,古人以數象天道與物性之理。



2. 三主斗:「三」為陽數,主北斗星。



3. 斗主狗:北斗為天之樞機,主掌萬物之氣,古人認為狗的性命受北斗主宰。



4. 故狗三月而生:推天數以應物性,認為狗在三月繁育,是天道所定。




3. 白話文


七乘九是六十三,數三屬於北斗星,北斗主管狗的氣運,因此狗在三月出生。


4. 總結


此段以天數推演萬物生成之理,將數象、星辰與動物生命週期相連。古人以數理觀察天地萬物的秩序,認為生育與天道相應。


啟示


以數推理,寓理於象,顯示古人觀天察地、以理推物的智慧。


強調萬物皆有其時,順應自然可長養生機。





五、


1. 原文


六九五十四,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2. 注釋


1. 六九五十四:六乘以九得五十四,象徵陰陽合數之理。



2. 四主時:「四」代表四時,春夏秋冬之循環。



3. 時主豕:四時化育萬物,其中氣候與節律主豕之生育。



4. 故豕四月而生:依天時而生,豕(豬)在四月繁育,順應陰陽之氣。




3. 白話文


六乘九是五十四,四象徵四季,四季掌管時間,而時間主宰豬的氣運,所以豬在四月出生。


4. 總結


此言以數理與時序推測物性之生,認為萬物生育各應天時。豕得四時之氣而生於四月,顯示天地運行自有定理。


啟示


強調「天時」與「生理」的契合,萬物皆依自然節律而生。


人若順時而動、應理而行,則可合乎天地之道。





六、


1. 原文


五九四十五,五主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


2. 注釋


1. 五九四十五:五乘九得四十五,象徵五行之中氣與生成之數。



2. 五主音:「五」對應五音(宮、商、角、徵、羽),象徵聲律與生氣。



3. 音主猿:猿性善鳴,通於聲音之氣,故歸於「音」。



4. 故猿五月而生:猿與聲氣相應,其生育應於五月之陽氣盛時。




3. 白話文


五乘九是四十五,五對應音律,音象徵聲氣,而猿屬於聲音之靈敏者,所以猿在五月出生。


4. 總結


此句以數理配五音,推物之性。猿因善鳴,應音而生於五月,順合天地之氣運。


啟示


萬物各有性質,與天地之數相應而生。


順理而觀,可知自然萬象皆有節度與理則。





七、


1. 原文


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禽鹿,故禽鹿六月而生也。


2. 注釋


1. 四九三十六:四乘九得三十六,象徵四時循環、陰陽交替之數。



2. 六主律:「六」對應律呂之「律」,主調節氣候與聲律之節。



3. 律主禽鹿:禽與鹿皆感於節律之氣而動,應和於天地之律。



4. 故禽鹿六月而生也:禽獸感應天地氣節,在六月陽氣充盈時繁生。




3. 白話文


四乘九等於三十六,六對應律呂之氣,律掌天地節律,而禽與鹿順應節律而動,因此禽鹿在六月出生。


4. 總結


以數理配律呂,示禽鹿感應天地之節氣而生。萬物皆順時而化,應天而動,顯示自然之和諧秩序。


啟示


天地有節,萬物因律而生。


明天地之節律,可知萬物生育之時機與理。





八、


1. 原文


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2. 注釋


1. 三九二十七:三乘九得二十七,為陰陽變化之數。



2. 七主星:「七」應於天星之數,主宰天象運行。



3. 星主虎:虎象徵威猛,與天象中剛烈之氣相應。



4. 故虎七月而生:虎感天星之氣而化生於七月。




3. 白話文


三乘九得二十七,七對應天星的數,星象主虎之氣,故虎在七月出生。


4. 總結


以天星之數配虎之性,示天象與萬物相感而生。自然之理,陰陽運行不息,萬物各應其時。


啟示


天地星辰皆有定序,萬物依節而生。


理解天道運行,可見萬物生化之因。





九、


1. 原文


二九十八,八主風,風主蟲,故蟲八日化也。


2. 注釋


1. 二九十八:二乘九得十八,為陰陽化合之數。



2. 八主風:八對應於風之數,主氣之動與變化。



3. 風主蟲:風氣流動,萬物感氣而生,蟲由風氣所化。



4. 故蟲八日化也:故蟲類感風氣而化生於八日之內。




3. 白話文


二乘九得十八,八象徵風氣,風主萬物之動與生化,蟲因此感受風氣而在八日內化生。


4. 總結


以風為化氣,蟲類得之而生,顯示陰陽與氣運相感之理。


啟示


萬物皆因氣動而生,風為生化之始。


理解自然氣運,可知生命生成之奧。





十、


1. 原文


其餘各以其類。


2. 注釋


1. 其餘:指前文所列之外的萬物。



2. 各以其類:各依照自身的性質與類別而生成。




3. 白話文


其餘的萬物都依照自己的種類與性質而生長化成。


4. 總結


此句總括萬物生成之理,說明自然依其類而生,各有其道。


啟示


萬物皆循其理而生,不可亂其序。


明白「各以其類」之理,能順應自然而不違其道。





十一、


1. 原文


鳥魚皆生於陰而屬於陽;故鳥魚皆卵;魚游於水,鳥飛於雲。故冬燕雀入於海,化而為蚧。


2. 注釋


1. 生於陰而屬於陽:意指鳥與魚雖誕生於陰氣中,然其性質卻屬於陽。



2. 卵:指鳥與魚皆由卵所生。



3. 蚧:即「介」,指甲殼類生物,如蟹或介類蟲。




3. 白話文


鳥與魚都在陰氣中生成,但屬於陽性,因此牠們皆以卵生。魚在水中游動,鳥在雲間飛翔。到了冬天,燕雀飛入海中,變化成介殼類生物。


4. 總結


此段說明萬物陰陽生成的變化原理,鳥與魚雖屬陰生,然其本性偏陽,能化形於天地之間,示自然循環之妙。


啟示


萬物依陰陽而化,顯示自然之理無窮無盡。


理解陰陽轉化,可見生命之流轉與萬象之通。





十二、


1. 原文


萬物之性各異類:故蠶食而不飲,蟬飲而不食,蜉蝣不飲不食,介鱗夏食冬蟄。齕吞者八竅而卵生;咀嚾者九竅而胎生。四足者無羽翼,戴角者無上齒。無角者膏而無前齒,有角者脂而無後齒。晝生者類父,夜生者類母。


2. 注釋


1. 蠶食而不飲:蠶只食桑葉而不飲水。



2. 蟬飲而不食:蟬只吸樹汁,不食固體食物。



3. 蜉蝣:一種短命昆蟲,成蟲不飲不食。



4. 介鱗:指有甲殼或鱗片的動物,如龜魚。



5. 齕吞:咬合吞嚥的動作,指不嚼而吞的動物。



6. 咀嚾:咀嚼發聲者,如哺乳類。



7. 戴角者:有角的動物,如牛羊鹿。



8. 膏、脂:皆指體內油質,但「膏」在無角獸多、「脂」在有角獸多。




3. 白話文


萬物的性情各有不同:蠶只吃不喝,蟬只喝不吃,蜉蝣既不吃也不喝,有甲鱗的動物夏天覓食、冬天蟄伏。以齕吞為食的動物有八個孔竅並卵生;能咀嚼的動物有九個孔竅並胎生。四足動物沒有羽翼;長角的沒有上齒。沒有角的動物體內多膏且無前齒;有角的動物體內多脂且無後齒。白天出生的像父親,夜間出生的像母親。


4. 總結


此段闡述萬物形性之差與陰陽生成之理,從飲食、繁殖、形體特徵以至生時皆各有法度,示天地造化之分與理之恆。


啟示


萬物雖異,皆循自然之道而生。


陰陽分化,萬類各得其性,顯示天地之理精微而周全。





十三、


1. 原文


凡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邱陵發牡,谿谷為牝。


2. 注釋


1. 緯、經:指地理方位,東西為橫線(緯),南北為縱線(經)。



2. 積德、積刑:山象徵積聚德行,川象徵積聚刑罰或陰氣。



3. 高者為生,下者為死:高處象徵陽、生命;低處象徵陰、死亡。



4. 邱陵發牡:丘陵象徵陽剛之氣(牡)。



5. 谿谷為牝:溪谷象徵陰柔之氣(牝)。




3. 白話文


凡是地形:東西方向稱為緯,南北方向稱為經。山象徵積德之處,水流象徵積刑之地;高地象徵生命,低地象徵死亡。丘陵為陽剛之象,溪谷為陰柔之象。


4. 總結


此段以地理形勢闡釋天地陰陽之理,指出地形之高下、動靜、剛柔皆含德與刑、生與死之象。


啟示


地勢蘊含陰陽之道,高下皆有象義。


山川丘谷反映天地平衡,示人應順應自然法則而行。





十四、


1. 原文


蚌蛤龜珠,與月盛虛。


2. 注釋


1. 蚌蛤龜珠:指蚌、蛤、龜等水中生物及其所生之珠。



2. 與月盛虛:意思是它們的盈虛與月亮的圓缺相應。




3. 白話文


蚌、蛤、龜以及珍珠,會隨著月亮的圓滿與虛缺而變化。


4. 總結


此句說明自然界的生命與天象互相感應,水中生物與月亮的盈虧同節律而生滅。


啟示


天地萬物相通感應,皆循陰陽之理而變化。


人應觀察自然之道,以順應時節與節律而行。





十五、


1. 原文


是故堅土之人肥,虛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醜。


2. 注釋


1. 堅土:土地質地堅實。



2. 虛土:鬆散空虛的土壤。



3. 沙土:多沙的土地。



4. 息土:滋潤、柔和的土。



5. 耗土:乾枯貧瘠的土。




3. 白話文


因此,住在堅實土地上的人身體肥壯;住在鬆軟土地上的人身形高大;住在沙質土地上的人身材細小;住在滋潤土地上的人容貌美好;住在乾枯土地上的人容貌醜陋。


4. 總結


此段說明人之體貌受土地氣質影響,地氣厚薄關係於人的形貌。


啟示


人與所居之地氣息相感,環境能形塑身心。


明白地氣與人體之關聯,有助於養生與擇居。





十六、


1. 原文


是故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無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穀者智惠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2. 注釋


1. 食水者:以水為生者,如魚類。



2. 善游能寒:擅長游泳,能耐寒冷。



3. 食土者:吸取泥土精氣為生者,如蠕蟲。



4. 無心而不息:無思慮而不需呼吸。



5. 食木者:依附樹木而生者,如昆蟲、鳥類。



6. 拂:迅捷輕動。



7. 食草者:以草為食的獸類。



8. 善走而愚:擅長奔走但智性不足。



9. 食桑者:如蠶類,以桑葉為食。



10. 有絲而蛾:能吐絲而化為蛾。



11. 食肉者:如猛獸。



12. 勇敢而捍:勇猛善戰。



13. 食穀者:以穀類為食者,如人。



14. 智惠而巧:聰慧靈巧。



15. 食氣者:吸納天地之氣以養者,如仙道之人。



16. 神明而壽:精神通明而壽命長。



17. 不食者:超脫物質飲食者。



18. 不死而神:不死不滅,化為神靈。




3. 白話文


因此,以水為食的生物善於游泳並能耐寒;以土為食的生物無思慮而不需呼吸;以木為食的生物力氣大而動作輕捷;以草為食的生物擅跑卻愚笨;以桑葉為食的生物能吐絲而成蛾;以肉為食的生物勇猛善鬥;以穀物為食的生物聰明靈巧;以氣為食的生物靈性高而長壽;若能不食,便能不死,成為神靈。


4. 總結


此段以飲食之性論眾生之德與能,揭示食物與氣質之相應。


啟示


飲食影響性情與能力,所養之物決定所成之性。


節制物欲、養氣修神,可達長壽甚至超凡之境。





十七、


1. 原文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皇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劳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


2. 注釋


1. 有羽之蟲:指有羽毛、能飛的動物,如鳥類。



2. 三百六十:象徵天地萬物之全數,與一年三百六十日相應。



3. 鳳皇:百鳥之王,象徵仁德與祥瑞。



4. 有毛之蟲:指有毛皮的獸類。



5. 麒麟:百獸之長,仁獸之象。



6. 有甲之蟲:指有甲殼的動物,如龜、蟹等。



7. 神龜:靈物之長,象徵長壽與智慧。



8. 有鱗之蟲:指有鱗片的動物,如魚、龍等。



9. 蛟龍:水族之長,象徵變化與靈動。



10. 劳之蟲:指勞於事、通人道者,即人類。



11. 聖人:人之極致,有德有道者。



12. 乾坤之美類:天地間最完美的種類。




3. 白話文


所以說:有羽毛的動物共有三百六十種,以鳳凰為首;有毛皮的動物三百六十種,以麒麟為首;有甲殼的動物三百六十種,以神龜為首;有鱗片的動物三百六十種,以蛟龍為首;而勞動的動物三百六十種,以聖人為首。這些都是天地間最完美的種類,是禽獸與萬物的總數。


4. 總結


此段以「五類群生」統論天地生物之序,聖人與鳳、麟、龜、龍並列,象徵人道與天道並尊。


啟示


萬物雖異,其道相通,皆寓天地之理。


聖人居人類之首,應以德統萬物,承天行道。





十八、


1. 原文


故帝王好壞巢破卵,則鳳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魚,則蛟龍不出焉;好刳胎殺夭,則麒麟不來焉;好填谿塞谷,則神龜不出焉。


2. 注釋


1. 壞巢破卵:毀壞鳥巢、打碎鳥蛋,比喻殘害生靈。



2. 鳳凰不翔焉:鳳凰不再飛來,象徵仁德之失。



3. 竭水搏魚:抽乾水以捕魚,喻貪婪而傷自然。



4. 蛟龍不出焉:蛟龍不再出現,象徵天地靈氣不聚。



5. 刳胎殺夭:剖開孕體、殺害幼生,喻違天害理。



6. 麒麟不來焉:仁獸不再出現,象徵王德衰微。



7. 填谿塞谷:堵塞溪谷,比喻阻礙自然之道。



8. 神龜不出焉:靈龜不再現,喻祥瑞不臨。




3. 白話文


所以,若帝王喜歡毀壞鳥巢、打碎鳥蛋,那麼鳳凰就不會在此飛翔;

若喜歡抽乾水來捕魚,那麼蛟龍就不會出現;

若喜歡剖胎殺生、害死幼小生命,那麼麒麟就不會來;

若喜歡填塞溪谷、破壞山川,那麼神龜就不會出現。


4. 總結


此段以自然祥瑞象徵天地之和,指出帝王若殘害萬物、逆天違道,則祥獸與靈物皆不至,國運隨之衰敗。


啟示


善政在於順天養物,仁心能致祥瑞。


殘暴與貪欲會破壞天地之和,失德則天象不應。


治世之道應敬畏自然、愛護生靈,以德化民。





十九、


1. 原文


故王者動必以道,靜必以理;動不以道,靜不以理,則自夭而不壽,訞孽數起,神靈不見,風雨不時,暴風水旱並興,人民夭死,五穀不滋,六畜不蕃息。


2. 注釋


1. 動以道、靜以理:行事依循天道,內心安守正理。



2. 自夭而不壽:自己短命而不得長壽。



3. 訞孽數起:「訞」指怪異現象,「孽」指災害,言災異頻生。



4. 神靈不見:天地神靈不再顯現,象徵德失天應絕。



5. 風雨不時:氣候失常,不合時序。



6. 暴風水旱並興:暴風、洪水與旱災同時出現。



7. 人民夭死:百姓早夭、死亡眾多。



8. 五穀不滋:糧食無法茂盛生長。



9. 六畜不蕃息:家畜不繁殖、數量減少。




3. 白話文


所以,君王行動時必須合乎天道,安靜時必須遵循正理。

若行動不依天道,安靜不守正理,則會短命夭折;

妖異與災禍會頻繁出現,神靈不再顯示;

風雨失去時序,暴風、水患與旱災並起;

百姓夭折,五穀不生長,六畜不繁殖。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王的德行關係天地運化與民生安危,若違道逆理,則天怒地變,萬物不育,民命受害。


啟示


君王應以道理為本,順天而治。


德政能感通天地,使萬物和順。


失德亂政則天地反應,災異並起,國家動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9會員
660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5
一、 1. 原文 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化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終也。則必有終矣。 2. 注釋 1. 分於道:從「道」中分化出來。 2. 命:天命、定數,指存在的根本規律與分配。 3. 形於一:具體形體生成於「一
2025/10/25
一、 1. 原文 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化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終也。則必有終矣。 2. 注釋 1. 分於道:從「道」中分化出來。 2. 命:天命、定數,指存在的根本規律與分配。 3. 形於一:具體形體生成於「一
2025/10/24
一、 1. 原文 公冠:自為主,迎賓揖,升自阼,立于席。 2. 注釋 1. 公冠:指諸侯行冠禮時的儀節,稱為「公冠」。 2. 自為主:指行冠禮者本人為主人,親主持禮。 3. 迎賓揖:以禮迎接賓客,行揖禮以示恭敬。 4. 升自阼:「阼」為東階,古代
2025/10/24
一、 1. 原文 公冠:自為主,迎賓揖,升自阼,立于席。 2. 注釋 1. 公冠:指諸侯行冠禮時的儀節,稱為「公冠」。 2. 自為主:指行冠禮者本人為主人,親主持禮。 3. 迎賓揖:以禮迎接賓客,行揖禮以示恭敬。 4. 升自阼:「阼」為東階,古代
2025/10/23
一、 1. 原文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 2. 注釋 1. 投壺:古代宴會中的禮儀性遊戲,以投箭入壺為禮,用以觀禮節與君臣之和。 2. 主人:設宴者或主禮之人。 3. 奉矢:雙手捧著箭(投壺用的矢)以示恭敬。 4. 司射:掌投壺
2025/10/23
一、 1. 原文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 2. 注釋 1. 投壺:古代宴會中的禮儀性遊戲,以投箭入壺為禮,用以觀禮節與君臣之和。 2. 主人:設宴者或主禮之人。 3. 奉矢:雙手捧著箭(投壺用的矢)以示恭敬。 4. 司射:掌投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萬法因緣生。」   「悉知一切萬物皆無所從來。但依所作為故有緣起。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Thumbnail
  「萬法因緣生。」   「悉知一切萬物皆無所從來。但依所作為故有緣起。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無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要回歸本源,要如何在本源修? 修行不是在本源修,因為你找不到本源   佛說:【從萬物修】 從萬物的感受中去修   電影:「美麗人生」 小孩子的心境, 當你把萬物的一切當做是遊戲 就進入到天真本性的天真生活   所有的一切
Thumbnail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無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要回歸本源,要如何在本源修? 修行不是在本源修,因為你找不到本源   佛說:【從萬物修】 從萬物的感受中去修   電影:「美麗人生」 小孩子的心境, 當你把萬物的一切當做是遊戲 就進入到天真本性的天真生活   所有的一切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人生有沒有所謂的劇本呢? 我們的人生是自己打造出來的,還是被套用出來的? 蜜蜂採蜜、構築蜂巢。 螞蟻扛糧、挖建蟻穴。 小昆蟲的蟲生軌跡寫在基因裡,生存、繁衍、禦敵…… 我們的基因裡也寫著訊息,是否也帶著我們的生命軌跡? 或者說……劇本。
Thumbnail
人生有沒有所謂的劇本呢? 我們的人生是自己打造出來的,還是被套用出來的? 蜜蜂採蜜、構築蜂巢。 螞蟻扛糧、挖建蟻穴。 小昆蟲的蟲生軌跡寫在基因裡,生存、繁衍、禦敵…… 我們的基因裡也寫著訊息,是否也帶著我們的生命軌跡? 或者說……劇本。
Thumbnail
 哲學家說,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即在於,動物只有獸性,而人類是靈性與獸性兼具,因為有靈性,才育化得出道德觀念與中心信仰。道德能讓我們明辨是非,信仰則使我們懷抱盼望;當人生處在兇惡之中,遭遇種種挑戰和困境時,因為有了盼望,我們才有勇氣、有力量,可以撐下去、挺過去。然而,在這個盼望背後的信仰基礎是
Thumbnail
 哲學家說,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即在於,動物只有獸性,而人類是靈性與獸性兼具,因為有靈性,才育化得出道德觀念與中心信仰。道德能讓我們明辨是非,信仰則使我們懷抱盼望;當人生處在兇惡之中,遭遇種種挑戰和困境時,因為有了盼望,我們才有勇氣、有力量,可以撐下去、挺過去。然而,在這個盼望背後的信仰基礎是
Thumbnail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