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嗎?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中,竟有許多看不見的歧視悄悄地存在著。我最近讀了兩篇文章,讓我重新審視了台灣社會對新移民家庭隱而不見的偏見與掙扎,想寫出分享。
或許能帶看到的每個仁一些不同的視角與思考。我讀到兩篇文章,談的是台灣社會中新移民家庭面臨的隱形歧視。隱形的歧視
這議題在台灣也算嚴重,雖說有漸漸的在改善,但多數還是漠不關心,政府目前也推動新南向,我認為這也應該成為全民課題。
閱讀完之後,心裡有種深刻的感觸,即便表面上和平友善的台灣社會,實際上卻存在著許多難以察覺、卻真實存在的偏見。
文中真實的故事
其中一個故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位越南媽媽和台灣爸爸組成的家庭,一切看起來似乎都不錯,但這位台灣爸爸卻嚴格禁止孩子在家說越南語。原因竟是擔心孩子講了越南語後會受到歧視,會被貼上標籤。
這讓我感到心疼與困惑。心疼的是,這位母親的語言、文化,甚至她的根源,都被這個家庭和社會環境否定了;困惑的是,在我們所自詡的「多元」社會裡,為什麼還會存在這樣的現象?
族群認同的斷層
事實上,台灣社會中,有意無意的歧視,往往在他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傷痕。對於新移民及他們的下一代而言,族群認同是一個複雜而微妙的議題。從第一代嫁來台灣的媽媽們來看,她們內心的歸屬感依然偏向原生的國度。然而,到了第二代,這些孩子們普遍認為自己就是台灣人。
我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台灣長期以來偏向父系的社會結構。孩子從出生開始,更多接觸的是父方的語言與文化,而母親那一方的文化,往往在家庭中被邊緣化或忽視。即使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交通便利,孩子若平常甚少接觸母方文化,依然很難對其產生深厚的認同與歸屬感。
被壓抑的母語
新移民的語言在台灣是弱勢的,尤其是東南亞語言。不同於歐美混合家庭,多數東南亞家庭沒有共同使用的英語作為橋樑。因此,我們經常看到新移民的母語逐漸在家庭中消失,甚至被刻意壓抑與禁止。有孩子甚至會直接稱自己的母親為「外勞」,這樣的現象令人心酸。
新聞裡「外勞逃跑」「廉價看護」的標題輪播,日復一日地把新住民壓縮成單一符號。孩子在校園裡敏銳地閱讀同儕眼色,最終學會:否認母親的身分,才能換來安全感。
有人說:若外籍配偶學歷高、語言流利,融入就沒有問題。
但我認為這這不公平也不理性,但卻真實存在。學歷成了能不能被尊重的門檻,而不是每個人都配得的基本待遇。問題的本質並不是個人的條件,而是整個社會氛圍。正是這個氛圍,無意識地將人劃分成「我們」與「他們」,並在無形中建構出許多隔閡。
改變正慢慢萌芽
值得欣喜的是,近幾年我逐漸看見各種新的可能,小學教室裡,多了東南亞語的本土語課。社群上,移民二代開啟 podcast,聊自己的文化與青春。這些光點也許微小,卻在告訴我們:語言與身份無須二選一。說母語不會削弱做台灣人的資格,反而使「台灣人」三字長出更多顏色。
改變,從我們開始
我相信,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素養,不該只是朝向歐美等主流國家,而更應該向我們身邊的東南亞鄰國拓展。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接納」,更需要的是深刻的「理解」與「尊重」。我認為所謂多元,不是把別人的文化貼在觀光海報上,而是讓它在日常呼吸。
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年紀、職業,都可以透過更多的接觸、更開放的心態,去包容並學習與我們近在咫尺的文化。當我們真正願意去了解,當新移民家庭的孩子能自信地說出母親的語言,我們才真的邁向一個更平等、更友善的社會。
這樣的未來,也許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只要我們願意邁出第一步,那一天就會離我們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