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

含有「般若」共 2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般若是體。體它一定要起用,要有作用,波羅密就是用。「波羅密」咱們要把它翻譯出來,是「彼岸到」。這個外國的文法跟咱們中國文法常常是顛倒的,咱們說「到彼岸」,它是「彼岸到」,這叫「波羅密」。如果你這個般若,你不能夠「波羅密」,你就是不能夠解決問題,不能從此岸度過煩惱到達彼岸,那你這個般若有什麼用啊?
Thumbnail
優子與貴子是一對感情甚好的姐妹,某天她們將要去深山的神社參拜,不料在山中迷路,無意中闖入神秘的古廟,觸發了封印千年的詛咒,瞬間化為般若鬼怪,從此之後兩姐妹只能在午夜山中徘徊,詢問過路人,尋找解脫之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wfg7WBcmo———
Thumbnail
”因緣塵合”,聽起來好像比較親切
Thumbnail
慕風 早安您好! 有幸聽聞佛法,我更甚是駑鈍的初學者。 透過您以提問的方式,拋出令讀者省思的文章,想必您已經有了體悟和符合自身目前的最佳答案;實在美德,猶如菩薩所教導的「善男子」;善哉! 我也想參與討論和交流,從中獲得佛法的不同體悟和思想提升。 全文關鍵字,如您文章開頭所提之言「文字相」。 我從內文整理以下幾點進一步思索: 1、唯識「無我」觀念 2、佛經的形成 2、「塵」字的差別 3、「假」和「不存在」 4、「空」和「傳法工具」 首先「唯識」的性質,其是不存在語言及文字特性的一種的通訊和溝通方式,意識交流是理念直達,沒有任何猜疑或令人不解的形式。 然而「佛經的形成」是佛在講經說法時,由弟子紀錄下其過程而成的「傳法工具」,是以「文字作為傳法工具」;且佛講經說法的對象,往往不是只有肉體凡身的眾生,甚至菩薩向佛的提問,是解菩薩之未明之事,還是體現給肉體凡身的「因緣和合」的微塵眾生。 故「強調」「無我」才是本來的樣貌,一切「塵」皆是「假的」;這是佛與菩薩「唯識」的境界。 然而,以「文字」來理解佛法,往往著相;因佛於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以,在以皆是虛妄的「以文字作為傳法工具」時,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佛法是空的、是假的。 在明心見性下,才能「唯識」見「空」;這是肉體凡身明白「無我」的一個過程;文字看似明確,但存在著考察和探究其真實含義的空間,故為虛妄;我舉個例子說明我的淺薄理解,我以文字聽讀佛法,若以歷史發展下的文字釋義變遷,10個人對佛法的理解可能會有10個不同細微的「唯物」答案。 唯識,則不一樣;是一物兩相中,陰陽,是物體假象和實相存於不同陰陽的實相。 所以,只有明白了真虛之間和為何強調「傳遞佛法的形式」要避免以「空」來作為傳遞佛法的開端;因為佛和菩薩的境界,以實入虛,屬「唯識」,傳遞佛法則更要以假的「空」,讓初修佛之人能循序漸進的明白。 如此,假的並非假的,而是實相中與之糾纏的虛相;故,修佛不應該執迷於文字相。  感謝您的文章分享,讓我又有更深層次的探索與體悟。
義雲高大師現在在美國國家公立著名大學當教授,更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200多年來唯一選上的第一位Fellow,他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般若大師,他不只在藝術方面有著最高成就,在佛學、醫學、科學、社會學、文學等方面,均有著顯赫的成就。義大師有無數的學生分佈在全球五大洲
Thumbnail
《金剛經》第四分名為〈妙行無住〉。菩薩利益眾生,須修六度萬行,妙行無住。妙行者,妙是涅槃妙心、是般若波羅蜜心;行是六度波羅蜜。六度之中,般若居其一,般若度為五度之先導,是六度之光明眼目,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統攝下去修持,由眼導盲,若是五度不得般若,即同眼盲,不名波羅蜜,不名到彼岸。《大智度論》云
Thumbnail
(弟子釋迦恭敬合掌請求說:I, disciple Shakya,humbly beseech Your Holiness Dorje Chang Buddha III to impart Dharma and teach me. ) (翻譯:我是弟子釋迦,我恭敬祈求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教我。)
Thumbnail
【般若意思】您知道什麼是「般若」嗎? 般若,也稱為慧、智、智慧,古漢語又譯作波若、鉢若、般羅若、波羅若、鉢腎穰、鉢囉枳穰等,佛教術語,意為智慧或洞識,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一。 說一切有部將它列為大地法,為心所之一。大乘佛教將它列為六波羅密之一,因此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月─
Thumbnail
經歷了前一晚精采的夜間生態導覽(藍海屋潛水渡假村主辦,Klook網站代理),終於體會導覽人員的專業和風趣有多重要。本次導覽前,女兒說她好想睡,不想參加了,我請她先參加一下下。沒想到參加到一半就因為導覽的聖男哥哥講得生動有趣而醒了過來,全程參與完成! 究竟是怎麼個風趣法?比如,聖男問大家覺得「蘭嶼角
Thumbnail
「慢」是佛教用語之ㄧ 不單指速度,而是指存有比較的心態 不論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或是低劣,或相同 這樣的心態,被行者稱作為「慢」 它容易導致對自己或對別人的不尊重 進而產生煩惱、執著與痛苦 然而,對行者而言 最常遇到的「慢」,是「我慢」 當我們習慣抬高自我、貶低他人時 我慢已經阻礙了你的進步
Thumbnail
人生在世,充滿煩惱。人人都想知道:如何從煩惱中解脫?解脫,需要智慧。正如聖嚴法師的名言:「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世間智慧中,最究竟者為:般若智慧。 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講解「般若智慧」給所有人聽的內容,由阿難陀尊者記錄下來。 大智度論,則是龍樹菩薩對於摩訶般若波羅蜜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