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中的陌生人:被忽略的隱形歧視

日常中的陌生人:被忽略的隱形歧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有想過嗎?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中,竟有許多看不見的歧視悄悄地存在著。我最近讀了兩篇文章,讓我重新審視了台灣社會對新移民家庭隱而不見的偏見與掙扎,想寫出分享。

或許能帶看到的每個仁一些不同的視角與思考。我讀到兩篇文章,談的是台灣社會中新移民家庭面臨的隱形歧視。


隱形的歧視

這議題在台灣也算嚴重,雖說有漸漸的在改善,但多數還是漠不關心,政府目前也推動新南向,我認為這也應該成為全民課題。

閱讀完之後,心裡有種深刻的感觸,即便表面上和平友善的台灣社會,實際上卻存在著許多難以察覺、卻真實存在的偏見。


文中真實的故事

其中一個故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位越南媽媽和台灣爸爸組成的家庭,一切看起來似乎都不錯,但這位台灣爸爸卻嚴格禁止孩子在家說越南語。原因竟是擔心孩子講了越南語後會受到歧視,會被貼上標籤。

這讓我感到心疼與困惑。心疼的是,這位母親的語言、文化,甚至她的根源,都被這個家庭和社會環境否定了;困惑的是,在我們所自詡的「多元」社會裡,為什麼還會存在這樣的現象?


族群認同的斷層

事實上,台灣社會中,有意無意的歧視,往往在他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傷痕。對於新移民及他們的下一代而言,族群認同是一個複雜而微妙的議題。從第一代嫁來台灣的媽媽們來看,她們內心的歸屬感依然偏向原生的國度。然而,到了第二代,這些孩子們普遍認為自己就是台灣人。

我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台灣長期以來偏向父系的社會結構。孩子從出生開始,更多接觸的是父方的語言與文化,而母親那一方的文化,往往在家庭中被邊緣化或忽視。即使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交通便利,孩子若平常甚少接觸母方文化,依然很難對其產生深厚的認同與歸屬感。


被壓抑的母語

新移民的語言在台灣是弱勢的,尤其是東南亞語言。不同於歐美混合家庭,多數東南亞家庭沒有共同使用的英語作為橋樑。因此,我們經常看到新移民的母語逐漸在家庭中消失,甚至被刻意壓抑與禁止。有孩子甚至會直接稱自己的母親為「外勞」,這樣的現象令人心酸。

新聞裡「外勞逃跑」「廉價看護」的標題輪播,日復一日地把新住民壓縮成單一符號。孩子在校園裡敏銳地閱讀同儕眼色,最終學會:否認母親的身分,才能換來安全感。

有人說:若外籍配偶學歷高、語言流利,融入就沒有問題。

但我認為這這不公平也不理性,但卻真實存在。學歷成了能不能被尊重的門檻,而不是每個人都配得的基本待遇。問題的本質並不是個人的條件,而是整個社會氛圍。正是這個氛圍,無意識地將人劃分成「我們」與「他們」,並在無形中建構出許多隔閡。


改變正慢慢萌芽

值得欣喜的是,近幾年我逐漸看見各種新的可能,小學教室裡,多了東南亞語的本土語課。社群上,移民二代開啟 podcast,聊自己的文化與青春。這些光點也許微小,卻在告訴我們:語言與身份無須二選一。說母語不會削弱做台灣人的資格,反而使「台灣人」三字長出更多顏色。


改變,從我們開始

我相信,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素養,不該只是朝向歐美等主流國家,而更應該向我們身邊的東南亞鄰國拓展。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接納」,更需要的是深刻的「理解」與「尊重」。我認為所謂多元,不是把別人的文化貼在觀光海報上,而是讓它在日常呼吸。

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年紀、職業,都可以透過更多的接觸、更開放的心態,去包容並學習與我們近在咫尺的文化。當我們真正願意去了解,當新移民家庭的孩子能自信地說出母親的語言,我們才真的邁向一個更平等、更友善的社會。

這樣的未來,也許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只要我們願意邁出第一步,那一天就會離我們更近一些。

avatar-img
生活中的文化線索|富貴觀人記事 Fukuei’s Notes
10會員
43內容數
這裡是一個寫字的人,安放觀察與情感的角落。 有些生活寫得太慢,才有餘味;有些文化不夠近,才值得靠近。 如果你喜歡安靜讀字,也許可以在這裡停留一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近在練泰語聽力時,不小心又重刷了《三面納迦》。 結果原本只是想練耳朵,沒想到眼睛又跟著被黏住,劇看完後,我腦中突然又冒出一個熟悉的名字:納~迦~啊,那不是我當年寫論文寫到快往生(?)的主角之一嗎? 順手把舊資料翻出來,還真的回憶湧上來也有不同的想法。 想想自己當時也是想做兩種文化蛇的比較,但因
最近在追泰劇《我們的愛US》時,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主角之一說出爸爸只在意他的姓氏及地位。這句話令我想起其他泰劇中也都曾從主角口中講出關於姓氏部分,類似說:你出去之後就不要用我的姓之類的話語。 看了這麼多部泰劇,一直對劇中角色那種「階級感」與「姓氏」感到好奇,直到上過文化課程,才理解原來這背後
《坤平與坤昌》被譽為泰國文學經典,類似於中國的金庸作品,家喻戶曉且多次翻拍。 故事情節圍繞著坤平(英雄)、坤昌(富豪)和婉通(美女)三者之間的愛恨情仇。象徵泰國父權社會下的男女關係和道德觀,並映射出泰國古代政治、社會及宗教文化。 印度與泰國的文化交融,既影響了文學、戲劇,也深刻地形塑了神話象徵、
5/5坤平與坤昌
最近在練泰語聽力時,不小心又重刷了《三面納迦》。 結果原本只是想練耳朵,沒想到眼睛又跟著被黏住,劇看完後,我腦中突然又冒出一個熟悉的名字:納~迦~啊,那不是我當年寫論文寫到快往生(?)的主角之一嗎? 順手把舊資料翻出來,還真的回憶湧上來也有不同的想法。 想想自己當時也是想做兩種文化蛇的比較,但因
最近在追泰劇《我們的愛US》時,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主角之一說出爸爸只在意他的姓氏及地位。這句話令我想起其他泰劇中也都曾從主角口中講出關於姓氏部分,類似說:你出去之後就不要用我的姓之類的話語。 看了這麼多部泰劇,一直對劇中角色那種「階級感」與「姓氏」感到好奇,直到上過文化課程,才理解原來這背後
《坤平與坤昌》被譽為泰國文學經典,類似於中國的金庸作品,家喻戶曉且多次翻拍。 故事情節圍繞著坤平(英雄)、坤昌(富豪)和婉通(美女)三者之間的愛恨情仇。象徵泰國父權社會下的男女關係和道德觀,並映射出泰國古代政治、社會及宗教文化。 印度與泰國的文化交融,既影響了文學、戲劇,也深刻地形塑了神話象徵、
5/5坤平與坤昌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這是一本關於樹木的詩集與故事,雖然是繪本,但是內容非常豐富,文字與頁數都好多,那些故事與詩都在說著我們不知道的森林故事。
在商場江湖上,會計這門內功常被誤認為只有財務長、會計師那種老骨頭才需要修煉。但真相是不懂會計,就像拿著破銅爛鐵去闖天下,怎麼跟別人比劍?
表達對已逝父親深沉的愛與感謝,以及未能及時表達的遺憾。
這是一本關於樹木的詩集與故事,雖然是繪本,但是內容非常豐富,文字與頁數都好多,那些故事與詩都在說著我們不知道的森林故事。
在商場江湖上,會計這門內功常被誤認為只有財務長、會計師那種老骨頭才需要修煉。但真相是不懂會計,就像拿著破銅爛鐵去闖天下,怎麼跟別人比劍?
表達對已逝父親深沉的愛與感謝,以及未能及時表達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