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四分名為〈妙行無住〉。菩薩利益眾生,須修六度萬行,妙行無住。妙行者,妙是涅槃妙心、是般若波羅蜜心;行是六度波羅蜜。六度之中,般若居其一,般若度為五度之先導,是六度之光明眼目,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統攝下去修持,由眼導盲,若是五度不得般若,即同眼盲,不名波羅蜜,不名到彼岸。《大智度論》云:「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

《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應是應當,無所住是指心不執著。一切有為法皆是暫時的假有之相,不可執著。菩薩廣大第一心,其心不顛倒,即是降伏;既能降伏,即能離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於相不起執著,即是無所住。於「理」應無所住,於「事」行於布施,理事不二,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布施,梵語曰「檀那」,以福利施與人,以施與財物為本義,為六度波羅蜜之一。菩薩道的修行,從實踐布施開始,行布施可以去除慳貪習性,還能長養慈悲心,並且累積修道所需的福德資糧,除此之外,布施能夠有效對治心中的「我執」,也就是淡泊對於「我相」的執著。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云:「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比丘雖乞,亦是耕者,乞食於世人,令眾生能行布施於比丘,即是於施者心中種福德田。此外比丘乞食所得,還至本處,猶要作三種分享,施給貧病者,施給水陸眾生,以及與同行者平均分食,是布施波羅蜜。佛陀在日常生活裡,順同凡夫,於二六時中,一切處所,一一不住相,實踐六度波羅蜜。須菩提觀佛陀之日常,一念發心,空生起慧,善現啟請,佛陀隨感而應,大乘正宗,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菩薩離四相,應無所住。理事不二,行於日常,實踐六度波羅蜜,亦即行廣義之「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即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彌勒菩薩偈曰:「檀義攝於六, 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為修行住。」 廣義的布施,涵蓋了六度波羅蜜。資生施就是財施,是行布施度。財施分為外財布施和內財布施。外財布施包括了錢財、物質、醫藥等等的施捨,內財布施則是以體力勞動幫助別人。
無畏施者,令眾生不心生怖畏的布施,是行持戒度以及忍辱度。行持戒度者,受持戒律而不犯觸,比如不犯五戒,殺盜淫妄酒,防非止惡,不擾亂傷害眾生,眾生自然心不生怖畏;行忍辱度者,受冤家之擾亂傷害,忍受諸侮辱惱害而無恚恨,不生仇報之心,慈愛一切有情,令不生怖畏恐懼。
法施者,《大智度論》云:「以諸佛語妙善之法,為人演說,是為法施。」法施包含了精進度、禪定度,以及般若度。《金剛經宗通》云:「法施者,由精進故,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由禪定故,如鑒止水善知彼情;由智慧故,如理如事不顛倒而說法也。」 按照彌勒菩薩的偈頌我們可以理解到,佛告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即言「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六度波羅蜜」,也就是「妙行無住」。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