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事(二)

更新 發佈閱讀 32 分鐘

二一、


1. 原文


內袒入門而右,以聽事也。


2. 注釋


1. 內袒:指脫去一邊衣袖,袒露右臂,表示恭敬與服從的姿態。



2. 入門而右:進入大門後向右轉。



3. 以聽事也:表示為了聽候命令或處理政事。




3. 白話文


進入門內時袒露右臂,向右轉入,是為了恭敬地聽候命令、處理公事。


4. 總結


此句說明臣子入朝或辦公時的儀節,強調恭敬與秩序。


啟示


行禮與舉止皆為表達尊敬的重要方式。


在公事之前,應以謙恭態度聽命行事,體現職分之禮。





二二、


1. 原文


明臣禮、臣職、臣事,所以教臣也。


2. 注釋


1. 臣禮:臣子所應遵行的禮節。



2. 臣職:臣子在職位上應盡的職責。



3. 臣事:臣子在事務上應行的職務與行為。



4. 所以教臣也:用以教育臣子之道。




3. 白話文


明確臣子的禮節、職責與行事規範,是為了教導臣子應有的行為準則。


4. 總結


此句闡述治理之道在於禮教,君主以制度與禮法明示臣子的行為準則。


啟示


治國之道必以禮義為本,制度為輔。


臣子若能明禮守職,則上下和順、政道自正。





二三、


1. 原文


率而祀天於南郊,配以先祖,所以教民報德,不忘本也。率而享祀於太廟,所以教孝也。


2. 注釋


1. 率而祀天於南郊:由天子親自率眾在南郊祭天。



2. 配以先祖:在祭天時配祀先祖。



3. 報德:報答天與祖先之恩德。



4. 不忘本:不忘根源與所自出。



5. 享祀於太廟:在太廟中祭祀祖先。



6. 教孝:教導人民以孝道為本。




3. 白話文


天子親率眾人於南郊祭天,並配祀先祖,是為了教導人民報答恩德,不忘根本;又親臨太廟祭祖,是為了教導人民孝敬父母,敦崇親情。


4. 總結


此段闡述禮制中「祀天」與「祀祖」的教化功能,天子以身作則,使百姓知恩報德、敦親盡孝。


啟示


禮制不僅為祭祀之儀,更具教育之意。


君主之行,為天下之範,故以祭祀導民向德。


「報德不忘本」、「孝親敦禮」乃治國之根本。





二四、


1. 原文


與之大射,以考其習禮樂而觀其德行;與之圖事,以觀其能;儐而禮之,三饗三食三宴,以與之習立禮樂。


2. 注釋


1. 大射:古代盛大的射禮,用以考察諸侯之德與禮。



2. 習禮樂:學習、實踐禮儀與音樂教化。



3. 圖事:共議政事、謀劃國務。



4. 儐而禮之:設禮相待,以表尊敬。



5. 三饗三食三宴:多次設宴與饗禮,用以訓練與教化。



6. 習立禮樂:學習並確立禮樂制度,使之成為常法。




3. 白話文


與諸侯舉行大射之禮,以考察他們是否熟習禮樂,並觀察其德行;與他們共商國事,以觀其才幹;以禮相待,設三次饗宴、三次進食、三次宴飲,使他們習於立身行禮,熟於禮樂之道。


4. 總結


此段說明天子與諸侯相見之時,透過射禮、議事與宴饗等禮儀,考察其德行與才能,並以禮樂教化諸侯,使上下有序、德教明立。


啟示


禮樂是觀德與教化的主要手段。


君上設禮,不僅為儀式,更為考德與育才。


政教之道,貴在以禮化人,使德行與能力並重。





二五、


1. 原文


是故一朝而近者三年,遠者六年。有德焉,禮樂為之益習,德行為之益脩,天子之命為之益行。然後使諸侯世相朝,交歲相問,殷相聘,以習禮、考義、正刑、一德,以崇天子。故曰:朝聘之禮者,所以正君臣之義也。


2. 注釋


1. 一朝:一次朝見天子之禮。



2. 近者三年,遠者六年:距離天子較近的諸侯三年朝見一次,遠的六年一次。



3. 有德焉:此禮有德化之功。



4. 益習:更加熟習。



5. 世相朝:諸侯世代相繼朝見天子。



6. 交歲相問:每隔一年互相問候。



7. 殷相聘:頻繁地互相聘問。



8. 習禮、考義、正刑、一德:學習禮儀,考察義理,糾正刑罰,使德行一致。



9. 崇天子:尊崇天子,以維持天下之統。



10. 正君臣之義:端正君臣之間的倫理與秩序。




3. 白話文


因此,一次朝見天子的禮節中,距離近的諸侯三年一次,距離遠的諸侯六年一次。這樣的制度能使人更加熟習禮樂,修養德行,實行天子的命令。然後,讓諸侯之間代代相繼朝見,每隔一年互相問候,頻繁地互相聘問,以此來學習禮儀、考察道義、糾正刑法、統一德行,用以尊崇天子。所以說,朝聘之禮,是用來端正君臣之間道義的制度。


4. 總結


此段闡明朝聘制度的意義:透過定期朝見與聘問,使禮樂得以習成,德行得以修明,諸侯恪守義理,天下歸心於天子。


啟示


禮樂與德行相輔相成,是政治教化之本。


朝聘制度不僅維繫政治秩序,也教化諸侯修德正義。


君臣有禮,國家乃能長治久安。





二六、


1. 原文


諸侯相朝之禮,各執其圭瑞,服其服,乘其輅,建其旌旂,施其樊纓,從其貳車,委積之以其牢禮之數,所以別義也。


2. 注釋


1. 諸侯相朝:指諸侯彼此之間互相朝見。



2. 圭瑞:古代諸侯朝聘所執之信物,用以表其身份與等級。



3. 服其服:穿著符合其身份的禮服。



4. 乘其輅:乘坐符合其爵位等級的車輛。



5. 旌旂:旗幟,用以代表諸侯之國與地位。



6. 樊纓:車上的裝飾繩飾,象徵身份。



7. 貳車:副車,隨從車輛。



8. 牢禮之數:以祭品、牲牢的數量為等級之分。



9. 所以別義也:用此以區分貴賤尊卑之義。




3. 白話文


諸侯之間互相朝見時,各自執持象徵身份的圭瑞,穿著符合禮制的衣服,乘坐與爵位相稱的車輛,樹立自己的旌旗,裝飾車輛的纓繩,隨從副車,並以祭牲禮品的數量作為等級的區別,這一切都是為了明確區分禮義與尊卑。


4. 總結


此段說明諸侯朝見之禮重在等級分明,以器物、服飾、車輛與禮品的差別顯示貴賤尊卑之序。


啟示


禮制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根本。


尊卑有序,則上下安定,政治得以和諧。


外在之禮,實為內在之義的體現。





二七、


1. 原文


介紹而相見,君子於其所尊,不敢質,敬之至也。


2. 注釋


1. 介紹而相見:指由人引介而彼此見面。



2. 君子:指有德有禮之人。



3. 其所尊:指地位或德行比自己高的人。



4. 不敢質:不敢直視或質問,以示敬意。



5. 敬之至也:極盡尊敬之意。




3. 白話文


由他人引介而互相見面時,君子面對自己所尊敬的人,不敢直視或冒昧言語,這正是表現出最深的尊敬。


4. 總結


此句說明君子對尊者的謙恭與敬慎之禮,是禮之核心所在。


啟示


敬人者,人亦敬之。


尊重長上或賢者,是立身之本。


禮不在形式,而在於內心的敬意。





二八、


1. 原文


君使大夫迎於境,卿勞於道,君親郊勞致館。


2. 注釋


1. 君使大夫迎於境:諸侯之君派遣大夫到國境外迎接賓客。



2. 卿勞於道:卿在途中慰勞賓客,表達關懷與敬意。



3. 君親郊勞致館:君主親自到郊外迎接並致意,然後安排館舍供其休息。




3. 白話文


國君派大夫到國境外迎接賓客,卿在途中慰勞關懷,國君親自於郊外致意迎接,並安排館舍讓賓客休息。


4. 總結


此段說明諸侯迎賓的禮制,層層相迎,表現出尊賓重禮的態度。


啟示


有禮之國,重在敬賓與誠意。


君臣分職而共襄禮儀,方能彰顯國之文明。


禮的本質在於尊重與誠心,而非僅在形式。




二九、


1. 原文


及將幣,拜迎於大門外而廟受。北面拜貺,所以致敬也。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也。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


2. 注釋


1. 將幣:指諸侯朝聘時所帶的貢幣、禮物。



2. 拜迎於大門外而廟受:在大門外行拜迎之禮,禮物則於宗廟內正式接受。



3. 北面拜貺:受賜者面向北而拜,以示尊敬。



4. 三讓而後升:謙讓三次後才登階受禮,表達謙恭。



5. 敬讓:指以恭敬與謙讓為交往之道。



6. 養諸侯:指天子以禮義制度維持諸侯的德行與秩序。



7. 兵不用:意謂不必以武力制衡諸侯。



8. 自為正之具:諸侯能以禮自正,不致亂國。




3. 白話文


當諸侯奉上幣禮時,在大門外行拜迎之禮,而在宗廟中正式接受。受賜時面向北方拜謝,是為表達敬意。謙讓三次後才登階受禮,這是為了顯示尊重與謙遜。敬與讓,是君子相互交接的根本。諸侯若以敬讓相待,就不會彼此侵凌。這正是天子養護諸侯的方式,不必動用兵力,諸侯自然能自守其正。


4. 總結


此段闡述朝聘中「敬讓」之德,說明天子以禮義教化諸侯,使之自正而免於爭亂。


啟示


敬與讓是維持秩序與和諧的根本。


禮治之道勝於兵力之威。


君子行禮以誠,國家治世以德。





三十、


1. 原文


君親致饗既還圭,饗食,致贈,郊送,所以相與習禮樂也。


2. 注釋


1. 致饗:親自設宴以款待賓客。



2. 還圭:歸還朝聘所用之圭玉,以示禮成。



3. 饗食:設宴飲食,共享禮食。



4. 致贈:贈送禮物,表達敬意與友好。



5. 郊送:送至郊外以示隆重之別。



6. 習禮樂:指透過禮儀往來而學習、實踐禮樂之道。




3. 白話文


君主親自設宴款待賓客,禮畢後歸還聘問所用的圭玉,並再次設饗宴、贈禮,最後送至郊外,以示隆重。這一切禮節,都是為了使彼此在往來中學習並實踐禮樂之道。


4. 總結


此段說明朝聘結束後的諸多禮節,其目的不僅在於禮數周全,更在於透過禮樂往來,修養德行、教化臣民。


啟示


禮樂往來能增進諸侯間之和睦。


儀禮不止於形式,更在於德教之傳承。


君子行禮以誠,乃國家安和之基。





三一、


1. 原文


諸侯相與習禮樂,則德行修而不流也。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


2. 注釋


1. 諸侯:指分封在各地的諸侯國君。



2. 相與:彼此一起、共同。



3. 習禮樂:學習與實踐禮儀和音樂之道。



4. 德行修而不流:品德行為能夠端正而不墮落。



5. 天子制之:指天子制定這些禮樂制度。



6. 務焉:努力從事、勤勉於此。




3. 白話文


諸侯之間彼此共同學習禮樂,德行就能得到修養而不至於敗壞。因此,天子制定禮樂制度,而諸侯則致力於實行它。


4. 總結


此句說明「禮樂」是維持諸侯德行與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天子制定禮樂,以示天下之法;諸侯勤於學習與實踐,使風俗純厚、德行不失。


啟示


禮樂制度是政治與道德的根本。


統治者應以德教為先,以禮樂教化為本。


若上下皆崇禮樂,則社會風俗自能清淨而不亂。





三二、


1. 原文


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不敢質,敬之至也。三讓而後傳命,三讓而後入廟門,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2. 注釋


1. 聘禮:指諸侯之間相互聘問的禮儀。



2. 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介指陪臣或副使,數量依爵位高低而定,以顯示尊卑。



3. 明貴賤:顯明地位的高低。



4. 介紹而傳命:由介紹者傳達君命。



5. 質:直接質問或對談。



6. 敬之至也:表示極致的恭敬。



7. 三讓而後傳命:互相推讓三次後才傳達命令。



8. 三讓而後入廟門:推讓三次後才入廟。



9. 三揖而後至階:行三次揖禮後才至階前。



10. 三讓而後升:推讓三次後才登階。



11. 致尊讓:表現出極致的尊重與謙讓。




3. 白話文


聘問之禮:上公帶七位陪臣,侯伯帶五位,子男帶三位,以此顯示爵位高低的差別。由介紹者傳達命令,君子面對尊者,不敢直接對談,這是恭敬的極致。凡事皆三次推讓後才行動——三讓後傳命,三讓後入廟門,三次行揖禮後到階前,三讓後方登階——這都是為了表現尊敬與謙讓。


4. 總結


此段說明聘問之禮的等級制度與行禮次序,重在體現尊卑分明與謙恭之道。三讓三揖的反覆動作,並非繁瑣,而是禮之核心精神——尊人以敬,處己以讓。


啟示


禮儀制度能彰顯尊卑秩序與德行修養。


君子應以謙讓為德,恭敬為本。


禮之所以貴,不在形式,而在能使人心存敬慎。





三三、


1. 原文


君使士迎於境,大夫郊勞,君親拜迎大門之內而廟受,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讓也。致敬讓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致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欺陵也。


2. 注釋


1. 士迎於境:派遣士階官員在國境迎接來賓。



2. 大夫郊勞:派大夫在郊外慰勞、迎接賓客。



3. 君親拜迎大門之內而廟受:國君親自在大門內迎接,並在宗廟中接受賓客所奉之禮。



4. 北面拜貺:面向北行拜禮,以表敬受他國君命之恩賜。



5. 君命之辱:謙辭,指接受他君命所蒙之榮。



6. 致敬讓:表示極致的恭敬與謙讓。



7. 相接:彼此交往應對。



8. 欺陵:欺侮、凌駕於人之上。




3. 白話文


國君派士在邊境迎接來賓,大夫在郊外致勞問候,君主親自在大門內迎拜,並於宗廟中接受來賓所奉之禮。面北拜謝,表示感念他君的恩賜與命令,這都是為了表現敬與讓。致力於敬與讓,正是君子互相往來之道。若諸侯彼此以敬讓相待,便不會互相欺凌。


4. 總結


此段闡明諸侯之間聘問接待的禮儀與精神核心——以敬讓為交往之本。禮的設立,不僅止於形式,而在抑制驕矜、敦厚邦交,使國與國之間守義不侵。


啟示


敬與讓是維繫尊卑與和平的根本。


君子之交貴在禮,不在勢。


有禮之國,能以德化人,而不需以力服人。





三四、


1. 原文


卿為上擯,大夫為丞擯。君親醴賓,賓私面私覿。致饔餼,既還圭璋賄贈,饗食燕,所以明賓主君臣之義也。


2. 注釋


1. 卿為上擯:由卿擔任主要的接待官(擯者,主迎賓之禮官)。



2. 大夫為丞擯:由大夫輔助卿進行接待。



3. 君親醴賓:君主親自以醴(清酒)款待賓客。



4. 賓私面私覿:賓客私下與君主相見,表達情意。



5. 致饔餼:獻上熟食與生牲,表示敬意。



6. 既還圭璋賄贈:歸還玉圭、玉璋等信物與贈禮,禮成之意。



7. 饗食燕:正式宴饗賓客,並設燕禮以為親和。



8. 明賓主君臣之義:彰顯賓主與君臣之間的尊卑秩序與相互敬禮之道。




3. 白話文


由卿擔任主要的接待官,大夫作為副擯輔助。國君親自以醴酒款待賓客,賓客亦私下向君主行見禮。設饔餼以示敬,禮畢後歸還圭璋與贈禮,隨後舉行宴饗與燕禮。這些行禮,都是為了彰明賓主與君臣之間應有的禮節與道義。


4. 總結


此段說明接待與宴饗的禮制層級,從擯接、獻饔、饗燕,皆以敬為本。通過禮的施行,不僅維繫邦交之誠,也鞏固君臣之分,使上下有序,往來有道。


啟示


禮節是秩序與尊重的象徵。


君臣、賓主皆以誠敬相對,國家方能安和。


禮之施,不在繁文,而在誠意與分寸。





三五、


1. 原文


故天子之制諸侯,交歲相問,殷相聘,相厲以禮。使者聘而誤,主君不親饗食;所以恥厲之也。諸侯相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內不相陵。此天子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


2. 注釋


1. 交歲相問:每隔一年互相問候邦國安好之禮。



2. 殷相聘:頻繁互相聘問,保持邦交往來。



3. 相厲以禮:彼此以禮相規勉、勸戒。



4. 使者聘而誤:聘問的使者若行禮失當或言語有失。



5. 主君不親饗食:接待國之君主便不親自設宴款待。



6. 恥厲之也:以此羞責、警戒對方,使其自省。



7. 外不相侵,內不相陵:邦交之間無外侮,國內君臣不互侵慢。



8. 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不必用兵威而諸侯能自守正道,成為自我約束之法具。




3. 白話文


所以天子制訂諸侯之間的交往禮法,使他們每隔一年互相問候,頻繁聘問,以禮互相勸戒。若使臣在聘問中有失誤,主人國的君主便不親自設宴款待,以示羞責。諸侯若能以禮相規,則對外不互相侵伐,對內不互相輕慢。這就是天子治理諸侯的辦法,使天下安寧而無需動兵,諸侯也能自行守正。


4. 總結


此段闡述天子以禮制諸侯之法,強調「以禮代兵」。藉由定期問聘與相勉之禮,使諸侯之間互敬互戒,邦交得以安定。


啟示


禮能約束人心,比刑兵更有長效。


君臣、諸侯之間以禮相厲,社稷方能自正。


禮治之道,貴在恥感與自省,而非威懾。





三六、


1. 原文


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主國待客,出入三積。既客於舍,五牢之具陳於內;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乘禽日五雙,群介皆餼牢。壹食再饗,宴與時賜無數。所以重禮也。古之用財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于禮也;盡之于禮則內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


2. 注釋


1. 圭璋:古代聘問、朝覲時所執的玉器,用以表示信義與尊禮。



2. 重禮:重視禮節而非財物。



3. 輕財重禮:看輕財物、看重禮義。



4. 三積:指三次供應物資的準備,表示待客之禮的周備。



5. 五牢:五種牲禮,用於祭饗或重要賓客之宴。



6. 芻薪倍禾:草料與柴薪的數量是穀物的兩倍。



7. 乘禽日五雙:每日提供車載之禽鳥五對,以供宴饗之需。



8. 群介皆餼牢:隨行之副使皆供以牲饌。



9. 壹食再饗:每日一次正餐,兩次宴饗。



10. 盡之於禮:將一切的用財與行為都歸於禮之正度中。




3. 白話文


以圭璋作為聘問的信物,是重視禮節的象徵;聘問完成後歸還圭璋,表示看重禮義而非財物。諸侯彼此以輕財重禮相勸,人民便能養成謙讓之風。主人國接待賓客,出入供應三重物資。客人安置於館舍後,屋內陳列五牢之饋,屋外有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是禾的兩倍,並每日供應五雙禽鳥給賓客與隨行者。一天一餐兩次宴饗,並且時有賞賜,數量無定,顯示極重禮節。古人雖不能平均分配財物,但如此厚待賓客,是為了盡禮之道。若能盡於禮,則國內君臣不會互相侵慢,對外諸侯之間也不會互相侵犯。因此天子制定此制,而諸侯努力遵行。


4. 總結


此段闡述「輕財重禮」的治國原則,藉聘禮顯示誠敬,以厚禮達成和諧。禮為秩序之本,非為奢侈之具。


啟示


禮貴在誠敬而非華侈。


能輕財重禮,民風自生謙讓。


禮行則內外安定,無需以兵制人。





三七、


1. 原文


古者,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義,以親諸侯。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謀,冬遇以協諸侯之慮。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眺以成邦國之貳,閒問以諭諸侯之志,歸脤以教諸侯之福,賀慶以贊諸侯之喜,致會以補諸侯之災。


2. 注釋


1. 大行人:古代掌管外交、朝聘、賓客之禮的大官。



2. 大賓之禮:指接待諸侯或外國使節的重大禮儀。



3. 大客之義:處理重要外賓事務的典禮制度。



4. 春朝:春季諸侯朝見天子。



5. 秋覲:秋季諸侯再見天子,以陳政績。



6. 夏宗:夏季宗會,諸侯集議天下大計。



7. 冬遇:冬季諸侯會面,協調政務與民心。



8. 時會:定期的會議,用以發布政令禁令。



9. 殷同:盛大之會,討論與施行天下政令。



10. 殷眺:周密察訪邦國之情勢,以成其備。



11. 閒問:平時派使者詢問諸侯政情與志向。



12. 歸脤:朝獻祭肉,表示敬天報德。



13. 賀慶:祝賀喜事。



14. 致會:慰問與援助遭難之國。




3. 白話文


古時候,大行人掌管接待大賓與重要客人的禮節,以此親近諸侯。春季舉行朝見,商討天下事務;秋季覲見,考察各國功績;夏季宗會,陳述天下謀略;冬季相遇,協和諸侯心意。定期會合用以頒布四方禁令;盛大會議則施行天下政令;定時聘問以締結諸侯友誼;深入觀察以察邦國之備;平時派人詢問以明其志向;歸還祭肉以教導諸侯行福之禮;慶賀吉事以增其喜氣;慰問災國以補其困難。


4. 總結


此段說明古代外交禮制嚴密周全,四時有會,分工有序,旨在維持邦交、教化諸侯,使禮義通行天下。


啟示


禮制是國家間和諧與秩序的根本。


君王以禮統天下,則無需以兵。


諸侯常朝聘往來,可保政治與德行之聯繫。





三八、


1. 原文


天子之所以撫諸侯者:歲遍在,三歲遍眺,五歲遍省,七歲屬象胥喻言語,協辭令,九歲屬瞽史諭書名,聽音聲,十有一歲達瑞節,同度量,成牢禮,同數器,修法則,十有二歲,天子巡狩殷國。


2. 注釋


1. 撫諸侯:指天子巡視、安撫、教化諸侯。



2. 歲遍在:每年派使者巡行各地,了解諸侯政事。



3. 三歲遍眺:每三年再巡察一次,考察邦國風俗。



4. 五歲遍省:每五年親自視察諸侯國。



5. 七歲屬象胥:指派懂各地語言的通事官(象胥)教化各方,通譯言語。



6. 協辭令:調和辭令,使政令統一。



7. 九歲屬瞽史:派樂官與史官講授文字與音樂,教化禮樂制度。



8. 諭書名:教授文字、典籍。



9. 聽音聲:考察音樂風化,以察政德。



10. 十有一歲達瑞節:十一年通一切吉兆制度與節度。



11. 同度量:統一度量衡制度。



12. 成牢禮:修訂祭祀與聘享的禮法。



13. 同數器:統一度數與器制。



14. 修法則:修明法制以治天下。



15. 十有二歲巡狩:十二年天子親自出巡天下,考察諸侯之政。



16. 殷國:指諸侯之國,泛指天下諸邦。




3. 白話文


天子撫慰、教化諸侯的方法是:每年派使者巡行天下;每三年遍察各地風俗;每五年親臨檢視諸侯政事;七年時派通語之官教化各方,使語言、辭令一致;九年時派樂官與史官教導典籍、音樂,考察文字與禮樂;十一年時統一吉兆、節令、度量衡與祭祀制度,修訂法則;至十二年,天子親自巡狩天下,以察政化之得失。


4. 總結


此段詳述天子撫臨諸侯的週期與制度,分年有次、禮教並行,顯示古代中央以禮樂、制度、法度維繫諸侯之政。


啟示


君主治理應有制度與節次,非臨時行事。


禮樂與法度並舉,方能長治久安。


統一度量衡與文字,是國家秩序與文明之本。





三九、


1. 原文


是故諸侯上不敢侵陵,下不敢暴小民。然後諸侯之國札喪,則令賻補之;凶荒,則令賙委之;師役,則令槁禬之;有福事,則令慶賀之;有禍災,則令哀弔之。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


2. 注釋


1. 侵陵:指侵犯、壓迫。



2. 暴小民:欺壓百姓。



3. 札喪:國中有疾病或喪事。



4. 賻補:賻,贈送喪禮之物;補,資助。



5. 凶荒:災荒、歉收之年。



6. 賙委:賙,救濟;委,資給。



7. 師役:出兵征伐或勞役之事。



8. 槁禬:槁,供給糧草;禬,犒賞或撫勞。



9. 福事:吉慶之事,如祭祀、婚禮等。



10. 慶賀:前往祝賀。



11. 禍災:不幸或災難。



12. 哀弔:前往慰問哀傷之事。



13. 五物:指上述五種情況(札喪、凶荒、師役、福事、禍災)。



14. 治其事故:謂以禮處理各種政事、交往之事故。




3. 白話文


因此,諸侯在上不敢侵犯壓迫天子,在下也不敢欺凌百姓。

所以當諸侯之國發生疾病或喪事時,天子命人賻贈以資助;

若遇饑荒災年,則命人前去救濟供給;

若有軍事徵調或勞役,則命人供給糧草並加撫勞;

若有吉慶之事,則命人前去祝賀;

若有災禍之變,則命人前去弔問慰問。

這五類事情,皆是治理邦國交往、以禮處理政務的方式。


4. 總結


此段闡述諸侯間守禮有序的原則,強調在政治與人際往來中,以禮相待,互助有度。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與民之間皆須有仁有義,災時濟助,吉時慶賀,形成禮治秩序。


啟示


為政者應以禮義為本,避免以權壓人。


社會安定在於上下互敬、同時相濟。


禮不僅為形式,而是維繫人情與政治秩序的核心。





四十、


1. 原文


及其萬民之利害為一書,其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其悖逆暴亂,作慝欲犯令者為一書,其札喪、凶荒、厄貧為一書,其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凡此五物者,無國別異之,天子以周知天下之政。是故諸侯附於德,服於義,則天下太平。


2. 注釋


1. 萬民之利害:指百姓的利益與困苦。



2. 禮俗:社會風俗與禮制。



3. 政事:政治事務、行政管理。



4. 教治:教育與教化的施行。



5. 刑禁:刑罰與法律的規範。



6. 逆順:是否合乎禮法、是否順應道義。



7. 悖逆暴亂:叛逆、暴行與叛亂。



8. 作慝:為惡作亂之事。



9. 札喪:疾病與喪事。



10. 凶荒:災荒與饑饉。



11. 厄貧:窮困與艱難。



12. 康樂:安康快樂之事。



13. 和親:親善、和睦相處。



14. 安平:安定平和之境。



15. 無國別異之:不分國界,一律登記、報告於天子。



16. 周知天下之政:使天子能全面瞭解天下各國之政情。



17. 附於德,服於義:歸附於德行,信服於正義。




3. 白話文


將百姓的利害情況彙成一冊,

將各國的禮俗、政治、教育、法律之順逆情況編成一冊,

將叛逆、暴亂與作惡違法的情形編成一冊,

將疾病、災荒與貧困的情況編成一冊,

將安樂、和睦與平安的情況編成一冊。

這五種記錄,不分國界,皆送至天子,以便天子能全面了解天下的政務。

因此,諸侯若能歸附於德行,服從於正義,天下便可安定太平。


4. 總結


此段說明古代中央統治制度的周密,天子藉由各地上報五類政情,以全面掌握天下之治亂。透過對各國禮俗、政治與民生的了解,天子能以德義統御天下,使諸侯歸心,百姓安樂。


啟示


治國須重在了解民情,掌握實況,方能施政得當。


上下通達、資訊透明,是政治安定的基礎。


德義之治遠勝刑威之制,唯有以德服人,天下方可太平。





四一、


1. 原文


古者天子為諸侯不行禮義、不脩法度、不附於德、不服於義,故使射人以射禮選其德行;職方氏、大行人以其治國,選其能功。諸侯之得失治亂定,然後明九命之賞以勸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尚猶有不附於德,不服於義者,則使掌交說之。故諸侯莫不附於德,服於義者。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法也。


2. 注釋


1. 射人:主管射禮的官員。



2. 射禮:古代以射箭為禮,用以觀察人的德行與禮節。



3. 職方氏:掌天下地域疆界與諸侯職任之官。



4. 大行人:掌外交聘問、諸侯交往之官。



5. 九命之賞:天子對諸侯有功者九等之封賞制度。



6. 九伐之法:天子對違禮失德之諸侯所施九等懲伐之法。



7. 掌交說之:派遣能言善辯之官,使其說諭勸化,使之歸附德義。



8. 養諸侯:指以道義、制度、禮樂教化諸侯,使之自正。



9. 兵不用:不須動用武力。



10. 自為正之法:使諸侯自我修正、自我約束的制度。




3. 白話文


古時天子若見諸侯不遵守禮義,不修法度,不歸附於德行,不信服於正義,

便命射人以射禮考察諸侯的德行,

又令職方氏與大行人依其治理國政的表現,考察其才能與功績。

當諸侯的功過、治亂已定,

便頒布「九命之賞」以勸勉有德者,

施行「九伐之法」以震懾違義者。

若仍有不歸德義之諸侯,

則派使者以言辯勸諭,使其悔改。

因此,諸侯皆能歸附於德行,信服於正義。

這就是天子養育、教化諸侯之法,

不須動用兵力,而諸侯自然各自端正的道理。


4. 總結


此段闡述古代天子以禮義教化、賞罰分明的方式治理諸侯,透過射禮觀德、考政察能,並以德行為根本,使天下安定。最終達到「兵不用而治成」的理想。


啟示


以德服人比以力服人更能長治久安。


政治之本在於教育與禮法的施行,而非武力威懾。


君主若能明察賞罰、推崇德義,則臣民自然自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9會員
659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2
一、 1. 原文 古者聖王昭義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上下,然後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 2. 注釋 1. 昭義:顯明禮義,使人清楚了解應有的倫理與秩序。 2. 別貴賤:區分尊貴與卑賤的等級。 3. 序尊卑:排列君臣、父子、長幼等尊卑之分。
2025/10/22
一、 1. 原文 古者聖王昭義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上下,然後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 2. 注釋 1. 昭義:顯明禮義,使人清楚了解應有的倫理與秩序。 2. 別貴賤:區分尊貴與卑賤的等級。 3. 序尊卑:排列君臣、父子、長幼等尊卑之分。
2025/10/19
十六、 1. 原文 成湯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為君臣上下之節,殷民更服,近者說,遠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視。 2. 注釋 1. 成湯卒崩:商湯去世。 2. 殷德小破:商朝的德政稍有衰敗。 3. 二十有二世:經過二十
2025/10/19
十六、 1. 原文 成湯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為君臣上下之節,殷民更服,近者說,遠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視。 2. 注釋 1. 成湯卒崩:商湯去世。 2. 殷德小破:商朝的德政稍有衰敗。 3. 二十有二世:經過二十
2025/10/19
一、 1. 原文 公曰:「今日少閒,我請言情於子。」 子愀焉變色,遷席而辭曰:「君不可以言情於臣,臣請言情於君,君則不可。」 2. 注釋 1. 少閒:稍有空閒。 2. 言情:談論感情之事,指談論私情、個人情感。 3. 愀焉變色:神情肅然,臉色改變,表示嚴
2025/10/19
一、 1. 原文 公曰:「今日少閒,我請言情於子。」 子愀焉變色,遷席而辭曰:「君不可以言情於臣,臣請言情於君,君則不可。」 2. 注釋 1. 少閒:稍有空閒。 2. 言情:談論感情之事,指談論私情、個人情感。 3. 愀焉變色:神情肅然,臉色改變,表示嚴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伏地挺身預備。」趕緊用手臂撐起身體。「一上二下。一。」身體下去後,主人進了屋內,煮起了咖啡、坐起早餐。而我仍用手臂撐住整個身體的重量,等著主人喊二。額頭冒起大汗,整個身體發熱時,主人才喊了二。主人開著餐廳連接外面的玻璃門,吃起早餐,一邊吃一邊說著命令。在主人早餐三明治、咖啡結束前,我就一上二下訓練
Thumbnail
「伏地挺身預備。」趕緊用手臂撐起身體。「一上二下。一。」身體下去後,主人進了屋內,煮起了咖啡、坐起早餐。而我仍用手臂撐住整個身體的重量,等著主人喊二。額頭冒起大汗,整個身體發熱時,主人才喊了二。主人開著餐廳連接外面的玻璃門,吃起早餐,一邊吃一邊說著命令。在主人早餐三明治、咖啡結束前,我就一上二下訓練
Thumbnail
  夜深人靜連樹葉都靜止,我流利躍上牆柱,回看他擔心的兩手向我,我輕笑,以拇指指向校內後躍下,片刻他站在我身後,他問, 『要做什麼?』 我插著腰嘴角一勾,『找攝影機囉!』   喀!一聲門響引起我們注意,這時間誰還在用室內體育館? 我蹙眉緩緩靠近,他拉住我臉色凝重,我微笑安撫揚起頭,
Thumbnail
  夜深人靜連樹葉都靜止,我流利躍上牆柱,回看他擔心的兩手向我,我輕笑,以拇指指向校內後躍下,片刻他站在我身後,他問, 『要做什麼?』 我插著腰嘴角一勾,『找攝影機囉!』   喀!一聲門響引起我們注意,這時間誰還在用室內體育館? 我蹙眉緩緩靠近,他拉住我臉色凝重,我微笑安撫揚起頭,
Thumbnail
「右手大拇指伸,穿過左腋下,肩膀壓,停留呼吸。」芬多精一般音符,在肩胛生出枝葉,鼻息吞吐之際,整個人又解構一點點。
Thumbnail
「右手大拇指伸,穿過左腋下,肩膀壓,停留呼吸。」芬多精一般音符,在肩胛生出枝葉,鼻息吞吐之際,整個人又解構一點點。
Thumbnail
[教學二帖] . 其一 一大早的此時 某孩一進教室和我打招呼後,兀自矗立在我的櫥子面前,良久 一分多鐘後,我問背著書包的他: 「君怎一早立於此?」 他說: 「我看今天的菜單!」 鏗鏘有力! 我頹然靠著椅背嘆: 「誠懇啊!生活有目標,哪像我終日食不遑味,舌頭竟像是嘴裡的裝飾一般.
Thumbnail
[教學二帖] . 其一 一大早的此時 某孩一進教室和我打招呼後,兀自矗立在我的櫥子面前,良久 一分多鐘後,我問背著書包的他: 「君怎一早立於此?」 他說: 「我看今天的菜單!」 鏗鏘有力! 我頹然靠著椅背嘆: 「誠懇啊!生活有目標,哪像我終日食不遑味,舌頭竟像是嘴裡的裝飾一般.
Thumbnail
那天接起主人電話。「妳在幹嘛」「剛剛主管在講話」「確定?不是在生氣氣?」「聽到你的聲音就不氣了」「衣服掀起來」…欸?
Thumbnail
那天接起主人電話。「妳在幹嘛」「剛剛主管在講話」「確定?不是在生氣氣?」「聽到你的聲音就不氣了」「衣服掀起來」…欸?
Thumbnail
出門的時候是要前往另一個有點密閉的空間
Thumbnail
出門的時候是要前往另一個有點密閉的空間
Thumbnail
。第八章 轉變。   在一家小巷子裡的小餐館,坐在我前方的二位,像是脫韁的野馬──不受控制。   我輕皺著眉頭,「我拜託妳們兩個,可以不要這麼激動嗎?」坐在這裡,已經引起不少人的側目。   「我不能接受!」力芸嘟著嘴,撇過頭不願意看我。
Thumbnail
。第八章 轉變。   在一家小巷子裡的小餐館,坐在我前方的二位,像是脫韁的野馬──不受控制。   我輕皺著眉頭,「我拜託妳們兩個,可以不要這麼激動嗎?」坐在這裡,已經引起不少人的側目。   「我不能接受!」力芸嘟著嘴,撇過頭不願意看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