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底,我離開惠普加入德州儀器,舉家搬遷到德州達拉斯,開始我對德州儀器的技術、產品、組織、總部運作的學習之旅。
當年的達拉斯華人並不多,主要是來自台灣的留學生,畢業以後在德州儀器等大企業工作;還有到美國德州來打天下的台商。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並不多,經商或自己創業的也有,但是比台商少很多。
在達拉斯已經算是極少數的華人社群,又分了許多小圈子,但這些圈子彼此之間幾乎不來往。首先是大陸和台灣的圈子,彼此很少來往;在大企業上班的台灣工程師,和台商團體之間也互不來往。
既使是這麼少數的台商團體,還分成了三個台商協會;平常活動各辦各的,互別苗頭的機會比較大。唯一一年一次所有台商聚在一起的時候,就是由台灣駐休士頓辦事處舉辦的雙十國慶晚會。
有一次在某個聚餐活動裡,我認識了一位幾年前從北京移民到達拉斯的朋友,而我也剛結束了在北京六年的惠普工作,舉家搬到了達拉斯;因為同樣是北京搬到達拉斯的關係,我們有比較多的話題可以聊。
由於我是剛搬過來的,話題就自然而然的轉到「如何適應新的環境、以及中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困擾」。於是,他分享了以下這個故事。
鄰居為什麼不高興?
辦完所有移民手續之後,他全家順利的拿到了美國綠卡,於是在達拉斯北邊一個高級住宅區「Plano」買了一幢獨立洋房。比起北京,達拉斯的房價相對來說是非常低的,而且周遭的環境非常好,讓來自北京的這一家人非常滿意。
才剛搬進新家,附近的鄰居紛紛登門來拜訪;除了互相自我介紹以外,還送了鮮花蛋糕等等小禮品,表達歡迎之意。每天早晚,鄰居都會很熱絡的跟他們打招呼。
這種情況,跟他們在北京時是完全不一樣的。住在北京的小區公寓樓裡,鄰居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住的是誰都不知道;哪像現在鄰居這麼親切,宛如家人一般。
有一天,他老婆正在燒菜準備晚餐,菜燒到一半發覺鹽用完了;他懶得開車到超市買、老婆的菜也等不及了,於是就穿著汗衫短褲、腳蹬著拖鞋,跑到隔壁鄰居家裡去借。
鄰居出來應門、問清楚狀況之後,到廚房拿了一包鹽給他;但在他開口道謝之前,鄰居卻板著臉跟他說,如果將來再有這種情況,請先打個電話「問」一聲,看看他們方不方便幫忙,以後不要再無預警登門造訪。
臉都綠了的他,回家跟老婆說了這事。結論是,這些老美的親切和笑臉都是裝的,骨子裡還是看不起華人;以後還是跟這些鄰居保持距離,以免自討沒趣。
於是,他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我,跟老美之間還是保持距離比較好,有事情還是找老鄉幫忙才是正確的。
這件事情讓我想到,1992年1月我在結束了美國的工作,舉家從美國加州矽谷搬到北京,就任中國惠普總裁的新職位時,發生的一個小故事。
主動打招呼的「神經病」
當年中國惠普的總部是位於北京建國門外大街,中國大飯店旁邊兩棟寫字樓之一的國貿西樓;東樓是二十幾層的高樓,西樓是六層的矮樓,而中國惠普就佔據了其中的四層樓。
第一天上班,我進了電梯後陸陸續續進來許多年輕人。我心想,他們大概都是中國惠普的同事,於是我主動跟他們打招呼,對著他們每個人微笑說「早安」。
在美國惠普總部工作兩年,每天上下班碰到同事,都是親切的打招呼;即使在商場之類公共場合的電梯𥚃,碰到陌生人點頭微笑打招呼,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誰知道我在電梯裡這個舉動,居然沒有得到任何回應,而且每個人都以狐疑害怕的眼光看著我,還往反方向靠,盡量離我遠一點。這時候我很清楚的聽到有個女孩對另外一個低聲說了句「神經病」。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了東西方文化之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不一樣的。
西方:有點黏又不太黏
我在美國的這些年,感覺到老美對於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態度,跟我們華人是不同的。老美在「應付陌生人」和「應對親友」兩者的處理方式,仍然是有差異的,但是差異並不是很大。
如果說,與陌生人之間的距離是10公尺的話,那麼與親友之間的距離也要保持2公尺左右;也就是對陌生人保持「敬之以禮」的距離,對於最親密的親友也保持「尊重隱私權」的距離,這就是「有點黏又不太黏」的感覺。
你為什麼沒有問?
今年六月初,我到矽谷去探望我大兒子一家人。有一天,我帶著四歲的孫子 Leo到一家有名的甜點餐廳,吃他最喜歡的冰淇淋;我自己則點了一份蛋糕,搭配一杯拿鐵。
看著送來的一大份冰淇淋,小孫子吃得比較慢;因為擔心他吃不完,又怕冰淇淋融化了,因此我很自然的拿著我的湯匙,伸過去吃他的冰淇淋。
這時,四歲的小孫子停下來看著我,問我說:「爺爺你在幹什麼?」
我回答:「爺爺怕你吃不完,冰淇淋又融化了,幫你吃一點啊。難道你不願意跟爺爺分享嗎?」
可愛的四歲小孫子說:「可是你沒有問。」
恍如遭受到重擊一般,我突然領悟到了一點。在美國受教育的小孩,從小就知道要「問」(Ask),意思就是要得到別人的許可(Asking for permission)。
這是對他人尊重的一種表現。即使我是他的爺爺、即使是我付帳請他,要吃他的冰淇淋之前仍然要「問」、必須得到他的許可。
在我這個東方「不平等倫理關係」教育下的腦袋裡,爺爺吃孫子冰淇淋,那還需要「問」?那還需要得到孫子的許可?
在東方的舊思維裡,這樣子的孫子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孝」、是「大逆不道」。
東方:不是「自己人」,就是「壞人」
我們從小就教育小孩,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說話、要提防壞人。如果是夫妻之間、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則必須掏心掏肺的坦白與服從。
至於朋友之間,如果是真哥兒們的話,則必須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
在東方文化的教育下,陌生人之間的距離是無限大,但與最親密的親友則是毫無隔閡的連結在一起,絕對順從、共同赴死、兩肋插刀,幾乎要達到「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境界。
潮汕人最團結,見面的通關密語就是「嘎己人」,也就是「自己人」的意思。做為「自己人」,就只能慢慢的等到「媳婦熬成婆」,才能有自己的地位,但不管是媳婦還是婆,都仍然不好受。
如果不是「自己人」難道都是壞人嗎?
做生意要講關係
做了40年的銷售業務,我始終遵循著一套模式:就是與客戶初見面的時候,先套關係,有了關係才能打破隔閡;因此這種關係的小圈子,在華人社會裡非常盛行。
同鄉、校友、當兵同梯、同一家公司服務過、協會、公會、商會、吃會、獅子會、扶輪社、共同的朋友、父輩祖輩的交情、共同的愛好等等;只要你找得到任何圈子,都是有用的。
圈子不僅可以將自己與初見面的陌生客人之間,原本無限大的距離立刻縮小到100公尺;如果能再找到個兩三個圈子,就可以馬上縮小到幾公尺的範圍內。
俗話說,先做人再做生意。做人的意思就是說,找到各種不同的圈子,可以把對方和自己圈在一起,當距離足夠近的時候就變成「自己人」,這時就可以開始談生意了。
結論
上一篇文章談的是人與人之間地位的平等和不平等,而本文談的則是人與人親疏之間的距離。
對於東西方價值觀與文化,孰優孰劣,我沒有任何批判的意思;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斷和自己的立場。但是,在有自己的判斷和立場之前,首先要觀察到現象、瞭解到差異。
讀完了我這兩篇文章的朋友們,再仔細觀察一下你的週遭環境,人跟人的地位,人跟人的距離,在東西方世界裡,是不是不一樣?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並經本站重新編輯,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本站文章提供付費授權轉載或出版,請參閱
授權說明、或來信
[email protected] 洽詢。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喜愛」圖像、也歡迎分享到社群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