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電影不只是電影,而是一面鏡子。 電影《囍宴》,明明是兩對同志婚姻的故事,我卻在裡面看到太多熟悉的東西。
我聚焦到的不是性別議題,也不是移民身份的困境,而是那一層層說不出口的情感和深埋心底的自我懷疑。我看見了自己過去長久壓抑卻難以言說的心情。
那是一種我太熟悉的東方情感模式: 我們總是在愛裡沈默,在言語中隱藏著關心,在衝突裡退讓,卻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滿腦子充滿愧疚、遺憾、自責的想著「為什麼我無法好好說話?」我也是這樣長大的
在亞洲文化中,情緒從來不是值得被聽見的東西。
我們學會用行動代替情話、用沉默處理憤怒、用犧牲來證明關心。但這些內化的壓抑模式,卻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越走越遠。
「情緒太多會造成別人的麻煩」、「講了也不會被理解」、「算了,我自己調整就好」,這些聲音曾在我心裡揮之不去,直到某一天,我說出口了,卻被說成太情緒化、太敏感。於是我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問題」。這是我們太熟悉的畫面,愛,不等於能溝通。
但現在我知道,那些不是我的錯,而是我們的文化從沒教過我們怎麼好好說話。
電影讓我明白:不是我太多情,是我們都不習慣「好好說」
電影裡,同志主角面對來自家族的期待,選擇假結婚來滿足表面和平,但隨著奶奶的意外來訪,所有壓抑的情感與謊言都快要撐不住了。
而真正觸動我的是,他們開始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痛苦、糾結、害怕,不再是「先處理別人情緒、犧牲自己」的那種乖小孩,而是讓自己在混亂中發出聲音。
我突然覺得:我們不是不會表達,而是太習慣壓抑;不是沒情緒,而是沒被允許有情緒。
我們這一代人,常常被夾在兩種文化的縫隙裡。
上一代教我們隱忍與體諒;這一代的世界鼓勵我們做自己、說真話。這種文化張力讓我們經常陷入矛盾:說出來,會不會傷人?不說,會不會失去自己?
我曾經也是一個「壓下去就好」的人。常常忽視自己的感受,我從未認真參透我自己的情緒,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反應! 為了不造成麻煩、為了維繫和諧,習慣了忍耐與隱藏。但日積月累,情緒必須找到出口,而那時的我,早已陷入混亂。
我在友情中感到被誤解,努力講理卻被視為太敏感;在親情中表達心聲,卻常被回應想太多或是根本不被理解。那些試圖好好說話的瞬間,反而成為彼此更遠的距離。
我開始學會,理解我自己的情緒
現在我正在學習試圖理解自己過往的情緒與失控。
我開始練習寫下感受,而不是吞忍,
開始練習告訴對方「我不舒服」,而不是委屈自己,
開始允許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有需求、有情緒、有軟弱。
有時候我還是做不好,說出口後反而更糾結,覺得是不是太矯情。
但比起以往的壓抑與憋悶,現在的我至少「有聲音」。
探索情緒慢慢成就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看《囍宴》時,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劇中角色最終的和解,不是透過一場激烈的對話,而是透過彼此坦承的那一刻。 沒有人教我們怎麼處理情緒,但它其實是我們了解自己最真實的方式。
我開始學會讓情緒成為探索自我的線索,而不是壓抑的對象。
我為什麼會不滿?那是我的需求沒被聽見。
我為什麼想逃避?那是我害怕被拒絕的預設。
我為什麼想哭?那是一種我從未允許自己表達的痛。
每個問題背後,都是我更靠近自己的機會。情緒,不再是壞東西,而是引導我前進的線索。我想我必須好好重視自己的感受,我期許自己不再是「總是懂事的那一個」、「先體諒別人的那一個」,而是願意在關係中說:
我難過了,請你聽聽我。
我很努力,但我也會累。
我想要愛,也想被好好愛。
《囍宴》讓我看到一種可能性:壓抑也許是文化的傳承,但表達可以是我們這一代的選擇。如果我們能勇敢說出「我不是不在乎,我只是不知道怎麼說」,那也許,關係就不再只是表面和平,而是從誠實開始的真正理解。
情緒誠實,是一種修煉,也是一種自由。 而我正在學著在這樣的誠實中,慢慢長成一個更完整的自己。也許我們都還不太習慣面對脆弱的自己,也還在學習如何讓情緒有出口。
但正因如此,每一次說出來的練習,才那麼值得珍惜。因為說出口的那一刻,我們不是在傷害誰,而是在對自己說:我有感覺,我有價值,我值得被聽見。